APP下载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03-01吴英添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植骨前路脊髓

吴英添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指外力撞击造成脊髓损伤而放射学检查未见脊柱骨折、脱位[1]。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多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或肢体活动障碍,通过早期卧床休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保守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部分患者在恢复至一定程度而停滞不前,还有部分患者病情反复不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2-3]。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常用的手术疗法,可以解除脊髓压迫,并促进颈椎生理结构的重建[4]。因此,本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90例患者,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其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三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90例患者,纳入标准:(1)CT、X线等检查显示颈椎无脱位及骨折,伴脊髓损伤症状;(2)年龄>18岁;(3)经评估后均有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指征和保守治疗指征。排除标准:(1)出现严重脑外伤;(2)生命体征波动大;(3)肝、肾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45例)与研究组(45例)。参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9~63岁,平均(46.35±8.43)岁;车祸伤17例,摔伤14例,坠落伤11例,挤压伤3例。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8~63岁,平均(46.82±8.74)岁;车祸伤16例,摔伤12例,坠落伤12例,挤压伤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对出现明显外伤患者,先予以伤口清创、止血、缝合、监测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并予以甘露醇注射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395,规格:250 ml)250 ml、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长春翔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833,规格:20 mg)40 mg、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98,规格:15 mg)40 mg,静脉滴注,1 次 /d。在治疗期间,监测和控制患者血压、血糖水平,并增加营养支持,治疗3周后,使用颈托固定颈部2个月。

研究组给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取仰卧位,肩下垫软枕,头部适度后伸,根据患者脊髓受压部位或受损程度,选择颈前右侧横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并逐层分离,沿肌间隙进入椎体前方,充分暴露部分节段。根据X线透视结果,确定手术节段,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范围,例如椎体病变者直接进行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盘病变应采取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钝性分离并切除椎体后纵韧带,打磨后再切除粘连或钙化后纵韧带,予以植骨融合,配合颈前钛板固定。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颈神经功能、颈脊髓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改善情况。

颈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方案进行评估,骶段S4~5完全缺乏感觉功能或运动功能,即完全性损伤(A级),计1分;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残留感觉功能,缺乏运动功能,即不完全性损伤(B级),计2分;神经平面以下具有运动功能,关键肌肌力<3级占2/3,即不完全性损伤(C级),计3分;神经平面以下具有运动功能,关键肌肌力≥3级占2/3,即不完全性损伤(D级),计4分;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正常(E级),计5分。颈神经功能评分1~5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颈神经功能越好。

颈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主要从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上下肢及躯干感觉、膀胱功能进行评价,总分0~17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颈脊髓功能恢复越佳。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问卷内容包括疼痛程度、阅读、工作等,共10个问题,分值0~50分,分数越低表示颈痛对患者的生活影响程度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颈神经功能评分(4.49±0.31)分,高于参照组的(3.78±0.38)分(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参照组(n=45) 2.31±0.42 3.78±0.38 17.410 0.000研究组(n=45) 2.27±0.43 4.49±0.31 28.094 0.000 t值 0.446 9.712 P值 0.656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JOA评分(15.82±1.15)分,高于参照组的(13.79±1.32)分(P<0.05),见表2。

表2 两组JOA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JOA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参照组(n=45) 8.33±1.22 13.79±1.32 20.377 0.000研究组(n=45) 8.47±1.36 15.82±1.15 27.683 0.000 t值 0.514 7.779 P值 0.609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NDI评分(17.47±2.25)分,低于参照组的(24.21±3.13)分(P<0.05),见表3。

表3 两组NDI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NDI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参照组(n=45) 39.25±3.71 24.21±3.13 20.785 0.000研究组(n=45) 39.57±3.55 17.47±2.25 35.273 0.000 t值 0.418 11.729 P值 0.677 0.000

3 讨论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病理是以颈椎椎管狭窄为基础,导致储备空间不足,而导致颈椎病变,在外界作用下可引起颈椎及周围组织压迫脊髓,最终损伤脊髓[5]。该疾病以脊髓受压作为主要病征,临床以解除脊髓受压且减少脊髓受到进一步损伤作为治疗原则,以促进患者颈椎结构恢复,保持颈椎稳定性[6-7]。保守治疗虽能避免手术创伤性,并维持患者颈椎结构,但疗效缓慢,病情易反复,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不仅可以增加脊髓空间,还可以调节脑脊液,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8-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颈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颈神经功能评分(4.49±0.31)分,高于参照组的(3.78±0.38)分(P<0.05)。这说明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促进患者术后颈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这是因为保守治疗采用药物进行消肿、抗炎,只能间接减轻脊髓受压,并恢复神经系统循环,所有效果缓慢且并不理想[10]。由于压迫物明确,大部分处于颈脊髓前方,故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直接快速解决脊髓损伤病因,使植骨融合固定,有助于患者尽早参与预后功能康复训练,从而促进颈神经损伤的改善[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JOA评分(15.82±1.15)分,高于参照组的(13.79±1.32)分(P<0.05)。本研究结果与范会龙等[13]研究结果比较具有一致性[手术组JOA评分为(14.9±2.2)分,高于保守组的(12.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促进颈脊髓功能的恢复。究其原因,保守治疗通过保护神经、抑制炎症和消除水肿等方法增强脊髓保护效果,但不能快速消除脊髓压迫,所以脊髓功能恢复效果欠佳[14]。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骨槽和植骨接触面积,提高植骨融合度,确保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得到显著改善,这对增强颈脊髓功能恢复效果具有积极意义[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NDI评分(17.47±2.25)分,低于参照组的(24.21±3.13)分(P<0.05),这表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还显著减轻颈椎功能障碍对生活的影响。究其原因,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为颈椎损伤自行修复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通过融合植骨,增加脊髓空间,促进脊髓血压循环,调节脑脊液,并维持阶段椎间盘应力,提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的稳定性,从而缓解颈椎功能障碍情况[17-18]。

综上所述,相比于保守治疗,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带来更直接的疗效,不仅能缓解颈椎功能障碍,还能促进颈脊髓功能及颈神经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植骨前路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前路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