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
2022-03-01黄惠燕
黄惠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属 血 液 系统 疾病,发病患儿其典型表现包括皮肤黏膜出血,重症患儿甚至可呈现出脏器出血和颅脑出血[1-2]。重症ITP患儿的病情严重,临床死亡率较高。对于重症ITP的治疗,临床目前主要是采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治疗,此方案在相关报道中其疗效基本受到认可[3]。然而丙种球蛋白目前的市场价格较高,而ITP患儿需要大量使用,导致治疗费用显著增加。因此笔者思考能否减少丙种球蛋白的使用,继而达到降低ITP治疗费用的目的[4]。因此对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采用小剂量和正常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重症IT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丙种球蛋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2例重症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中华医学会等关于重症ITP的诊断标准;(2)首诊患儿,既往未使用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排除标准:(1)不能耐受或对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过敏;(2)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按照患儿用药剂量的差异分为小剂量组和正常剂量组,各41例。小剂量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 1~12岁,平均(6.20±2.46)岁;病程 1~3 d,平均(1.83±0.48)d。正常剂量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1~12岁,平均(6.24±2.50)岁;病程1~3 d,平均(1.85±0.52)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治患儿后予以常规方案治疗,包括使用止血药、维生素K、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等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治疗,有必要时可血小板输注。血小板<20×109/L的患儿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外伤。
1.2.1 小剂量组 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SF20023011)+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生产厂家: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723)治疗。使用方法:丙种球蛋白200 mg/(kg·d)静脉滴注;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 1.0 mg/(kg·d),连续静脉滴注5 d,5 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生产厂家:天津信宜津津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75),口服,剂量 1 mg/(kg·d)。
1.2.2 正常剂量组 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400 mg/(kg·d)丙种球蛋白+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治疗,治疗方案同小剂量组。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治疗2周内,血小板计数水平正常,皮肤黏膜颜色正常,出血症状消失;有效:治疗2周内,血小板计数水平≥50×109/L,出血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2周内,血小板计数未达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记录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性反应、发热、头痛。(3)记录和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3、7 d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4)记录和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以EXCEL 2007整理数据,再导入数据至IBM SPSS 24.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皮尔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小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正常剂量组为92.6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正常剂量组为12.2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
治疗前及治疗3、7 d,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109/L,(±s)]
表3 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109/L,(±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 d 治疗7 d小剂量组(n=41) 20.23±5.26 32.01±5.69 104.36±14.25正常剂量组(n=41) 20.14±5.69 33.14±6.14 107.25±15.36 t值 0.074 0.864 0.883 P值 0.941 0.390 0.380
2.4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两组患儿血小板上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s)]
表4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s)]
组别 血小板上升时间 出血停止时间 血小板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小剂量组(n=41) 2.52±0.62 3.56±0.69 9.62±2.01 11.36±3.10正常剂量组(n=41) 2.48±0.60 3.48±0.70 9.35±2.14 10.65±2.96 t值 0.297 0.521 0.589 1.061 P值 0.767 0.604 0.558 0.292
3 讨论
IT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观点认为与血小板有密切相关[6]。流行病学显示ITP的发病多见于儿童,尤其是2~8岁的儿童是发病高峰[7]。ITP多继发于病毒感染或呼吸系统感染后,但其发病并非是病毒、微生物的直接作用,而是病毒、微生物感染导致血清中血小板表面包被抗体(PAIgG)造成的吞噬细胞破坏[8]。ITP患儿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但大部分患儿会在皮肤、黏膜、内脏出现自发性出血,重症患者甚至可发生颅内出血,继而造成患儿的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ITP,因此ITP的治疗目标是提升血小板水平,控制出血以降低死亡率[9]。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止血药、维生素K、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并限制患儿的活动,减少出血风险。但重症ITP患儿的治疗,除上述常规治疗外往往还使用丙种球蛋白与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从健康供体混合血浆中分离的免疫球蛋白,在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10]。丙种球蛋白的具体机制是封闭网状内皮系统中巨噬细胞受体,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继而减少或抑制巨噬细胞与血小板的结合和吞噬,从而控制血小板的持续降低;另外丙种球蛋白还可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11]。在靳垚等[12]报道中指出丙种球蛋白还可对T淋巴细胞免洗功能进行调节,继而提高对病毒、微生物的抗感染效果。
由于丙种球蛋白的分离烦琐,价格昂贵,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价格因素使其使用受到限制。如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获得与正常使用剂量相当的效果,那么其临床意义不仅在于减少医药花费,还在于可进一步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治疗的安全性提升。因此本次研究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正常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差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小剂量、正常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ITP,也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风险与正常剂量相当,甚至略低于正常剂量组。另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7 d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血小板上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对血小板水平提升及其他症状改善的效果,与正常剂量也基本相当。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证实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在儿童重症ITP的治疗中,与正常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当,临床可酌情采用小剂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