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
2022-03-01余兰菊黄俊姿
余兰菊 黄俊姿
新生 儿 缺 氧 缺 血 性 脑 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患儿因窒息所致脑部缺氧、缺血损伤,本病如果治疗不及时通常会引起新生儿神经行为异常,并引发脑瘫、智力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1-2]。临床救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采取营养支持、酸碱平衡纠正、颅内压降低等对症治疗措施,而随医疗技术发展,全身亚低温治疗方案被逐渐推广应用。本次研究分析全身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患儿胎龄超过37周,出生时体重超过 2 500 g;(3)患儿出生后 6 h 内展开诊疗且出现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呼吸不规则等疾病症状。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颅内出血、颅骨骨折;(2)存在先天畸形、先天性代谢紊乱;(3)存在出血倾向或肺出血;(4)存在严重贫血。患儿家属知悉此次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经泉州市儿童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48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对症治疗,即做好血压维持、营养支持、酸碱平衡纠正、颅内压降低等对症治疗,与此同时需控制患者输入液体量,必要时给予吸氧支持,确保患儿直肠温度在36 ℃~37 ℃。
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开展全身亚低温治疗,即在常规组各项对症治疗措施基础上展开全身亚低温治疗,具体操作内容为:患儿出生后6 h内,于患儿大腿外、躯干处以特制冰毯进行包裹,以维持其鼻咽部维度在33.5 ℃~34.5 ℃,维持患儿肛温在 34.0 ℃ ~35.0 ℃,持续治疗 72 h。停止全身亚低温治疗后需自然复温,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开展远红外线辐射以复温,并控制复温速度为0.5 ℃/h,要求于全身亚低温治疗结束后6 h内将患儿肛温恢复至 36.0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后72 h,监测两组患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情况并对比,即通过动态脑电图监测两组患儿的最低电压、最高电压。
治疗后7 d,以神经行为评分法对两组患儿的神经行为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行为能力(0~12分)、原始反射(0~6分)、一般评价(0~6分)、被动肌张力(0~8分),各项指标评分越高则表明患儿神经行为恢复越佳[3]。
治疗后7 d,记录、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有心律失常、内环境紊乱、抽搐、低血压等。
治疗后7 d,采用盖塞尔发育量表评估两组患儿的发育状况,评估指标包括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社会适应等,各指标分值范围为0~100分,各指标分值越高则表明患儿发育情况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振幅整合脑电图情况
研究组患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最低电压、最高电压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振幅整合脑电图情况对比[μV,(±s)]
表2 两组振幅整合脑电图情况对比[μV,(±s)]
组别 最低电压 最高电压参照组(n=48) 9.54±2.87 21.13±2.45研究组(n=48) 13.64±2.19 30.25±3.12 t值 7.868 3 15.927 8 P 值 0.000 1 0.000 1
2.2 神经行为
研究组患儿行为能力、原始反射、一般评价、被动肌张力等神经行为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行为对比[分,(±s)]
表3 两组神经行为对比[分,(±s)]
组别 行为能力 原始反射 一般评价 被动肌张力参照组(n=48) 6.13±1.69 3.11±0.69 3.32±0.54 4.52±0.97研究组(n=48) 8.65±1.35 4.85±0.72 4.96±0.78 6.39±0.56 t值 8.071 7 12.088 4 11.976 9 11.567 2 P 值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1
2.3 并发症
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参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对比[例(%)]
2.4 发育情况
研究组患儿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社会适应等发育指标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发育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作为导致新生儿死亡、伤残、神经发育异常的主要因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患儿因窒息所致脑部缺氧、缺血损伤,该疾病发生后极易导致新生儿神经行为异常,并引发脑瘫、智力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生命健康[4-5]。临床救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往多采取对症治疗,如营养支持、酸碱平衡纠正、颅内压降低等,有一定的疗效[6-7]。而随着临床医学水平提升、医疗技术发展,全身亚低温治疗被逐渐推广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并取得显著效果。为进一步探究临床有效救治方案,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6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展开常规对症治疗及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全身亚低温治疗,通过对比患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神经行为、并发症、发育状况,以探究全身亚低温治疗的临床价值。
全身亚低温治疗方案是指通过人工降温方式将患儿体温降低至约34 ℃,以降低机体脑细胞代谢、无氧酵解,促使抑制或延迟继发性能量衰竭,以达到保护机体脑神经的目的。亚低温治疗可有效减少脑细胞耗能、无氧代谢及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有效阻滞机体细胞中钙离子聚集,抑制过激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生成,进而阻止机体神经细胞凋亡[8-9]。振幅整合脑电图为常用新生儿监护方式,通过脑电图结果了解患者脑电活动及变化,而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查操作简便,可有效检查患儿神经、行为情况[10-12]。因此,于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开展全身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其振幅整合脑电图情况及患儿神经行为。于本次研究结果中表现为:研究组患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最低电压、最高电压均高于参照组,神经行为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知,全身亚低温治疗下通过保护患儿脑神经以达到提升其振幅整合脑电图电压值、神经行为评分的目的[13-15]。与此同时,通过保护患儿脑神经以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儿发育情况。即表明,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改善患儿发育情况及降低并发症有显著效果[16-17]。于本次研究结果中表现为: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发育指标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金凯等[18]在其临床研究中结果表明,相较于开展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全身亚低温治疗的实验组患儿经治疗后神经行为评分更高,振幅整合脑电图情况更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论与本文相似,有可参考性。而本次研究依旧存在不足,如病例选取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等,有待下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开展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振幅整合脑电图、发育情况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