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角羚急性胰腺炎病理学观察
2022-03-01王运盛郑常明国欣欣赵素芬卢岩张成林
王运盛,郑常明,国欣欣,赵素芬,卢岩,张成林,*
(1.北京动物园,北京 100044;2.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与消化腺,其作用在于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在圈养的野生动物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较为常见[1],其中食草野生动物胰腺炎常有发生。而由于野生动物病理学诊断技术落后,相关动物胰腺炎病理诊断较为少见,可以作为诊断参考的病理学资料相对匮乏。本文对北京动物园旋角羚死亡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并结合临床诊断资料,得出死因为急性胰腺炎,为今后相关野生动物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北京动物园饲养的1只雌性旋角羚,2016年1月25日出现精神沉郁、四肢颤抖、站立困难、腹痛、全身肌肉紧张等症状,经治疗无效于2016年1月27日死亡。死亡后立即剖检,取肝、胰、肠等组织,迅速投入到10%的福尔马林液中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前处理。
1.2 试验方法
石蜡切片分别经二甲苯Ⅰ、Ⅱ脱蜡5min,之后浸入无水乙醇/二甲苯(1∶1)混合液中5min,依次经无水乙醇Ⅰ、无水乙醇Ⅱ、95%乙醇、85%乙醇、75%乙醇、50%乙醇梯度复水,下行至双蒸水中,苏木精染色 10min,1%盐酸酒精分色数秒,水洗返蓝15min,再依次通过50%乙醇、75%乙醇、85%乙醇、95%乙醇梯度脱水后,伊红染色1min,95%乙醇洗涤3次,再经无水乙醇Ⅰ、Ⅱ各5min,二甲苯Ⅰ、Ⅱ各透明5min,最后用中性树胶封片。切片放置于37℃温箱内过夜烘干后镜检,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剖检结果
尸体被毛完整,尸僵不完全(图1A);肛门松弛,内有大量颗粒粪便,肛门周围黏膜充血(图1B)。肝脏肿大,表面有明显的出血斑(图1C);胰腺水肿,出血(图1D),胰腺周围脂肪硬化,呈现污黄色(图1E)。瘤胃内充满大量泡沫状绿色液体;皱胃黏膜呈暗红色;小肠段黏膜暗红色(图1F)。
图1 旋角羚临床剖检观察
2.2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肝脏:低倍镜下观察肝包膜异常增厚,肝瘀血,肝窦内部分区域充斥着大量红细胞。肝脏边缘除被膜增厚外,大量肝细胞坏死,坏死后的肝细胞仅残存细胞轮廓,呈淡粉染无结构样(图2A)。高倍镜下肝脏中心区域肝索排列紊乱,肝窦中充满红细胞;肝组织瘀血现象严重。肝细胞颗粒变性、水泡变性明显,部分区域肝细胞坏死、消失(图2B)。
胰腺:低倍镜下观察胰腺组织内大量腺细胞坏死,细胞间充斥着少量红细胞(图2C)。高倍镜下可见胰腺坏死区域内腺泡消失,由均质粉红染絮状物代替;未发生坏死区域,腺细胞从基膜脱落,腺细胞内酶原颗粒增多,同时腺细胞水泡变性,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红细胞充斥于腺细胞之间(图2D)。
胰腺周围脂肪:低倍镜下观察,脂肪组织出血、坏死明显。出血区域的脂肪组织内红细胞大量瘀积,部分红细胞进入脂肪细胞内,同时由于脂肪细胞内红细胞破裂,部分脂肪细胞内出现含铁血红素(图2E)。坏死脂肪细胞仅存留细胞轮廓,脂肪细胞内原有“空泡样”结构变为淡粉染絮状(图2F)。
小肠:低倍镜下观察小肠绒毛固有层出血严重,部分肠绒毛脱落于肠腔中,同时固有层脱离于黏膜肌层(图2G),高倍镜观察小肠绒毛固有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图2H)。
图2 旋角羚脏器病理学观察
3 诊断
经临床剖检与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死亡旋角羚肝、胰腺、肠道病变明显,肝脏出现细胞坏死、纤维化,呈胰腺急性炎症表现,小肠急性出血,最后导致旋角羚死亡。诊断该旋角羚为急性胰腺炎致死。
4 讨论
胰腺炎(pancreatitis)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引起,常呈急性经过,本病常见于各种属动物,而草食动物多发。胰腺炎通常由胰导管阻塞和胰液回流导致,胰液被胆汁和肠激酶作用后转变为活性胰蛋白酶,引起胰腺组织坏死、溶解。同时胰液外溢后可引发急性腹膜炎及胰腺周围脂肪坏死[2]。
临床表现上,眼观胰腺肿大、充血,严重时可见渗出性出血、质地变硬、切面多汁;镜检可见腺泡水肿坏死,间质充血、出血、水肿显著,有时可见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在病变明显病例中,有时可发生局限性脂肪坏死。脂肪坏死后会形成钙皂导致低血钙症出现,进而导致低血钾和低血钠,严重时可引起死亡[2]。
在本病例中,旋角羚生前各项体征均眼观良好,而发病、死亡时间在1月下旬,所以,本次旋角羚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很可能是由气温骤降引起。根据病理诊断发现该旋角羚肝脏出现纤维化,表明肝脏病变已持续一段时间,肝脏的持续性病变导致旋角羚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体质下降,而气温骤降则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胰腺炎发生后机体消化系统功能遭到进一步破坏,导致急性肠炎的出现。本病例也反映出野生动物疾病诊治的难点,即野生动物耐受性较高,尤其是大中型圈养野生动物,患病后的潜伏期较长,潜伏期内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不表现,导致患病动物临床症状明显后迅速死亡。
因此,在处理没有明显临床表现而突然死亡的野生动物时,尽快辨明死亡原因,并根据死因确定后续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该病例诊断结束后,及时对旋角羚生活环境采取了保温、升温,加强饲养管理,其余旋角羚未发病,均平稳过冬。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病理学技术,对北京动物园突发死亡旋角羚进行病理学诊断,分析得出旋角羚死于急性胰腺炎,此病例的完成,为今后野生动物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