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价值与方法研究
2022-03-01苏雅莉
苏雅莉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后,幼儿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使幼儿更加轻松地学习和成长,以便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助力。此时,教师可以尝试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引入幼儿教育中,通过系统引导、开放指导强化幼儿的语言能力、道德意识与审美素养,以便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更好地发展。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的价值以及实施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价值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工作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文化底蕴,还能以各种优质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感染幼儿,为其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同时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在成长的关键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1 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及其教育价值
1.1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主要指的是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经过历史的检验,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其具有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特点,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其中,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主要指的是那些适合幼儿,能够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经典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千字文》等,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起到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1.2教育价值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锻炼幼儿的语言素养,推动其健康成长。首先,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训练幼儿的倾听能力。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自主学习和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往往需要教师来范读和讲解,那么其要想迅速掌握所学内容,就必须认真听讲,模仿教师的发音、语言节奏和情感特点,更为准确地将相关内容读出来,而且还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对具体的字、词进行理解,通过认真聆听把握作品的含义,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素材,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只在文学方面成就斐然,也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能够给予人警醒,培养人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情趣。具体价值如下:其一,可以引导幼儿尊敬老师和长辈。在适合幼儿诵读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与“尊师重教”“孝亲敬老”有关的语句,也会有相关的故事,当幼儿在诵读这部分内容时,很容易受到感染,将其中展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和品德延伸到个人的实际生活之中,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加讲文明、懂礼貌、知感恩的孩子。其二,经典诵读作品中还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如“仁爱”“爱人”“宽容”等,当幼儿阅读大量这样的作品时,不仅会积累语言知识,还会受到其中优秀思想的感染,在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或是在与他人交际时更加宽容和友善,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提升他们的情商。其三,经典诵读中还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内容,有的讲述了学习方法,有的强调了学习态度,让幼儿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励他们的情感,使之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树立刻苦学习的心态,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其四,经典文学作品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也会影响幼儿,有效端正其心态,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其未来发展。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而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具体来讲,幼儿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感知其语言美,这是因为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往往朗朗上口、韵律和谐,且十分讲究对仗,所以,幼儿在诵读时能够充分感知汉语之美,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有十分优美的意境,当幼儿反复诵读之后,会产生初步理解,教师也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进行描述,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幼儿就会感受到不同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优美场景,体验到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每部经典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所以,指导幼儿诵读时,可以辅助他们深入理解其中的人文思想,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吸收优秀的品质,有助于以人文之美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追求形式,忽视作品的内容
在经典诵读教育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幼儿理解相关作品的内容,以此对其思想进行熏陶,并丰富他们的文学内在。然而,多数时候,经典诵读教育所追求的都是形式,要么让幼儿进行相关表演,将其当作一种才艺,要么是披着传统文化的外壳,向幼儿展示各种作品的外在形式,以至于幼儿虽学习了很多种作品,但都只停留在口头诵读的阶段,并不理解作品的内容,也无法探求其内核,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2.2理解不足,仅强调死记硬背
实际上,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不足以阅读和理解经典诵读活动的,必须要依靠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在讲解时也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以他们容易理解的方式将具体的内涵讲述出来,以便帮助其内化和吸收。但是,许多幼儿教师在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中都比较看重幼儿的记忆成果,反而不太注重内容上的理解,且会要求幼儿死记硬背,所以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缺乏拓展,家园合作不到位
经典诵读教育要想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付出,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该项工作发挥实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是十分单一的,多数时候只涉及何时接送幼儿、幼儿园有哪些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等,关于经典诵读方面的沟通少之又少,所以幼儿很难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发展。
3 幼兒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方法
3.1设计多元化诵读活动,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接龙比赛。对幼儿来讲,比赛性质的活动往往更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因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经典诵读接龙比赛”活动,以此让幼儿在良性竞争下更加高效地完成经典诵读任务。例如,在指导幼儿诵读《三字经》时,教师可以随机开头,并任选一名幼儿接出下一句,如教师说“昔孟母,择邻处”,被选中的幼儿就要立刻答出下句“子不学,断机杼”,之后,这名幼儿就获得了考查其他人的资格,其可以说“融四岁,能让梨”,再选择另外一名幼儿接龙。在此期间,接龙失败的幼儿不能获得考查他人的资格,且还要接受“小惩罚”,即反复诵读出错的语句,直到熟记为止。在这种小游戏中,幼儿的学习兴趣会被迅速激发,他们在参赛过程中会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诵读和记忆,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配乐诵读。在指导幼儿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配乐诵读活动,以合适的音乐渲染气氛,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体会与感知,从而提高其诵读成效,并从文学、艺术层面对他们进行熏陶。此时,教师可以将配乐诵读活动与“幼儿园一日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优秀的作品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储备丰富的素材。例如,每天早上幼儿到校以后,就在班级中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古诗诵读音频,鼓励幼儿跟着诵读。而在课堂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诵读古诗、文言文的动画片段,且要有配乐,这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专心地观看和聆听,同时又可以要求其跟着练习。用餐之前,教师也可以播放古筝曲,并让幼儿们诵读《悯农二首》,从而教育其珍惜粮食,并起到良好的诵读引导效果。通过配乐诵读,幼儿能够充分感知经典文化作品的韵律美,有助于对其产生积极的审美影响,切实提升该模块的教学成效。
趣味动画。根据经典诵读作品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入趣味动画,以此触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体验和品味,有效增进其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中华弟子规》这部益智动画片作为教学素材,使幼儿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了解《弟子规》,在记憶人物台词的同时记住作品内容,使幼儿以动画为参考,从中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除此之外,在指导幼儿学习唐诗宋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也可以下载对应的动画素材,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使幼儿以新颖、有趣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记忆,促使他们主动开展诵读活动。由此,每个幼儿都会获得积极的体验,对于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也会更加感兴趣,更乐于去诵读、理解,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绘本引导。在指导幼儿诵读经典时,教师还可以发挥绘本的优势,通过有效引导强化幼儿的兴趣,使之能够结合图画说出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语句,并试着分析语句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其诵读水平。例如,教师可以用绘本辅助幼儿诵读《千字文》,确保每一句都有其对应的画面,而幼儿在阅读绘本时,可以根据图片内容推测发生的事情,并分享个人的感受,再由教师出面解答,将画面内容与《千字文》中对应的语句衔接起来,从而加深幼儿的印象,使之结合直观且生动的图画,更加高效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而后,教师可以随机翻页,让幼儿依据绘本中的相关画面说一说其对应的是《千字文》中的哪句话,同时说一说大概的意思,通过多轮考查后,幼儿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助于顺利实现教学引导的效果。
3.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经典诵读教育策略
问题互动。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与幼儿互动,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之主动思考、自由分享观点,从而不断启发他们,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为经典诵读对象,并通过范读、播放动画片等使幼儿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之后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除了把缸砸破救人以外,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救人?”这时,有的幼儿会说找警察,有的会说找爸爸妈妈,还有的说要给掉入缸中的小伙伴扔一个游泳圈,这时教师要继续引导:“是的,大家提出的方法都可以,也都很有用,不过我们更要向司马光学习,他的方法是最快的,能够让小伙伴早点儿获救,对不对?”以此,可以让幼儿在诵读古诗、理解故事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有助于凸显经典诵读教育的价值。
联系生活。经典诵读中的相关内容可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很多时候不能被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将其转化为幼儿熟知的内容,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感知,从而保证其学习的成效。例如,在指导幼儿学习“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的风俗时,教师首先可以播放动画片简化幼儿的理解过程,让其初步感知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其由来,之后可以准备制作粽子的工具,然后播放指导视频,让幼儿跟着视频一起制作节日美食,并在最后环节为幼儿煮粽子吃,让他们边吃边看动画,同时联想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向江中投放粽子的场景,感受百姓们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之情。由此,可以让经典诵读中的内容真正融入幼儿的生活当中,辅助他们感知和品味。
3.3加强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构建和谐共育氛围
在培养幼儿时,教师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合作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教育氛围,以便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每天的睡前阅读素材,给予亲子共读建议,如《治家格言》《百家姓》等,便于家长自主操作,引导幼儿积累更多优秀的素材,从中学习传统文化和优秀品质。其次,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读书卡片,如幼儿在幼儿园内读了《幼仪学箴》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将其分享给家长,并建议家长和幼儿利用亲子时间制作读书卡片,此时家长可帮忙设计,也可由家长指导,幼儿自行设计,之后可以将作品带到幼儿园展览。再次,家长可以为幼儿录制其在家中诵读经典作品的视频,并分享给教师,教师则可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从而使得该项工作发挥实效,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能够扩充教育内容,丰富教育素材,让学习者吸收文学知识、精神养分,由内而外地完善其各项素质。因此,幼儿教师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更适合他们的经典诵读作品作为教学对象,同时要以优化引导方式,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作品内容,以便简化其理解过程,降低教学难度,并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染,有助于完善其思想认知、知识体系,切实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丰艳.将经典诵读融于家园共育[J].山西教育(幼教),2021(08):16-18.
[2]杨云霞.“趣”字当头,百读不厌——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方法[J].新课程,2021(16):140.
[3]金文洁.童蒙养正: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1):34-35.
[4]梁晓春.浅谈经典诵读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17):179-18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1年规划课题“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策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PLG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