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旧高考理念的衔接

2022-03-01葛红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高考语文教学

葛红艳

内容摘要: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关乎社会稳定和团结。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语数外必考,其他科目学生自主选择。由此所见新高考制度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而新旧高考有显著差异,凸出表现为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就要注意新旧高考理念的衔接。而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教师要透彻理解新高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更换教学方法,从而迎合教育改革,为学生高考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高考 语文教学 新旧理念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关乎社会稳定和团结。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语数外必考,其他科目学生自主选择。由此所见新高考制度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而新旧高考有显著差异,凸出表现为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就要注意新旧高考理念的衔接。而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教师要透彻理解新高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更换教学方法,从而迎合教育改革,为学生高考提供助力。

一.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高考给教学带来的挑战

国务院2014年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高考制度改革重启新篇章。其招生标准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即以高考成绩和选考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录取依据,改进高考招生录取方式。这次改革力度之大,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挑战。新高考以“改革”和“发展”为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师所持的教学理念要有新的变革,教师需要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和教材位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导致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的推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重视,语文的育人价值作用得到凸显。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可看出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为原则,在高考试卷中,完全靠记忆的得分项只有6分,指向于古诗文经典名句填空,这是对传统教学和传统考试的极大颠覆,高考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立德树人、坚持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为学服务等方面,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积极改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新旧观念的有机衔接。

(二)新课标给教学带来的挑战

新课标于2017年正式实施。此次新课标最大变化在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那么新课标的变化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哪些挑战呢?

引起教师培养目标的转变。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同时又提出课程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新课标的颁布旨在改变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而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是以考试为目的的,用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水平,评价手段单一,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我们不可否认,高考在当今作为人才选拔最公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注重学生成绩也无可厚非。但为了达到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综合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双基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同时教师对以往的三维目标已烂透于心,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执行力和操作性都较强,备课时得心应手。而新课标的提出,教学目标需要重新定制,语文教师要深入剖析语文课标,抓准核心素养,保证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设计教学活动,备课任务大大加重。

(三)新教材给教学带来的挑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中的课程内容是18个学习任务群,统编版语文教材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相较于以往的教材,部编教材基于任务导向,注重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并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支架,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但是,对以往教材烂熟于心的语文教师而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新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新教材在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到编排体系等,都与过去的教材有较大的区别。面对这些新的挑战,高中一线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培训,一线教师应对新教材要有新的理解和把握,部编版教材大量增加了古代文学作品,更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此外在新课改背景下,語文科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语文究竟是“课程的语文”还是“教师的语文”,教师应将“讲课文”为“教读法”,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如何体现新旧高考理念的衔接

(一)明确高考性质、更新思维方式

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实施“3+3”或者“3+1+2”的选科模式,这就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权。新高考模式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转变“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聘请专家开设讲座,让教师学习新高考的政策和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教学理念的转变才会引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新高考动态,理解新高考的精神和内涵,把握高考要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只有对新高考教学思想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中才能“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模式。

(二)深入分析课标内容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深入教师心中,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对准语文核心素养,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在新课改过程中,众人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意无意的忽视双基教学,殊不知无知即无智,无智即无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标准资料,帮助学生在体会母语之美时,利用“学习任务群”进行教学,及时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对学生接受语文教学所期待达到的预期效果,教学需以学生为主体的,好奇心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一角度看,学习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活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享受知识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致力于构建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应重视学生自身的需求和价值。学生的需求和价值是什么呢?卢梭在其教育主张中提出,发现是人的基本动力,好奇心的驱使才使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学生的需求和价值无疑就是需要好奇心去求知,学生要将求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求知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次,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应当在满足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需求基础上,区分出小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甄别出是否有必要满足其学生的需求,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需求观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比如在部编版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尽管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探究古代诗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看法和诗意的表达。但小部分同学关注诗人们的真实经历和生活,那么,我们一线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评价诗人的诗歌,探察其精神世界,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熟悉知人论世的方法以提高其审美鉴赏力。

(三)注重教学拓展,发展学生个性

教师要从对学生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转向多元化的素质评价机制,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深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一方面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并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将新的教学任务融入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其次要完善专业知识,更新知识体系。在教改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语文学科和通识性知识三方面,但教师在教学中逐渐会淡化教育学和通识性知识,甚至在备课方面存在懈怠行为,造成自己的学识停滞不前,引起专业知识结构失衡,这对语文教师的发展来说是最致命的,原因在于: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广博的古今中外知识,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有渊博的学识,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人说:“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看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比如预习课结束后,学生能不能读通课文,字词音是否掌握,能够大致理解文中涵义;在教读课中,学生能不能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课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知识和积累素材,等等。此次新高考的实施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和品质,我们教师应更加注重課堂的教学效率,以及期望能得到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高考后,我们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当树立起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能完全让教师一手抓,现实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新高考中游刃有余,但鉴于高中生自学能力大部分比较差,完全让学生自学肯定是达不到相应的预期效果。新高考的重心是回归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说,我们既要强调“回归”,又要考虑“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只有将教读课、写作课、预习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教师才能去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问题,比如,有语文教师认为,作文就是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加上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去升华主题,,就算完整的一篇作文;也有教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迹潦草的都是“低分”,而也有教师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比如先确定某堂课教什么文体,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文体结构以及掌握某种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有效整合教材知识,扩展学生阅读面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编写是以新课标为依据,贯彻了语文核心素养和党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于2019年9月就已经投入使用,所以一线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和内容上有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他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众多语文教育经验表明,语文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而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学习书本知识,并非都是直接经验。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所以语文教材对学生掌握知识有重大影响,并且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材体系通常包括四个体系;采用文体系列、文学作品和文言文等课文的排列组合;二是内容系列,课文各类思想内容的排列组合;三是知识系列,一般是读写知识、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言知识等的排列组合;四是训练系列,大多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排列组合。上述四则内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统编教材坚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工具性体现在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附有相关练习题,供学生学习,确保工具性的落实。人文性则是选文本身的特性,欣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学习任务群”凸出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新教材相配合。面对新教材,众多教师担心驾驭不了新教材,但以往的“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这些方式是“学习任务群”的先导。“学习任务群”仍以课堂为主,与以往教学方法有相通之处。新课改提倡“学习任务群”教学,以学习任务为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教师精析课文的固定模式,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构建语文核心素养。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帮助语文教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同时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填鸭式”灌输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有助于纠正学生讨厌自主阅读的习惯。实施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学习任务群”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教师引导的新课堂模式。

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从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上去把握文学作品,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对语言美进行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教师要学会对部编版教材进行再创造,教师必须要有新的课改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创生课堂,教师和学生成为双主体。

(四)扭转结果性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新的评价方式和高校选拔方式百花齐放,但传统的评价理念和和评价方式依然原地踏步,而评价方式对教学具有引导作用,因此,评价方式和教学理念未能追上新高考的理念。评价是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目的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单一,主观性较强,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客观题方面,卷面答题的评价方式不关注学生是如何选出正确答案的过程,在问答题方面,以往都用“采点给分”的评价方法,只关注结果,很难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辨性、发散性等方面都无法考查。因此,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就应当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应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最终使教学评价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學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对其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学过程效率达到最佳,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以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改进,从而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春华.关于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的思考[J].中国考试,2016(06):8-11.

[2]袁振国.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3):1-12+166.

[3]李占国.“3+1+2”的新高考实践[J].民心,2019(07):8-11.

[4]黄汝朝.新高考模式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19(10):4-5.

[5]高岩,龙宝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学困境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9):7-10.

[6]温儒敏.守正创新用好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J].人民教育,2020(17):51-57.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新高考语文教学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