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泰山学院为例

2022-02-28刘肖梅于永畅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旅游

刘 敏,刘肖梅,于永畅

(泰山学院旅游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一、引言

高校是国家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接收和获取信息的途径繁多,但这种形式所获取的信息真假难辨,容易导致学生进入思想意识上的误区。①宋燕飞,刘笑.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管理沟通课程教学思考与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2,8(01):132-135.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6-12-9)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总书记的讲话对课程建设提出了知识传授与育人功能相结合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就是要对专业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法治精神、创新意识等)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③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课程思政既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④陈怡琴.加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1):89-95.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①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0.旅游地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课程思政的设计不是盲目和粗暴的,设计既要满足时代发展需要,也要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和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需要。专业教师需要探索如何将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进行双向联动,实现思政的有机融入。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以服务区域旅游业发展为宗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显著的应用性。②王迎涛.高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26):67-69.因此,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然而近些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与外界的交流和实习安排,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必要的实践环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累积和利用。因此旅游地埋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地理还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如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旅游地理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已经难以按照之前既定的发展议题来推进。例如,短期内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地缘政治所带来的旅游供需变化,长期如何对全球旅游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国旅游业所受的影响进行推演和模拟,都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③保继刚,杨虹霓,翁时秀.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J].经济地理.2021,41(10):79-86.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对现有旅游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研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我们对《旅游地理学》进行课程的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力求课程达到“道术并举、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旅游地理学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其核心在于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终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教育的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④付坚强,朱娅.课程思政: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4):28-34.课程思政是依托和借助于课程(非思政课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专业课由于其开设比重大、授课时间长等特点,成为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好专业课课堂这个渠道,融入思政教育,消除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的隔阂。

(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旅游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专业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与创新的指导,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内涵,实现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专业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统一。

知识目标:了解旅游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掌握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管理要点,从地理学的视角认识旅游现象,系统构建旅游地理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掌握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景区讲解的实际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文章撰写能力。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知识体系的积累促进学生思想素养提高和道德升华。

三、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创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载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旅游地理学的相关教材繁多,教材之间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地方。大多数教材都包括基本理论、旅游地理总论以及旅游地理分论三方面。①王迎涛.高校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26):67-69.这种教材体系容易造成内容重复,课程的重点不突出,学生重复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们需要对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旅游是一个空间系统。因此,我们以系统论的视角来构建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Leiper提出的旅游空间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旅游的地理空间主要包含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置于不同的自然、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环境中。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以旅游空间体系模型为依托进行构建,按照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进行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影响因素等各方面的讲述。例如,在旅游客源地方面,教学内容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旅游流预测;在旅游目的地方面,包括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环境容量、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内容;旅游通道则主要研究旅游交通。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加强区域地理的教学,包括以中国为区域整体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方面的教学,各旅游区和旅游省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产品与旅游开发规划及各地方性旅游区的建设的教学也要加强。

图1 旅游空间体系模型

此外,教师要以课程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献的阅读和论文的写作。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学生的科研训练要融入整个授课环节中,教研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具体而言,针对课程内容要增加文献阅读和写作、问卷调查设计及研究方法两部分内容。

(二)思政融入,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双向联动

旅游地理学的课程教学是由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两大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将思政育人部分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专业课教学的“知识传递”和“思想育人”的双向联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深化,以知识体系的积累促进学生思想素养提高和道德升华。将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注重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时事热点,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划分为理想信念、品德修养、专业精神和个人发展四大方面,将其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相结合,构建旅游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表1)。

表1 旅游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表

(三)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知行合一

旅游地理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才能更有效地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为素质。因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实践内容没有明确的规范,通常情况下高校会依据所在地域特点以及景区分布来设计实践的内容和主题。实践内容必须与理论知识高度契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泰山学院为例,讲述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泰山学院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这里有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因此在设计时我们选择以泰山为主题进行实践教学。结合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泰山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泰山旅游资源开发、泰山旅游者行为调查、泰山环境容量调查研究、疫情常态化下泰山景区的管理与规划、泰山登山路线研究五个主题,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地理学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环节比较多,学生需要进行选题、文献阅读、实验安排、实地调研、数据获取分析、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汇总分析能力等。

实践教学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周围世界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最终形成论文汇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发现,培养其创造能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采取的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锻炼自己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在考察、调查、实验、探究、设计、规划、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接受课堂以外的隐性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样的互动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课程的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

具体到旅游地理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授课形式。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章节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介绍分析,通过课件进行展示,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利用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等)进行教学互动,使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

如前文所言,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从系统论的视角来构建,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要一线串珠:学生自己选择旅游地,根据授课内容分析其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交通等情况,学习完所有内容,也完成对某一旅游地的综合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式,优化评价体系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以往课程主要通过答卷考试进行考核。但单纯的答卷考试不能准确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适应旅游地理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优化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内容,确定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例如,可采取实地调研报告、论文撰写、课堂汇报和讨论、开闭卷考试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侧重于过程性的考核。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期末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占比30%。平时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比20%。实习报告和论文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占比在30%。小组汇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占比20%。旅游地理学课程采用这种多目标、分环节、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

四、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的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当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对学科前沿研究以及最新相关政策有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因此,授课老师在平时需要注重知识的累积,跟进学科研究前沿,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课堂统筹管理的能力。

这种授课方式同样对学生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现在,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不光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进行拓展练习,要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此,教师要分析学情,因材施教,积极引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循序渐进,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可接受并主动去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遵循学科特点研究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光有知识的累积,还有价值观的引导和学生个性的展示。我们寻求的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期望学生真正达到“道术并举,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旅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旅游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