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金融赋能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发展

2022-02-28刘欣欣

山西农经 2022年24期
关键词:政策性保险公司农户

□刘欣欣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021 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政府助力分散农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工具,对降低农户受灾损失、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着关键作用。2007 年我国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财政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保险的类型更加多元。据统计,2020 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814.93 亿元,惠及1.89 亿户次农户,2021 年保费规模跃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农户投保积极性低、农业保险门槛高、灾害查勘测损困难等成为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数字技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数字技术催生的数字金融也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金融结合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1],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性,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了金融服务的成本,为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数字金融在提高农户风险防范意识与投保积极性、降低保险公司勘赔定损成本、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动态监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数字金融如何赋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以推进农业保险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数字金融的兴起及机遇

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加速腾飞,有效地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智能化转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 万亿元,占GDP 比重的38.6%。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金融,推动了农村金融交易的便捷化与普及化。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大众提供了新型金融服务,也为突破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提供了契机。

一方面,随着数字终端的普及,农村居民作为农业保险的参保主体,大部分能够熟练使用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数字金融工具。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 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7.6%,为农村数字金融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大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成本,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降低自然灾害查勘测损的难度,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规范化、精准化、透明化。

在数字金融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剖析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数字金融改变传统的农业保险发展方式,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

2 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户金融意识薄弱,投保积极性较低

首先,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户对目前国家已有的农业保险类型缺乏了解,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出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农产品种类。但从需求端来看,农户缺乏了解渠道,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村居民容易被诱导购买不良的金融产品。

其次,我国农业仍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种植,这种现象在西部偏远地区尤为突出[3]。加上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不断增加,农户对农产品收入的依赖程度和预期值都大幅降低。因此,自然灾害不足以对农户家庭收入造成致命性的损失,导致农户缺乏投保的动力。

再次,保险赔偿缺乏统一标准、规则制定不明确等也会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望而却步。保险公司对农业损失的判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会直接影响农户最终的赔偿金额。即使参与农业保险,若赔偿金额达不到农户的预期,也会导致农户对农业金融失去信心。

2.2 农业保险门槛高,征信系统有待完善

我国农业发展仍然呈现出分散和小规模的特点,大型农业企业正快速发展,但数量较少。而保险业在筛选客户群体时存在固有的偏好,会重点寻求规模大、集中化、盈利能力强和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大型企业。例如山地种植、梯田种植等西部地区的农业更容易受到金融公司的歧视,导致有限的资源更多被分配给大型企业,从而挤占农村农户的金融资源,这显然违背了农业保险的初衷。总体来说,农业保险对需求主体存在较高门槛,保险公司对广大农户的需求以及农业保险的潜在市场仍然缺乏重视。

由于农业保险面对的客户群体数量庞大,搜集农户的信用信息成为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农村信用信息的征集主要采取业务员对接客户的方法,每个业务员需要对接的客户较多,造成业务员的信息搜集工作不够充分。没有接触过贷款等金融服务的农户,甚至在征信系统缺乏信用信息,农户的信用信息系统覆盖面小、尚不完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也越来越重视。这时群众文化活动就成了他们首要选择的方式,其中群众美术文化成为人们追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高水平的群众美术辅导活动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美术的发展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进化,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美术用它自身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高水平的群众美术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净化。

传统金融模式下,客户可能进行信用造假,向金融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编造虚假信息,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征信系统数据不健全、信息不完善等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2.3 农业保险成本高,勘赔定损困难

农作物的勘赔定损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农户的理赔金额。勘赔定损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如果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会导致不同保险公司对同一农作物受灾程度的判断不同,保险公司也可能利用农业保险的这一特点故意减轻损失评估的严重程度,导致农户难以真正受益。因此,农作物受灾情况勘赔定损的科学性是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否则农业保险将难以在分散的农户中进行大规模推广和落地。

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会因为农户的地理位置偏远分散而面临高额成本。同时由于我国地势多山地,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3,这些农业发展的固有特性都会增加保险公司理赔的难度[4]。

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保险公司需要点对点实地考察和评估农作物受灾情况,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人员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加限制了薄利的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

2.4 道德风险问题突出,惠农政策效果较差

近年来,农业保险存在的道德问题引发了学者的热烈讨论,大部分学者重点关注了需求方即农民的道德风险,而对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缺乏足够关注。不同于其他商业保险,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导致了农业保险不仅存在投保人骗保的现象,还存在保险公司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即政策性农业保险出于自身特性面临着严重的双向道德问题。

从农户角度看,农户参与农业保险以后,可能会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导致农作物产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故意加重经济损失。若发生自然灾害,农户可能对农作物损失漠不关心,不采取措施有效止损,而是放任不管,导致受灾更加严重[5]。同时,农户可能通过虚报瞒报等方式骗保,提供虚假的受灾资料,甚至故意制造事故骗取更多赔偿。近年来,我国农业、畜牧业的骗保新闻事件屡见不鲜,例如台风事故后虚报水稻受灾面积等[6]。

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保险公司可能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诱导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通过虚假业务套取国家财政补贴,获取额外利益。保险业务员也可能欺上瞒下,收取农民保费收入却不上报保险公司,导致农户受损后得不到理赔。保险公司为提高收益,会故意拖延理赔手续,延长业务处理时间,使农户不能及时得到赔付金额,损害农户的利益。

3 数字金融赋能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路径

3.1 利用数字平台加强宣传引导

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信任程度。参照国家反诈中心APP 的宣传模式,通过制作农业保险赔付典型案例的短视频、与网红合作宣传等多种方法,吸引更多农户关注农业保险产品。通过网络媒介将农业保险的投保方式、利害关系、理赔政策等真正普及给农户,使农户充分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调动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再次,加大保险赔偿的信息公开力度,增强群众的监督程度。建立以村为单位的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农户的投保情况、报灾方式、损失程度的判定方法、理赔金额等信息公开透明[7],使每家每户公平参与农业投保。同时可以发挥农户对政策补贴的监督作用,促使保险公司的规则制订、理赔标准等更加合理,规范财政资金的用途。

3.2 通过数字技术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数字金融服务能够帮助保险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完善农户的信用信息,大幅降低信息采集成本。目前,信用信息数据库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重视,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8]。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户征信信息的梳理工作,采取与互联网公司相结合的方式,联通农村电商与征信数据库,形成共享信息体系。同时要谨防泄露农户信息,防止不法分子和诈骗机构乘虚而入,打击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信心。

保险公司在搜集农户信用信息时,应当建立统一规范的方法和标准,推动保险工作透明化。保险公司收集农户征信信息的同时,应当及时捕捉客户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开发出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个性化农业保险产品,利用数字技术对农户实现“精准画像”。使征信信息收集、客户需求挖掘、创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同步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降低保险公司成本,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农业保险服务。

3.3 引入信息技术降低灾害评估成本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保险的勘赔定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险公司可以引入遥感技术、无人机、全球定位系统,建立自然灾害预警防控和实施监督机制,使数据网络互联互通,迅速确定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农作物的受损程度,确保精准评估和快速理赔。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降低勘赔定损的工作难度,使保险理赔更加规范公平。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农户索赔的便捷程度,农户可以通过手机拍照等方式,将农作物的实际受灾情况及时反馈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上传的照片进行批量处理,严格审核,警惕欺诈,进行线上远程理赔,将赔款通过移动支付直接转入农户的银行账户。由此可见,数字金融可以极大地简化保险赔付的审理流程和手续,降低农业保险的成本。

3.4 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保险实施动态监控

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保险补贴预算机制,运用大数据等实时监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量,检查业务量是否与保险公司申报的补贴相匹配,防止保险公司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加强对于保费补贴的管理。实施多层次的监督监管,建立健全农户对保险公司的举报机制,制定专门的处罚细则[9],加大对保险公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强对保险公司和农户的教育引导,形成农业保险互惠互利机制。要加大数字金融的投入,普及农业保险基本知识,破除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误解和认知偏差,引导农户更加规范地使用农业保险产品[10]。同时,可以利用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加强对农户的诚信教育,从根本上遏制农户骗保等恶劣行为。只有供需双方诚信合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才能长足发展,农业保险才能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4 结束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愈发受到政府重视,国家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尤其是农户金融意识薄弱,投保积极性较低;农业保险门槛高,征信系统有待完善;农业保险成本高,勘赔定损困难;道德风险问题突出,惠农政策效果较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数字金融的飞速发展为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落地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提高农户风险防范意识和投保积极性、降低农作物勘赔定损成本、实施财政资金动态监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数字金融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是保障农民利益、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政策性保险公司农户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最优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2022-2024 年广东省政策性渔业保险
罗克辛刑事政策性刑法体系批判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