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肺侧支循环破裂出血致大咯血患儿的护理
2022-02-28傅嘉茄周红琴
傅嘉茄,周红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5
体肺侧支动脉是源自主动脉或其他体循环动脉的血管,多见于肺动脉狭窄、闭锁或狭窄继发的肺供血减少[1]。侧支血管与肺动脉交界处易形成阻塞或狭窄,引起破裂出血,致严重的肺部功能受损,而大量咯血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介入封堵术由于创伤小、治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体肺侧支动脉大量出血患儿,其采用经皮导管介入线圈,封堵体肺侧支动脉,对纠正大咯血、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儿术后生存率具有较好的效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1年1月收治了1例因肺血管畸形导致体肺侧支循环破裂出血引起大咯血的患儿,行体肺侧支动脉介入封堵术后成功止血,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10岁10个月,因“咳嗽伴咯血2 d”于2021年1月30日入院,入院前患儿咯血量约1 150 mL,为鲜红色,含大量血凝块。入院时,患儿心率115次/min,血压101/78 mmHg(1 mmHg=0.133 kPa)。血气分析:乳酸2.3 mmol/L。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69×1012/L,血红蛋白86 g/L,白细胞计数5.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5%。入院诊断:咯血、肺出血、体肺侧支循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轻度贫血。患儿入院后收住于呼吸内科,医嘱予垂体后叶素、甲泼尼龙、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酚磺乙胺等对症治疗。入院后2 h患儿再次出现咯血,量约200 mL,鲜红色,心率142次/min,血压113/73 mmHg,医嘱予增加垂体后叶素剂量及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后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治疗,转入后医嘱予禁食,面罩吸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酚磺乙胺对症处理,静脉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改善凝血功能等。患儿仍有持续咯血,转入后4 h累计咯血量约823 mL,鲜红色,医嘱予继续增加垂体后叶素剂量,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气管插管后23 h,护士经气管插管吸出少量暗红色分泌物,未见明显出血,医嘱予减少垂体后叶素剂量。2月1日,胸部增强CT显示两肺磨玻璃样、片絮状密度增高影,以右肺中下叶明显,符合肺出血征象。2月3日,心脏造影显示右胸见一迁曲侧支血管,直径1.8 mm,诊断为异常体肺侧支血管,供应患侧肺叶,暂无活动性出血。患儿于2月8日经右股动脉穿刺行体肺侧支动脉介入封堵术,术后予机械通气、止血等治疗及对症护理。2月9-10日,患儿2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未见活动性出血,2月11日拔除气管插管,2月18日患儿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大咯血的急救护理
2.1.1病情观察及体位处置
肺出血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较为凶险的危重病症,常表现为口、鼻腔出血及呼吸困难[2]。本例患儿入院前咯血量约1 150 mL,一次量最多约500~600 mL,为鲜红色,含大量血凝块,入院后仍有反复咯血,总量约1 023 mL,若不及时控制,将危及生命。发生咯血时,护士立即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必要时使用吸引器清理口、鼻腔内的血液以防窒息;密切观察患儿意识、面色及生命体征,咯血时有无窒息情况发生;保持头低足高及患侧卧位,使健肺通气。输血是预防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方法。入院第2天,患儿血常规:血红蛋白59 g/L,红细胞计数1.84×1012/L,血小板计数74×109/L,2 d内予静脉输注红细胞6 U,血浆680 mL。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儿有无发热、溶血、变态反应等。入院第4天,血常规:血红蛋白91 g/L,红细胞计数2.85×1012/L,血小板计数75×109/L。经过上述治疗及护理,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贫血情况改善。
2.1.2垂体后叶素用药护理
垂体后叶素有收缩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作用,是咯血时应用的首选药[3]。该患儿咯血急性期垂体后叶素用量由0.02 IU/(kg·h)逐步上调,最高为0.1 IU/(kg·h),联合酚磺乙胺止血治疗。期间观察患儿咯血量、性质并准确记录。患儿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肺出血情况好转,2 d后逐步减少垂体后叶素用量至0.02~0.03 IU/(kg·h),至封堵手术前停止用药。垂体后叶素含有催产素及加压素:催产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需每小时监测患儿有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观察静脉穿刺处有无静脉炎;加压素具有抗利尿作用,可能出现尿量减少,出入量不平衡,护士通过留置导尿管,监测患儿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患儿每小时出入量。应用垂体后叶素期间,患儿心率、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出入量保持平衡。
2.1.3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护理
肺出血急救期,通过应用高水平呼气末正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减少肺泡渗出,同时压迫肺毛细血管,减少肺血流量,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是肺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4]。该患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维持在8~9 cmH2O(1 cmH2O=0.098 kPa),23 h后,护士经气管插管吸出少量暗红色分泌物,未见活动性出血,30 h后吸出白色黏痰。长期应用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可能会减少静脉回流,导致气胸、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在肺出血停止后需要及时降低呼气末正压[4-5]。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气管内血性分泌物、黑便、皮肤肿胀、皮下捻发感、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本例患儿在介入封堵术后未见活动性出血,将呼气末正压调至7 cmH2O,术后2 d逐步下调至5 cmH2O并维持至撤机。
2.2 气道管理
患儿维持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在肺出血急性期进行高频次拍背、吸痰,容易诱发患者烦躁以及局部形成的血痂脱落,同时气管脱开吸痰会导致高气道压迅速下降,易引起再次出血。因此,在保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尽量不拍背、吸痰,根据患儿的面色、痰鸣音、吸气峰压、血氧饱和度等判断患儿是否需要吸痰,在出现痰鸣音加重、血氧饱和度<90%、有明显气道分泌物时进行吸痰,吸痰前给予纯氧吸入。肾上腺素有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局部使用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吸痰结束后,在吸气相予1∶10 000肾上腺素气管内滴注。本例患儿采用密闭式吸痰,保证了呼吸管道的密闭性,未出现因吸痰导致的出血。入院第6天,患儿胸部X线摄片:右肺呈“白肺”,余肺肺纹理增多,可见模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体温波动在37.5~38.2°C。介入封堵术后,肺出血得到控制,护士加强拍背、吸痰等肺部护理,每2 h叩背一次,频率40~50次/min,每次3~5 min。封堵术后第3天,医生予拔除气管插管,采用鼻导管吸氧及雾化吸入治疗,鼓励患儿自行咳嗽,患儿体温维持正常。封堵术后第9天,胸部X线摄片:两肺病变较前吸收好转。
2.3 体肺侧支动脉介入封堵术后护理
2.3.1患肢护理
患儿经右侧腹股沟穿刺行体肺侧支动脉介入封堵术,术后予无菌纱布包扎固定穿刺处,护士密切关注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观察伤口局部情况,如有渗血发生或血肿形成时,协助医生局部加压包扎止血,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术后保持右下肢制动2 h;每班测量双侧腿围并记录,观察双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协助患儿每天2次进行足部伸屈活动,每次15~30 min,以减少卧床带来的不适感[6]。术后当天患儿术侧腿围较健侧腿围大约2 cm,医生予患肢加压包扎,术后第3天,患儿双侧腿围相同。
2.3.2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封堵器脱落:术后机械通气治疗时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心率增高、血压变化、血氧饱和度下降及气管内出现血性分泌物等情况,给予患儿充分镇静,避免术后烦躁;拔除气管插管后,观察患儿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复查胸部X线以了解封堵器位置是否良好,若发生移位或脱落,及时介入或手术取出。血栓形成:手术通过静脉穿刺置入线圈样封堵器,血小板易在穿刺处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易引起肺栓塞等,术后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肢体肿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尿色有无加深,复查B超是否有血栓形成。血管破裂:术后观察患儿有无气管内血性分泌物、咯血复发,监测患儿血常规、凝血功能。本例患儿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体肺侧支循环破裂出血临床比较罕见,严重的肺出血易导致窒息、失血性休克等,封堵体肺侧支动脉对纠正大咯血、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儿术后生存率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及时、准确的急救护理、气道管理及体肺侧支动脉介入封堵术后护理,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