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出版视域下译名不一致问题解析与防范
2022-02-28于水
于 水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生命线,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1]。随着精品出版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图书出版质量日趋重视[2-4]。在日常的工作以及生活阅读中发现,内容涉及译名(名画、名人、名地等)的“引进文化”类图书,由于其中文译名有多个版本(同音不同字、直译或意译、字不同音相近的版本差异以及概念混淆等),导致书中对同一事物的译名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数见不鲜。
在现行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计错表”中有一条:相同内容(名称、符号)前后不一致,有一项计1个差错。在中宣部出版局“图书编校质量典型差错通报”中,有一条为“前后表述不一致。比如,前文写为‘克什米尔’,后文写为‘喀什米尔’”。这些都表明了同一事物前后行文不一致是应该引起作者(译者)和编辑重视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避免此类型问题在书稿中重复出现, 结合实际案例,剖析问题原因,并从组稿和审读加工两个层面提出防范对策。
一、案例及剖析
(一)同音不同字的混用
案例1:①艾特尔弗里思为伯尼西亚国王(大事年表)。②德伊勒很快就落到了邻国伯尼西亚的国王埃塞尔弗里斯手里。
案例2:①米开朗基罗经常跟格拉纳奇讨论自己的想法。②格拉纳齐了解米开朗基罗的天赋。
案例3:①就像诺森布里亚国王埃格弗里斯的妻子埃塞尔斯里斯,她拒绝与丈夫圆房。②在度过11年没有子嗣的光阴后,埃塞尔思里思最后离开了诺森布里亚。
案例4:①佛罗伦萨结束了一个时代,取而代之的是萨伏那洛拉的宗教极端思想。②他的门下聚集了无数伟大的学者,他甚至庇护反对他的马基雅维利和神学家萨福纳罗拉。
案例剖析:在采用拼音输入法打字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同音词出现,造成书稿中经常出现同音不同字的问题。而对于由外文翻译来的中文译名,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同音字版本,更是增加了前后行文用词不一致的概率。大部分译名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写作时期,也有使用习惯上的差别。这就导致译名同音不同字的混用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类编校问题。
以上四个案例都是由于在对外文人名进行翻译时出现同音不同字的混用造成的前后不一致问题。虽然书中出现的两个中文译名版本都很常见,但在同一本书中要前后一致,尤其是在“引进文化”类图书中,涉及的人物、事物众多,且有的名称相近,如果前后用字不统一,很容易给读者造成混乱,产生不好的阅读体验。
(二)直译和意译两个中文版本的混用
案例5:①《苏珊娜与长老》(Susanna and the Elders)的故事是取自《圣经》以外(《圣经外典》)的故事。②在《苏珊娜出浴》中,丁托列托发挥了他描绘曲线健美的人体的专长。
案例6:①《创造亚当》(Creation of Adam)(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章题。②《上帝创造亚当》选用湿壁画技法。
案例7:①根据神话,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完成了《米洛斯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②《断臂维纳斯》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是卢浮宫博物馆三大镇馆宝物之一。
案例8:①《奢侈的寓言》(Venus,Cupide and the Time)(阿尼奥洛·布隆齐诺)——章题。②《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又名《奢侈的寓言》。③《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也预示着17世纪洛可可式宫廷艺术的诞生。
案例剖析:直译与意译是两种普遍的翻译方法。直译既保持原文内容,也保持原文形式;意译更注重原文内容,不在意原文形式。无论直译还是意译,只要能准确表达原作者的意图,就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很多举世闻名的作品,都有直译和意译两个甚至多个翻译版本,且每个版本都家喻户晓,知名度不分伯仲。
在案例5~案例8中,单纯根据外文翻译,《苏珊娜与长老》《创造亚当》《米洛斯的维纳斯》《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更符合作品对应的外文,属于直译;《苏珊娜出浴》《上帝创造亚当》《断臂维纳斯》《奢侈的寓言》是对作品内容的解释,属于意译。在同一本书中同时出现直译和意译两个甚至更多版本,若读者并不掌握多个版本的译名,很容易误以为是多个不同的作品,影响其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精确掌握。另外,案例8中虽然②对该幅作品的直译版译名作了补充说明,但宜将章题换成《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一方面,这样更符合该作品的对应外文;另一方面,“某某”又名“某某”一般是前一个已经出现,后面对其做出解释,这样后续再用《奢侈的寓言》代替《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就顺理成章了。
(三)译名的字不同音相近导致的混用
案例9:①《帕里斯的评判》(The Judgement of Paris)(卢卡斯·克拉纳赫)——章题。②克拉纳赫在这幅《帕里斯的裁判》中所描绘的与传统画法不太一样。
案例10:①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Bosch,1450—1516)1450年出生于尼德兰北布拉班特的斯海尔托亨博斯镇的一个绘画世家,这正是他名字的由来。②20世纪以前人们对博斯的了解和研究甚少。超现实主义画派崛起后,才对波希进行了重新评价和研究。
案例11:①这两个堂侄为了在佛罗伦萨生存下去而改掉了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姓氏——洛伦佐(Lorenzo)。②罗棱佐是一位真理爱好者,他的门下聚集了无数伟大的学者。
案例12:①1884年,地质学家约瑟夫·蒂勒尔带领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Alberta)红麋河边发现了第一块艾伯塔龙化石。②1920年,多伦多大学的野外队伍在加拿大埃布尔达红麋河畔的桑德河附近发现了副栉龙化石标本。③1902年,劳伦斯赖博将一个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的四肢化石命名为糙齿龙的一种。
案例剖析:案例9~案例12都是由于翻译的偏差,导致出现了字不同音相近的不同译名版本。评判和裁判,博斯和波希,洛伦佐和罗棱佐,艾伯塔和埃布尔达以及阿尔伯塔,对应于原外文翻译都无误,但是从汉语的角度出发,它们又确确实实不同,出现在同一本书里,很难不让读者疑惑这到底是同一个人(事物)还是不同的人(事物)。以案例12为例,在加拿大艾伯塔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艾伯塔龙化石,如果把艾伯塔翻译成埃布尔达或者阿尔伯塔,那是不是就应该将其命名为埃布尔达龙化石或者阿尔伯塔龙化石,那当艾伯塔龙化石、埃布尔达龙化石、阿尔伯塔龙化石同时出现在一本书里时,想必大多数的读者会产生疑惑,甚至想要去一探究竟而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增加读者不必要的困扰。由此可见,在书中保持同一事物前后称呼一致是很容易被作者和编辑忽视,但却很重要的事情。
(四)相近概念混淆导致的前后不一致
案例13:①对于威尔弗里德修建的里彭教堂和赫克瑟姆教堂。②威尔弗里德在约克、里彭和赫克瑟姆建立的修道院彰显了基督教这种新信仰的教义。
案例14:①在威尔弗里德于惠特比宗教会议上取得胜利的两年后。②经过惠特比主教会议激烈辩论后。
案例剖析:如果不是教徒,很难厘清宗教里有关的称呼和概念,而这些看起来都“差不多”的概念,实际上却“千差万别”。由于信仰的原因,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或多或少受宗教因素的影响。而中国的(作译者),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容易在翻译时不经意地偷换概念。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由于相近概念混淆导致的前后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更容易引起更大的问题。案例13中,将修道院和教堂的概念混淆。“修道院”是天主教和正教教徒出家修道的机构;“教堂”是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二者所属人群、受众和分类都不相同,不能通用。案例14中,将主教和宗教的概念混淆。“主教”是天主教、正教的高级神职人员,通常是一个地区教会的首领,指代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现象,是对客观世界一种虚幻的反映,指代事物。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通用。
二、问题解析
对同一事物前后称呼不一致,不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生疑惑,影响阅读的连贯性,而概念的混淆更是导致词不达意,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这些问题,轻则引起读者的不良阅读体验,重则影响读者对出版社的整体印象。
仔细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原稿自身的缺陷。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许由于创作时间较长,间隔较久,前后文没有严格地保持一致;又或者一本书由多个作者参与写作,由于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作者习惯用的称呼不一致导致前后行文不一致;间或作者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前后一致的重要性,而编辑在组稿时也没有及时提醒作者需要注意此类问题而导致。另一种是编辑自身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职业敏感性,没把这类问题当作问题,无论在组稿时还是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都忽略了前后一致的重要性。而这种问题,实践工作经验较少的新编辑更容易出现。
三、防范对策
上述各类问题,如何避免在稿件中反复出现呢?下面从编辑意识和实际操作(组稿和编辑加工及审读)两个层面上提出防范对策。
(一)日积月累,提高编辑职业素养
编辑作为现代出版工作的能动主体和主要组成部分,个人的职业意识和素养,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乃至影响到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一个优秀的编辑要兼具创造性和经验性。
编辑的创造性[5]。编辑工作不仅是对书稿进行修修补补的简单劳动,更是一项全流程的、系统性的创造性劳动。它的创造性既表现在图书的选题策划上,又表现在对书稿的编辑加工上,也表现在图书的版式设计上。在全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编辑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图书的市场营销上。正是编辑的这种创造性,推动了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
编辑的经验性。经验的积累,在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要,包括基本知识的积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技能的积累,将知识与技能融合,总结归纳后升华为职业的意识以及敏感度。
对于编辑而言,在策划环节表现为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察觉并迎合市场的需求;在组稿环节,表现为能够精准地匹配选题与作者,并根据不同作者的特点,给出预见性的建议和意见;在加工审读环节,表现为能够根据图书的自身特点,推断出容易出问题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在版式设计方面,表现为能够根据图书的特点以及读者对象,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市场营销方面,表现为熟悉各营销渠道的销售特点,并为图书量身定做合适的营销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编辑的主体能动性。
(二)强化意识,组稿环节给出建议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职业意识是工作人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在策划伊始,就要知道每一环节该做什么。对于文中讨论的“引进文化”类书稿,作为编辑,首先要意识到会有行文前后一致性问题;其次,要知道怎么做才能从各环节彻底解决此类问题;最后,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相关规避措施。这样才能生产出质量上乘,读者满意的图书。
如在选题策划时,就要知道“引进文化”类图书,会存在由于翻译导致的前后行文不一致的情况;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要注意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如在组稿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组成情况,是一个作者单独创作还是多个作者合作编写。其次,在作者进行创作之前,编辑要建议作者(主编)将书中涉及的作品名、人名、地名等一一列举出来形成名单,并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参考并沿用。多作者参与创作时,列出名单尤为重要,主编要将列举出来的名单发送给每一位参编作者,请大家在创作过程中务必参考此名单。最后,作者(主编)在统稿时,重点注意全书是否做到了对同一事物的称呼前后保持一致。这样就能从源头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在稿件进入后续的出版流程中时,在审读和编校方面,编辑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经验,提高编校专业技能
从策划到三审三校,再到印刷出版,一本书的诞生凝聚着编辑的眼光与智慧、辛勤和汗水。水滴石穿,从日积月累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稿,探索并形成与之对应的独特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图书质量,为精品出版保驾护航。
针对“引进文化”类图书中存在的由于翻译导致的前后行文不一致问题,编辑在收稿时,向作者讨要一份本书涉及的译文名单。对于名单中的中文译名,建议编辑翻阅资料查找其另外的译文形式,并在书稿的电子版中使用Word的“查找替换”功能,将另外的译文形式进行查找和替换;对于概念容易混淆的词语,要先弄清楚正确的表达方式,再在书稿的电子版中使用Word的“查找替换”功能,将错误的概念替换掉,以使前后称呼表述正确、一致。
在初审及编辑加工此类书稿时,要对这种外文译名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对于不一致的、有疑问的表达一定要查阅资料,必要时向作者进行核实。另外,当一个译文名称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备注该译文名称的其他译文形式(如案例8②所示),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防范对策。这样从书稿的编校处理中再一次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
在稿件后续的复审和终审阶段,同样要充分利用好该译文名单,它将时刻提醒审读人注意各种翻译名称的使用,包括是否恰当、前后是否一致等。让审读人能够有的放矢地关注这一典型问题,以便在审读阶段再一次消灭此类问题。
四、结语
书是知识的载体,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阅读的意义在于过程中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境界的升华。作为编辑,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从细枝末节做起,在作者原有的创作基础上,让书的使用价值最大化,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甘之若饴,也赏心悦目。对实际工作以及生活阅读中遇到的由于翻译导致的前后行文不一致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分享出来以期和更多的编辑同人交流讨论, 希望能够引起同人的重视并有效避免此类问题,共同助力精品图书的出版,给读者创造更良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