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框架分析
——以“我的上饶”为例
2022-12-22朱冰清
朱冰清 伍 娟
“我的上饶”作为地方主流媒体上饶广播电视台的短视频新闻分发渠道,承担着上传下达、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同时,受众主动性的彰显也使得视频内容推动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合,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短视频新闻强大的情感传播能力,更能引发受众共鸣和一致的行动。“我的上饶”视频内容在上饶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点赞数量有突破性的增长,较好地起到了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2021年10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关于我县发现一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情况的通告》,指出铅山县葛仙山镇发现一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当天,上饶市广播电视台微信视频号“我的上饶”随即展开报道,直到12月1日才结束本次疫情的报道。其间,短视频新闻关注了上饶疫情从发生到防控取得胜利,再到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全过程。本文以微信视频号“我的上饶”在2021年10月30日-2021年12月1日上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发布的257条短视频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二)类目建构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的新闻框架是武汉大学陈潇潇在借鉴De Vreese、Peter、Semetko的分类基础上建构的新闻通用框架:事实框架、冲突框架、人情味框架、责任框架、道德框架、经济后果框架、领导力框架[1]。刘兰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早期微信热文文本结构与内容分析时,在前者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建构了事实框架、冲突框架、情感框架、责任框架、道德框架、应对框架、影响框架7个框架和12个二级指标[2]。本文参考刘兰兰研究建构的框架,即事实框架、应对框架、情感框架、责任框架、影响框架,并建构了11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我的上饶”新闻框架类目
(三)数据统计与呈现
1.报道数量与变化趋势
在上饶市此次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我的上饶”第一条新闻报道始于10月30日,即上饶市报告首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的当天。11月24日以后报道数量逐渐减少,进入淡出期。随着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复工复产的推进以及正常生活秩序的恢复,“我的上饶” 在12月1日以一条上饶汽运站恢复营运的消息结束了对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另外,本次报道的密集期是在11月4日到11月9日。这6天共发布视频101条,平均每天约17条,在视频总数中占比39%。11月9日单日发布视频高达20条,成为本次报道过程中的单日报道最高峰。除此之外,11月1日(单日发布17条视频)、11月6日(单日发布18条视频)、11月19日(单日发布12条视频)也是三个较为明显的次高峰值。总之,本轮报道有1个报道密集期,1个单日报道最高峰以及3个单日报道次高峰。
2.报道框架
在此次疫情的报道当中,“我的上饶”分别使用了“事实框架”“应对框架”“情感框架”三种报道框架进行报道,未使用“责任框架”和“影响框架”。
其中,使用“事实框架”进行报道的视频最多,共167条,占比65%;其次是使用“应对框架”的视频,共63条,占比25%;第三是使用“情感框架”的视频,共27条,占比10%①。在视频数量上,使用得最多的“事实框架”比使用得最少的“情感框架”的多140条;在占比上,“情感框架”比“事实框架”少55%,两者相差较大。
3.特殊数据
在本次报道过程中,“我的上饶”还专门成立了“战疫帮忙团”栏目,帮助老百姓解决力所能及的事,如取药、联系物业修理基础设施等,这也属于“应对框架”。在使用“应对框架”进行报道的63条视频中,“战疫帮忙团”栏目的视频有26条,占比25%。
二、框架分析
(一)事实框架
根据本文所建构的框架,“事实框架”包含:疫情数据通报、与疫情相关事件的陈述以及权威阐释。在此次上饶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我的上饶”大量使用“事实框架”,通报疫情数据(42条视频,占比约25%),客观传达与疫情相关的事实(共116条视频,占比约69%),发布专家学者对疫情的权威解释(共9条视频,占比约5%)。这些报道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满足了受众的信息刚需。此类视频新闻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知情权,而且有利于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是主流媒体运用新媒体方式进行舆论引导的一种体现。
此外,“我的上饶”在事实框架下还积极使用解释性报道的样式,为民众答疑解惑。例如,11月8日发布报道《卜庆铭:我们为什么要做多轮核酸检测?》,邀请卜庆铭(上饶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解释进行多轮核酸检测的原因。
还有,“我的上饶”在报道中凸显了人文关怀,通过记者与居民连线的方式,展现了百姓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状况。如11月4日发布的《记者连线居家隔离居民》,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询问了居家隔离居民的健康状况。连线过程中,居民讲述了物资充足的现状以及物资获取方式。此类报道通过个体视角呈现了疫情初期市民的生活和物资保障状况,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应对框架
“应对框架”是指对疫情期间相关主体抗击疫情的举措的报道,包括政府的举措、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对大众的行动引导以及媒体参与抗疫的活动三类。“应对框架”在本轮疫情新闻报道中使用较多(占比25%)。使用该框架的短视频新闻包含了政府举措(视频28条,占比44%)、媒体举措(视频26条,占比41%)、行动引导(视频9条,占比14%)。有助于传达政府的防疫政策、举措,传播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呼吁,展现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的应对能力和治理能力。在该框架的新闻内容中,民生新闻占据较大比重,如稳定市场秩序、规制物价等。这些政策举措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方面可有效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稳定社会秩序,助力当地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监督权,督促政府作出及时有力的行动、科学合理的决策。
此外,“我的上饶”还推出了“战疫帮忙团”栏目,为求助群众提供帮助,如为癌症患者送药、为医务人员送药品等,积极投身抗疫实践。“战疫帮忙团”栏目在报道期间共发布视频26条,在应对框架中占比41%。
“战疫帮忙团”是上饶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城市帮忙团”栏目在疫情期间的特殊形式,满足了市民在疫情期间更加细微的需求。例如,11月19日发布的短视频新闻《癌症患者急需用药 记者代劳取送》中,报道了一位癌症患者因不知如何购买药物而向记者求助的情况。在这些报道当中,求助群众对记者展现出充分的信任,现实困境也在记者的帮助下获得了圆满解决。可见,“战疫帮忙团”有效拉近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情感框架
“情感框架”是指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传达情感倾向的报道框架。根据本文的报道框架建构,“情感框架”包括鼓励报道(视频2条,占比7%)、赞扬报道(视频10条,占比37%)、关怀与感谢报道(视频15条,占比56%)三类。
“情感框架”是报道框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报道框架,有利于发挥媒体“减压阀”的作用,安抚社会情绪,为受众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在本次报道中,“我的上饶”使用“情感框架”的视频有27条,在总视频中占比10%。该框架下的新闻主要聚焦于医务人员,报道焦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乐观的态度以及抗疫中的心路历程等。此类报道框架有利于展现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形象。另外,部分视频还展现了市民对医务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的感激。通过市民与一线工作人员的互动,传递温暖的社会氛围。
(四)未使用的框架:责任框架和影响框架
本次疫情报道并未使用“责任框架”和“影响框架”。
11月27日,“我的上饶”发布了题为《上饶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的短视频,上饶市副市长祝美清在新闻发布会中指出,上饶市在本轮“疫情处置实现了六个未发生,即未发生一例外溢病例、未发生一例游客感染、未发生一个除上饶市以外的风险点、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未发生一例校园感染、未发生一例重症病例,取得上饶市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第一次处置突发疫情重大考验的全面胜利”。从此次新闻发布会来看,上饶疫情防控有力,未发生因为防控不力而被追责、问责的情况,因而未使用“责任框架”。
“影响框架”也未使用,“在疫情灾难发生时,大众的需求层次减少,生存、安全的基本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对于其他高层次的需求欲望会降低”[3]。
三、报道框架的启示
(一)与疫情防控现实情况结合,选择性使用报道框架
“我的上饶”作为三线城市的地方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在报道框架方面与全国性头部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指出,《人民日报》抖音号新闻使用了“我的上饶”未曾涉及的三类报道框架,即“影响框架”“责任框架”以及其他框架。[4]“我的上饶”此次未使用“影响框架”,因为此次疫情未发生外溢病例,未对上饶市以外的地区造成影响;未使用“责任框架”也与上饶本次疫情防控具有直接关系,上饶市在本轮疫情防控中做到了“六个未发生”,未出现当地工作人员因为疫情防控不力而遭受问责的情况。可见,媒体使用何种新闻框架,与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以及结果有直接关系。
首先,“我的上饶”在本次报道中积极使用“事实框架”传达基本的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基本的客观事实,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刚需,发挥了媒体传播信息的职责。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当中,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监督权等主体权利,更有利于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最终有利于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其次,“我的上饶”还较多地使用“应对框架”有利于传播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政策、专家学者对民众行为的倡导,达到传播信息、协调一致行动的目的。最后,报道还使用了“情感框架”,所有短视频内容传达的感情倾向皆为正面。“应对框架”和“情感框架”同时使用,有利于短视频新闻发挥抚慰社会情绪的作用。
综上,“我的上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框架使用为地方媒体的短视频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地方媒体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道框架,无需生搬硬套;其次,在报道中,地方媒体应优先使用“事实框架”,满足人民群众信息需求,以便在舆论引导中占据优势地位和主动权;第三,合理采用“应对框架”,有助于纾解矛盾、助力地方治理。
(二)运用多种传播符号,突出报道的正面情感
在本次报道当中,“我的上饶”共有12条点赞或转发过万的短视频。通过对这些视频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具备以下特征:总体情感倾向积极向上,包括正面的语言符号,昂扬、鼓舞人心的音乐以及细腻丰富的镜头语言。
第一,运用积极正面的语言符号。在“情感框架”中,所有报道的情感倾向均为正面倾向。对使用“情感框架”的27个视频标题分析发现,“最美”“感动”“坚守”“致敬”“英雄”“温暖”“乐观”“加油”等正面倾向的词汇比较突出。
图1 “情感框架”短视频新闻标题词云图
第二,运用舒缓或积极昂扬的声音符号。11月24日发布的短视频《向英雄们致敬!上饶热烈欢送1172名援饶抗疫人员!》中,使用背景音乐《听我说谢谢你》,表达了对于抗疫人员的感激之情。评论区的留言也多为对一线人员的感谢和敬意,如热评“致敬最美逆行者,谢谢您为我们拼过命”。这些正面情感的报道,给予受众积极的心理暗示,发挥了媒体抚慰社会情绪、凝心聚力的作用。
第三,运用细腻丰富的镜头语言。11月24日发布的两个视频:《向英雄们热烈致敬 上饶欢送1172名援饶抗疫人员》《上饶以最高礼遇欢送援饶抗疫人员》均获得了超过10万的点赞量,分别获得7.2万的转发量、3.9万的转发量,成为本次报道的爆款视频。在对这两个视频进行分析以后发现,它们除了同时具备前文所述的两个特征之外,在镜头语言的处理上也非常细致。《向英雄们热烈致敬 上饶欢送1172名援饶抗疫人员》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一位医务人员离开上饶时眼含的泪水。特写镜头的运用既表现出了报道对象的内心情感,也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受众,十分具有感染力。《上饶以最高礼遇欢送援饶抗疫人员》则使用了航拍的方式,将多种画面进行组接,信息丰富、可视性强。
(三)个体叙事较少,共情传播有待加强
在本次报道中,“我的上饶” 有效承担了传播信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职责,并未在报道中出现严重的负面舆情事件,表现可圈可点。但短视频新闻报道多从宏观、中观层面展开报道,微观层面的个体叙事较少。
在所有视频中,个体叙事的视频只有12条(占比5%),共情传播有待加强。“共情传播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播、扩散过程。”[5]在新媒体时代,时空界限被打破,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受众居家时更加关心心理层面的接近性。因而,在当下新媒体时代,地方媒体应更加注重从微观层面进行报道,增加个体化叙事。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使用框架理论,对上饶市广播电视台微信视频号“我的上饶”10月30日至12月1日间发布的257条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短视频新闻内容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我的上饶”在报道过程中使用了“事实框架”“应对框架”“情感框架”三类报道框架,其中,事实框架最多,应对框架与情感框架次之。有效发挥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抚慰社会情绪等媒体职能。
在地方主流媒体短视频报道中,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注意: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我的上饶”报道框架的使用和《人民日报》等头部媒体存在一定差异,这是疫情防控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传达,并向公众积极展现与解释抗疫的具体行动和原因,满足受众的获知权和监督权。第二,“战疫帮忙团”栏目是“应对框架”的一大特色,它使得新闻记者成为抗击疫情的实践主体,重塑了媒体的功能,在行动中赢得受众信任,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第三,符号元素对短视频的情感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短视频新闻应注重多种传播符号元素的使用,尤其是在“情感框架”中,更能体现报道的正面倾向,充分发挥媒体抚慰社会情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注释:
①在进行百分比计算时,统计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第三位小数点使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