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中探究辨证论治的内涵
2022-02-28赵玉堂张雨涵张志彬王清河高占华
赵玉堂,吴 杰,邢 榕,张雨涵,张志彬,王清河,高占华
(承德医学院中医系,河北承德 067000)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点,但对于辨证论治的内涵,各医家颇有争议[1,2],在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伤寒论》第16条,关于太阳病变证的治则中提出:“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学界公认此十二个字为辨证论治的具体描述[3]。下面将这十二个字做以下分析。
观其脉證一般认为是通过四诊搜集疾病相关资料。这里的證应该和症同义。知犯何逆是通过观其脉症而得出“何逆”,而“逆”字在中医理论中没有作为专用名词而出现,逆字在《增韵》迕也,拂也,不顺也。《释名》逆,遌也。不从其理,则逆遌不顺也。《注》言悖善从恶也[4]。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逆字的主要意思是不顺从,有背常理。在内经里也多次出现“逆”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4]”。何逆可以理解为哪不正常啊。大家对“随證治之”的理解争议最大,但从这句“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话中可以看出:因脉症而得出“何逆”,而“治”应是针对“何逆”与“随證”的。钱基博在《国文法研究》中说:“中国文章,字之精神,寄于句;句之精神,寄于篇章”[5]。黎锦熙把汉语“章法决定句法”[6]作为语言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须从《伤寒论》的治法中探讨“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内涵。
1 从治法中探讨病机的涵义
1.1 针对病机而治
在53条中,“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从此条可以看出,主症就是自汗出,自汗的病机是营卫不和,治法就是通过发汗达到调营卫的目的。此条可以看出:是病机引起的主症,治疗的要点在于病机而非主症。也可以说脉症是自汗出,营卫不和为何逆,要达到的目的是营卫和,方药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是太阳中风证,一般认为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和,治法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一般认为,先明确说太阳中风,然后有发热,汗出,恶风寒,是因中于风邪,因风性开泄,而造成腠理疏松,而引起汗出。而第2条中,“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很显然,是因为有上述症状才命名为中风,即因有汗出才命名为中风,可以认为并非因中自然界之风而令汗出,而是因为有汗出才命名为中风,这就是辨证求因。而这里的“风”一般作为病因解[5],但并不准确。而在第34条中,“太阳病,桂枝證,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在解释这一条时,一般认为开始是风寒表证,因误下表邪入里从阳化热,热迫大肠致下利[3],可这里辨证求出的“寒”与“热”如作病因令人费解。这里辨证求出的因作病机解就更易于理解了,最初如风寒侵袭了人体表,造成了营卫失和这样一个异常的机能状态,误下后,病机发生了就像寒邪入里化热一样的变化,最终的机能状态是像热邪下迫大肠一样。可见热迫大肠这是人体一种异常的机能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病机,而这种异常的机能状态是动态的。热迫大肠中的“热”为了准确描述异常机能状态性质的,可见通求辨证得出的“因”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病机中的一部分,即病性,这里就是中医思维的一大特点,取类比类,也是贾春华老师所说的隐喻。故12条中的中风也应理解病机而非病因。病机一般是包括病位和病性的,如太阳伤寒的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病位在营卫,病性为寒,如肾阳虚,病位在肾,病性为阳虚。
在《伤寒论》第90条中“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从条文可以看出,这是有两个症状,一是下利清谷,病机为脾肾阳虚,一是身疼痛,病机为表寒束表。可见这里的病机也为两个,因脾肾阳虚急重为病之关键,所以先治脾肾阳虚而得解后再治表证。《伤寒论》中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病机为阳气暴脱,阴寒内盛,治法为急救回阳,方用干姜附子汤治疗,干姜附子汤治疗这一阳气暴脱的病人肯定是有效的,可这干姜附子汤能不能把病人治愈,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个少阴病的重症,除阳气暴脱,阴寒内盛的病机,病人同时还有阴阳气血的不足的病机的存在,只是阳气暴脱极易致病人阴阳离绝而死亡,此时保命是最关键的,急救回阳,当挽救残阳于未亡之倾刻是当务之急,只好用干姜附子汤以续生命。当阳气暴脱的问题得以解决,而阴阳气血不足的病机仍然存在,后续可根椐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对的补益的方法治疗。由此可见病人的病机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在治疗时应根据这些病机的轻重缓急,先针对关键的病机进行治疗。
1.2 针对病因而治
《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证公认的病机是表邪未解,阴阳两虚,而治法是扶阳解表,这与病机并不是完全对应的,究其原因,遂漏不止会使阳气和阴液持续外泄而加重病情,故汗漏不止是症状又是病因,汗漏不止是本病的关键,而汗漏不止的原因是阳虚不固和营卫失调,故用桂枝加附子汤,用桂枝汤调营卫,用附子重在温阳止汗以除病因。就本证来看,致病因素,可以认为有三个,一是受寒,二是发汗,三是汗漏不止,而前两个和现在的病人之间已不再发生关系,可认为是诱因,即对病人现在的病机影响不大,只有持续作用于人体的致病因素对病机影响极大,必须针对性治疗的。就病因和病机的关系来看,是因病因引起的病机,而持续作用于人体的病因,会加重病机或使病机发生变化而引起病情加重,因此持续作用于人体的病因是治疗的重中之重,所以治疗也一定要先针对这种病因治疗,持续性病因解除后再考虑病机。
1.3 针对病势而治
《伤寒论》第254条中“发汗后,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针对此条公认的解释是指太阳病发汗后不解,竟直传于里。腹满且痛,可见阳明腑实已成,传变迅急,不可等闲视之,须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如单凭症状“腹满且痛”本应用小承气汤,本条之所以用急下之,用大承气汤,就是因为传变迅猛,为挫其发展之势而急下之,用大承气汤。就本条可以看出在治疗上,在病机的基础上又强调了病势。病势迅猛,病情随时可能进一步恶化,控制病势是当务之急,所以对病势采取了针对性的治疗。
1.4 采取最佳方法而治
在热入血室证中的第143条中,“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治之。”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中医辨证来看,热入血室的病机为血热互结,治疗理应清热凉血活血,而在143条中提出的治法是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治之,郝万山授课时提出,这里的随其实而治之,是指期门穴有静脉怒张,此时点刺放血疗效甚佳。如此看,治疗一个病有几个治疗方法,这里针对的是能够治好病人的最佳方法进行治疗。
综合以上的治疗来看,有针对病机的,有针对病因的,有针对病势的,有提出治疗中关键位置的,而病因、病机、病势都和逆相关。可以梳理一下,53条中治疗是针对病机,90条的两个病机中针对的是关键的病机进行治疗。61条同样也是针对病机中最主要的病机进行治疗。20条中病因和病机同时存在时,因病因更关键,而采取针对病因治疗。254条因病势速猛为病之关要,所对采取了针对性治疗。而143条只指出了最佳的治疗方法。从这些治疗可以看出,都是针对关键的因素治疗。这个关键的因素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机”。从秦汉出土的兵器弓及弩的文献发现:“机”是弩结构中的一部分,机是弩的发射装置,由“牙、望山、郭、悬刀”等所组成,“牙”是用来挂住拉开的弦的突起,其作用是钩着劲张的弦使之固定;“望山”是瞄准器;“郭”是外壳;“悬刀”是板机。“机”的整体作用为钩住弓弦及主导扣发,是使弓箭适时射出的重要机制[6],所以“机”是主导发动巨大变化的重要核心。如张景岳谓:“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内经》中谈“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针刺、运气两个领域,这似乎显示以小制大(针刺)与执要御繁(运气)的道理,正是“机”的特殊处。可见病机的内涵更广泛,应该指疾病的关键[7]。从伤寒论的治疗来看,是针对病机的,为了与病机指机能状态相区别,可以认为机能状态为狭义的病机,而广义的病机包括狭义的病机、病因、病势及最佳治疗方法等。为此可以理解“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为辨病机而治之。
2 从伤寒条文中探讨证的内涵
古代汉语中“證”字有多种涵义,其中有谏诤的意思即“直爽地说出他人的错误以利于改正”[4],而这个谏诤意义和中医学的病机相吻合。下面从伤寒论原文中去探讨一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中的“但见一证便是”的證明显是指症状。那柴胡证,肯定不是症状的意思,否则就矛盾了。在53条中,“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也可以有说脉症是自汗出,何逆为营卫不和,要达到的目的是营卫和,方药用桂枝汤。在这里也可以称之为营卫不和证,而营卫不和也可以视为谏诤的内容,即病人的问题是营卫不和。而在《伤寒论》里面121处出现了证字。常接在不同的词后面组成固定词语。接在方剂后的有59处。如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可以直译为桂枝汤能解决的问题。接在病位后面有30处,如表证,可以直译为问题在表。还有11处接在病名后面,太阳证,可以直译问题隶属于太阳病。拓展一下:营卫不和证,即问题是营卫不和,这个证加上去,和不加证影响不大,加上了就强调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如肾阳虚和肾阴虚证也是一样。如此可推广下,证前接的是一个完整的病机,那这个证字加与不加影响不大,只是强调这个病机的重要性。而正常生理后是不会接证字的,如从未见有营卫调和证的说法。可见这个证是指人体出现问题。这与“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中的逆字是相对应的。而“随證治之”的“随”是顺从的意思。何逆是反义词,那么随证治之,可以理解为使证随以治之。伤寒论条文中“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證良验。”这个随證良验,随证可理解为使证随《,伤寒论》中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也可以有说脉症是自汗出,营卫不和为何逆,证是营卫不和,要达到的目的是营卫调和,方药用桂枝汤。可见证就是逆,就是诤谏的意思。即指出人体出现的问题,而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般用病机来表示。
总之“,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即四诊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病机,即证,然后为解决病机这一问题而采取相应的治疗。辨证论治也可以理解为辨病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