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药的“红色元素”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探索

2022-02-28苏占辉赵桂琴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柴胡

苏占辉,郝 婷,杨 澜,李 洪,赵桂琴

(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北承德 06700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纲要》强调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医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扩大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一些特殊的中药材资源如人参、三七、柴胡、青蒿等在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抵抗外敌入侵的各种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无数将士的生命,可谓功勋卓著[1-4]。

在学生们学习《中药鉴定学》的过程中,将这些中药的“红色元素”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强化教学效果、同时能够很好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1 中药“红色元素”的思政教育与《中药鉴定学》教学的结合点

1.1 以中药山参的生长过程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相结合

1.1.1 山参的生长习性及过程 山参的增重,生长前期特别慢,每年增重0.5g左右,头几年还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因许多养分供给茎叶的生长仍是不足。遇到林地土薄肥少,三十年的野山参鲜重才5g左右,中期三十至一百年期间增重稍快,由于生理机能旺盛,茎叶粗壮,每年增重可达1~2g。山参在缓慢的生长过程中,还要经受冰冻、暴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漫长的生长岁月中经常遭遇虫嚼鼠咬、野兽牲畜的践踏而伤残等灾难,以致翌年不发芽,在地下不知待了几年又破土发芽、长茎叶,叶片数更少,会从原来的五品叶变成二甲子,重新轮回,根的重量积累更慢了。野山参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奋力抗争生长,可叹野山参往往是历尽磨难,“九死一生”。

1.1.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始终具有自强自立的伟大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靠着一股不畏强敌、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拼劲和迎难而上的干劲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拼搏奋斗出来的!”

1.2 以柴胡注射液的研制过程与中国人民伟大的科研创新精神相结合

1.2.1 柴胡注射液的研制过程 柴胡,味辛苦微寒,具有解表、退热、抗疟作用,对结核杆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直至目前,柴胡注射液仍然是治疗感冒、退烧的推荐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太行根据地进行了长期封锁和多次大规模“扫荡”,八路军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药品更是异常缺乏,根据地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八路军便积极开展医药卫生生产自救事业,柴胡注射液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1941年,利华制药厂研究室主任韩刚提出了用柴胡制作针剂的主张和设计方案并牵头研制。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试验终于在太行山区研制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5-8]。

1.2.2 柴胡注射液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规模化生产的柴胡针剂适应了战时急救的需要,打破了敌人的医药封锁线,有效支援了抗日战争。它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成为现代中药批量化生产的开端。柴胡注射液也实现了我国中药针剂零的突破。有效缓解了药品短缺窘境,为人民军队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1.2.3 中国人民伟大的科研创新精神 科研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之所以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结合实际坚持好、运用好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制度优势和实践经验,我们就能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9]。

1.3 三七“铜皮铁骨狮子头”性状特征与中华民族的“硬骨头”精神相结合

1.3.1 三七药材的性状特征及道地产区 三七主根略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少数皮孔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质地坚硬,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业界习称“铜皮、铁骨、狮子头”。三七药材以质地坚硬著称。三七以云南文山地区所产最为道地。

1.3.2 三七药材在抗日战争中的应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八年抗战,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同仇敌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颂歌。就拿闻名于世的台儿庄战役来说吧,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让日本侵略军吃尽苦头。而作战中,滇60军等云南军队重创日军,日军认为滇军有秘密武器,只不过比其他兄弟部队多了一件重要的东西:“云南白药”。可治刀枪等外伤,消炎止痛等杂病。在那种特殊的战争年代,“云南白药”是最好的“刀枪药”。而“云南白药”的主要成份就是三七。这种动乱年代,仍有很多七农坚持种三七。文山是三七的故乡,文山种植三七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文山三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着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它为拯救中华民族、为华夏子孙救死扶伤作出了巨大贡献[10]。

1.3.3 中国人民的“硬骨头”精神 “硬骨头精神”体现坚定的信仰。为了新中国诞生,方志敏在狱中奋笔疾书:“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硬骨头精神”彰显坚硬的脊梁。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硬骨头精神”凸现坚强的气节。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4 以抗疟制剂青蒿素的发现研制和应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4.1 青蒿素的研究历程 青蒿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青蒿商品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青蒿药材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折断面黄白色,中部有白色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青蒿性寒,味苦,具有解暑清热,抗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疟疾突热、湿热黄疸等症。

1967年5月23日,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此前的研究工作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进展,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上,她再一次查 阅古医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不禁让她想到,会不会是因为青蒿对温度比较敏感,问题或许出在了常用的“水煎”法上?于是她转换思路,采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提取物,最终她得到了对疟原虫抑制率可达百分之百的提取物,被五二三办公室命名为青蒿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青蒿素制剂最终问世,屠呦呦也称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医药学家。

1.4.2 青蒿素的应用 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当下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而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在西非的贝宁,当地民众都把中国医疗队给他们使用的这种疗效明显、价格便宜的中国药称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4.3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2 教学方法和“红色元素”的有机引入

2.1 中药红色元素的挖掘整理

我国的对于中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草根树皮”挽救了无数仁人志士受伤的体魄。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善于从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关于医药卫生、战地救护的历史资料中挖掘关于中药材应用的知识,也可以从一些地方志中挖掘关于中药材应用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即成为我们中药材中蕴含的“红色元素”,将这些资料整理归纳,然后分配到每个中药鉴定的课件中去。在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适时的将这些资料融入于授课过程之中,有效的实施课程思政建设[11]。

2.2 将中药材的“红色元素”作为课前导入资料

将中药材的“红色元素”作为课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然后再讲授《中药鉴定学》的相关知识,这样在增强知识记忆的同时有效的引入了课程思政。

2.3 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相关知识点适时导入

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相关知识点适时导入比如在讲授三七性状鉴别特征时候将三七“质地坚硬”的特征提出后强调他的治疗外伤的重要作用,进而延伸到这个中药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历史资料台儿庄大捷讲授三七药材的重要作用,进而延伸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硬骨头”精神。

2.4 在课后要通过现代化的“自媒体”媒介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

建立《中药鉴定学》学习的微信群,在专业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将中药材所蕴含的“红色元素”适时推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同时结合《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将国家关于中医药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及时的推动,促使学生建立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3 体验和感悟

“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搬硬套的加入到课程之中[12],而是要结合《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有机、有序的融入到授课中去,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在课程的导入,课程的讲授、课后的复习过程中有机的融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轻松的融入课程思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做好教学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深刻领会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身先士卒、脚踏实地的做好课程思政,站稳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青蒿青蒿素柴胡
白米青蒿社饭香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乡野里的青蒿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