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2022-02-28张梦婷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纲要思政

张梦婷,张 萍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四门必修思政课之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皖南医学院纲要课教学实践,对纲要课“三全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以期为高校思政课乃至高校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提供参考。

1 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纲要课教学痛点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政治课。如何让纲要课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解决“教与学”分离,以达到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真正使纲要课入脑、入心,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1 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

作为一所医学院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综合性高校学生相比,有很多共通性,同时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共通性体现在作为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信息接触多而复杂,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必然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特殊性体现在医学院校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对历史知识积累甚少,在纲要课中有不少学生反映跟不上老师教学节奏,对所学知识比较茫然。加之医学生专业课任务繁重,对纲要课普遍存在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心理的现象,纲要课在不少学生眼中,被冠之“水课”和“洗脑课”。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满足于“一言堂”和知识灌输,学生习惯于身体在课堂之上、脑袋飞往千里之外,最终形成上课不必知其所然、只需考试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循环。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这是纲要课目前最大的教学痛点。

1.2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目前,高校大学生已开始过渡到了00后,面对医学生对纲要课普遍存在不感兴趣的痛点问题,更是要求纲要课教师直面挑战,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3]。然而,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注重教师主导,轻视学生参与;注重期末卷面成绩,轻视平时表现与实践能力的考察;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创新,而老教师由于对新媒体技术不熟悉,在运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方面不愿作出大胆尝试。教学理念的相对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纲要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纲要课内容丰富,有十章教学内容,其涵盖的时间段是中国历史上社会背景最复杂的阶段,而纲要课理论学时只有32个学时,要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授自1840年至今这样一个跨度180多年的历史进程,并完成教学目的,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积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高质量完成理论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很多年轻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利用雨课堂、多媒体课件等技术,但仍然存在不足:雨课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停留在表面,简单的扫码签到并不代表智慧教学的真正运用;过多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过多强调影视作品的放映,却忽视了教学的基本功,如一些青年教师基本不写板书,甚至存在离开了PPT就不会上课的尴尬现象。教学方法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纲要课的吸引力和魅力。

2 纲要课“三全一体化”教学创新改革路径分析

针对纲要课教学面临的痛点问题,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特点和实际,笔者所在的皖南医学院在纲要课创新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1 “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全员、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配合。面对信息广博、思维活跃的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全员参与进来,创造性地开展纲要课教学,铸牢思想之魂,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思路:在坚持“一个原则”的前提下,重点探索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一个原则”即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纲要课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而且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天马行空,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在立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重点运用实践教学,更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度。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反思中,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学生满意度较高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位近现代历史风云人物或历史事件,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实践作业报告,制作汇报PPT。中国近现代史归根到底是无数近现代历史风云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激流涌荡的历史,学生搜集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过程就是学习近现代史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互补。

2.2 “全过程”的教学组织: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组织,借助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让学生全程参与纲要课教学,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测试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课前精心制作标准化的PPT课件,择优选取与教材结合度极高的纲要课慕课视频,按照教材章节依次将慕课视频插入PPT课件中。开学第一周即按照教学计划和进度,提前将PPT课件上传至雨课堂,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深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在教学座谈会等场合表示,纲要课精心设计的预习课件,弥补了理科生囿于历史知识贫乏的遗憾,使他们能够及时查缺补漏,更好地迎接课堂学习。课中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每节课教师会利用5分钟时间,通过“雨课堂”随机点名方式抽取学生回答基本知识点,一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二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成绩的考察。对于学生易掌握的简单知识点,教师不再重复讲解,教学重点放在章节重难点的解析上。对于学生在预习时反馈的各种不懂和感兴趣的热点事件,通过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进行及时地答疑解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后测试题,内容主要是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每一章节的测试题,在该章节结束后立即在雨课堂发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即公布测试分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测试配有答案解析,学生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3 “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平时成绩、实践成绩、考试成绩

按照学校课程改革要求,对纲要课考试评价体系进行探索,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突出了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录入。全方位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养成注重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有效参与。首先,平时成绩占10%,由“课后测试成绩+”与“雨课堂点名-”构成。学生每一章节的课后测试平均分作为自己的平时成绩;课堂点名,每点一次名未到的学生就会在平时成绩上减一分,直到平时分减完为止。作为课堂管理的一环,课堂点名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少学生反映,老师在课堂上更多注重知识传授,却忽略了课堂管理,学生到与不到没有实质性的奖惩措施,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平。其次,实践教学成绩占20%。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完成对近现代历史风云人物或历史事件报告撰写与PPT汇报的实践教学各项任务,最后得分由每个小组推荐的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打分,分值各占一半。最后,期末卷面成绩占70%。对于这个占比,未来还想尝试缩减至50%,进一步扩大平时成绩和实践教学成绩的比重。

2.4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雨课堂教学

近年来,皖南医学院在纲要课教学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辅的三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结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尝试。所谓专题式教学,即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分成若干个专题开展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案例式教学,主要是结合近现代史上和安徽芜湖本土相关的历史案例进行讲解,充分运用安徽芜湖的历史资源、红色资源,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其次,充分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纲要课是大班教学,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且入脑入心,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挑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和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将雨课堂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全过程,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雨课堂教学主要用到的功能是发布教学通知和安排,课前发布预习课件,课中雨课堂点名、弹幕互动、课件同步,课后发布测试题等。最后,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采取PPT课堂汇报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位近现代历史风云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课堂汇报,让学生走上讲台,实现课堂翻转。

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和摸索,纲要课实践教学安排已经较为完善。实践教学流程设计:(1)开学初,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动员和布置。(2)小组分工,5~6人为一组,分别负责资料收集、报告撰写、PPT制作、课堂汇报、现场评分。每个教学班选出两名主持人,一名计时员,三名统分员,承担主持、计时和统分工作。(3)主题选定,小组分工完成后,将选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报送指导老师审核。(4)资料收集、报告撰写、制作PPT。(5)课堂汇报、评分。最后的PPT汇报,学生主讲,教师点评,生生互评,教师与学生评委的打分与点评记录都保存完好,课堂汇报的PPT都留存电子版,作为详实的形成性评价材料。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纲要课教学创新效果及反思

从实施情况来看,结合学生的综合反馈,纲要课“三全一体化”教学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对高校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3.1 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全一体化”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一个教学理念:全员参与。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某一些学生,更重要的是全部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纲要课立德树人的目的。以实践教学为例,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分工,都要全程参与进来。负责统筹安排的组长,在组织沟通过程中综合协调能力得到提升,负责资料搜集、PPT制作的学生,在互相学习借鉴中信息素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最后负责课堂汇报的学生,在展示交流中现场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都得到一定锻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3.2 学生参与度逐步提高,获得感逐步增强

第一,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虽然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但其准备工作如小组分工、文稿撰写、PPT制作等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全程指导学生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课上课下与学生联系更加紧密。从调查情况来看,每小组在PPT汇报后,在谈及实践教学感悟时,绝大部分都会提到一个方面,就是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不少小组为了提高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主动买一些小礼品作为课堂互动的奖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认真完成实践教学,并且想要完成的更好。很多小组将实践汇报与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以心理学专业学生为例,有一小组在介绍蔡元培这一历史人物时,就重点介绍了其在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第二,课前预习与课后测试深受学生欢迎。这在教学座谈会、学生平时的反馈中得到体现。课前预习的设计,使得学生可以提前查缺补漏,预习相关知识。课后测试,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效对接。

3.3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得到改善

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纲要课在探索“三全一体化”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相互学习和鼓励,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有效提升,老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雨课堂的运用不断娴熟,实践教学的安排不断完善,学生对纲要课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也在不断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因学生的积极反馈而不断提升。

反思总结纲要课“三全一体化”创新教学,我们认为其在高校思政课、公共课和专业课等不同类型课程中,有其推广和应用价值。对于思政课而言,纲要课和其他三门高校必修思政课面对的学生群体、教学保障都是一样的,“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学组织、“平时成绩—实践成绩—考试成绩全方位”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雨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都可以直接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对于公共课而言,在医学院校其面临的痛点问题和纲要课基本一致,都是学生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因而,公共课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专业课而言,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效率和实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学组织,更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亲密度,实现教师对学生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纲要思政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于工科专业课平时成绩的思考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