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移民的生计发展与社会适应*
——基于南梁台子移民村的田野调查

2022-02-28王宇明耿宇瀚

区域治理 2022年43期
关键词:南梁台子生计

王宇明,耿宇瀚

1.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引言

生态移民是以消除贫困、保护生态为目标,通过贫困人口的异地搬迁,实现高效生产空间与幸福生活空间重建的过程[1],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重新调整[2]。我国生态移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我国生态移民的重要实践地区,历经吊庄移民搬迁(1983-2000)、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搬迁(1998-2010)、易地扶贫搬迁(2001-2008)、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2008-2011)、“十二五”生态移民(2011-2015)、“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2016-2020)等多个阶段的探索,使近130万人摆脱贫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川济山,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生态移民成功之路[3]。生态移民对宁夏贫困地区的脱贫、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都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在宁夏生态移民的脱贫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移民收入季节化、移民自身能力不足、贫困思想影响以及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4]。生计发展与生态移民的经济融入、社会适应以及文化和心理调适有着重要的联系,关注生态移民的生计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已成为后脱贫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关于生态移民生计发展的研究,对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入、脱贫攻坚、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梁台子是银川市七个移民吊庄之一,建设于1990年,于2000年4月归属贺兰县管理,成立南梁台子农牧场管理委员会。根据南梁台子农牧场管理委员会资料显示,南梁台子拥有土地面积3.13万亩,总人口1973户9005人,辖两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南梁台子根据包兰铁路分为铁东、东西两部分,其中铁东村1054户,4643人;铁西村919户,4362人。本文对南梁台子移民安置点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对南梁台子生态移民的生计发展与社会适应进行研究。

二、移民对迁入地农业生产的适应

宁夏生态移民的迁出地——西海固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是有着无数的沟、壑、塬、峁、梁、壕、川构成的黄土丘陵地带,自然环境严酷,农业生产力低下。西海固地区的年降雨量200-700毫米之间,而且大都集中在6-9月。缺水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海固地区的雨养农业,也就是俗话说的“靠天吃饭”。搬迁到川区平原后,迁入地的农业生产环境与迁出地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迁出地种植作物主要为小麦、土豆,比较单一,与之相比,宁夏川区有着丰富的种植作物供移民选择。南梁台子距第二农场渠(也称二唐渠)较近,政府将水利配套设施修建完成后,灌溉条件极为便利。移民吊庄基地周围一般是没有开发的沙地以及有盐碱化的荒滩,移民们通过平整土地、修渠、土地改良,不断地改善和适应迁入地的农业生产环境。移民迁入南梁台子初期,种植的小麦生长不太理想,便通过种植黄豆的方式改良土地。南梁台子以前是沙地,通过黄河引水灌溉,黄河里的泥沙也被带到了田地中与原来沙地中的土壤掺和到了一起,也对土质的改良起到了作用。

虽然南梁台子地势较高,土地沙化、盐碱化程度较严重,但是经过引渠开垦和土地改良后很快变得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生活。在移民工程初期,由于开发困难大,条件艰苦,出现了许多移民回迁返迁现象。坚持下来的人抱着尝试的心理,在困难、收获和希望中适应,想通过努力改变生活和命运。在最初的生态移民工程中,农业和土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为后续移民过程中的生产适应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增强了移民在生计发展中的心理保障,因此宁夏生态移民对迁入地农业生产的适应是其在迁入地生计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特色产业对移民生计发展的促进

在宁夏生态移民的生计发展中,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生态移民创造了灵活就业渠道,同时也形成了移民村新的农业发展格局。首先,20世纪的农垦特色林果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南部山区和生态移民劳动人口,促进了移民的迁移积极性。其次,随着2000年以来移民安置点移交当地政府,南梁台子移民村在一定的政策引导下,发挥地区特色优势,使移民的生计发展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了生态移民生计发展的自主性。

(一)农垦特色林果产业提供灵活就业

宁夏农垦建立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其发展经历了军垦农建师、国营农牧场、企业集团等阶段,现在已成为农业、工业、旅游业、加工业综合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宁夏农垦的土地并不是一个完整连续的区域,它的17个农林牧场和各个公司分布在宁夏9个县、市(区)中,土地总面积大约18.54万公顷,占宁夏总土地面积的3.58%。自20世纪80、90年代,宁夏农垦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职工开垦荒地,兴办开发性家庭农场。这一政策引发了承包户从宁夏南部山区引入农民到家庭农场务农耕种土地。除兴办家庭农场的政策,宁夏农垦枸杞产业、葡萄产业以及林果等宁夏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吸纳了大量南部山区的劳动力。当时由于产业发展需要,农垦各农场在宁夏南部山区招收了大量贫困劳动人口从事季节性采摘工作。1983年宁夏政府研究决定在宁夏北部黄河灌区划出大片土地供从南部山区各县开发种植,通过设立吊庄移民的方式安置来自南部山区的贫困农民。在国务院“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吊庄移民工程在全区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在农垦务农的过程中,南部山区农民和移民逐渐看到了在宁夏平原从事农业生产的优势,其迁移意愿加强。在移民迁移到南梁台子初期,很多移民在耕种自己土地的基础上,也会到周边的国营农场从事季节性的采摘工作,以此作为其生计发展的重要补充,增加了其灵活就业的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移民生计发展的信心。

(二)政策引导下的农业生产格局

经过探索,南梁台子根据地区特色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并在打造南梁台子肉牛养殖小镇、铁西村枸杞种植专业村。

南梁台子由于地势高、土地沙化严重,土壤漏水漏肥严重,每亩旱作物平均用水量为平原区用水的2—3倍,60%以上的耕地灌水为二级扬水,成本较高。在不太理想的土地条件下,靠小麦套种玉米的单一种植方式难以实现增产增收。由于南梁台子的土地、自然环境适合枸杞种植,因此政府开始在南梁台子推广种植枸杞,并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如今南梁台子铁西村大概有4000亩枸杞田。2013年,铁西村还成立了枸杞专业合作社,进行枸杞深加工。

2012年和2016年,铁东村共流转土地1060亩,建立了永久性蔬菜基地。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特性,基地主要种植淮山药、西红柿等作物,还生产螺丝菜和小米椒。蔬菜基地还雇用了当地村民务工,帮助村民就业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学习技术的机会,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南梁台子也成立一些养殖合作社,如宁夏瑞丰福佳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振林肉牛专业养殖合作社,解决了闲余劳动力266人,培训养殖人员达500人次。

生态移民的迁出地西海固地区属于贫困地区,很多移民的原生生计资本较为脆弱,在生计发展过程中光靠自身较为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外部的政策支持以及环境的改变来使生计资本发生变化[5]。在政策的引导下,南梁台子形成了“铁西枸杞,铁东蔬菜”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农户生计策略的多样化选择,为可持续的生计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脱贫时代推进生态移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城乡互动对移民多元生计的影响

城乡互动在满足生态移民村生计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互补与城乡融合,促进了移民的多元生计发展。

(一)城市化提供的生计发展机会

从南梁台子的地理位置来看,西侧与南梁农场接壤,西北方为暖泉农场,北临暖泉工业园区,东距贺兰县城19公里,南距银川市20公里。因此,移民生活在南梁台子,除农业生产外,外出务工也十分便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银川市逐渐成为辐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加大,也为移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从移民迁移到南梁台子初期开始,有些移民就会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城市干临时工。如铁东村1队的西吉移民马先生,农闲的时候到附近的煤矿和内蒙古的水泥厂打工,挣到钱买化肥和种子投入下一年的生产。

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有32.4%的被访者表示家里没有承包土地,还有4.8%的被访者表示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蔬菜基地。在南梁台子移交贺兰县之后,许多后来的自发移民搬迁过来没有承包土地。因此,南梁台子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调查中,外出工作的样本比例加起来达到65.4%。当问到“您家庭的收入主要靠什么?”时,有将近79.8%的受访者选择了“打工”一项。因此,外出务工是目前南梁台子移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目睹移民的生计、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得到改善,便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陆续自发前往移民居住区。南梁台子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外出务工便利,再加上迁移者网络带来的低分险成本,吸引了大量南部山区自发移民的迁入。从2011年开始,“十二五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展开,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投资105.8亿元对宁夏中南部地区7.88万户34.6万人实施移民搬迁,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发移民迁入南梁台子的数量。虽然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相伴生的自发移民现象,引发了一些问题[6],但总体上产生了积极的效应。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继续深入,不仅为移民提供了更多的生计发展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移民多元生计的拓展

城乡互动拓展了移民的多元生计发展,多元化的生计方式增加了移民的收入来源,优化了收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移民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

关于南梁台子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分布,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建筑、装饰业所占比例最高,为37%,随着银川及周边城市建设,许多建筑工程项目为移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其次是农林牧渔业,所占比例为23%。除国营农场外,还有许多私人承包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庄园也有劳动力的需求,银川市这几年的绿化工作也招收了大量的临时工。交通运输业占比为16%,在调查中39.2%的受访者表示家里有汽车。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移民也拥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很多人买车,并考取了驾照。驾驶技能也为移民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可以找到客货运输、跑出租车等工作,因此交通运输也成了南梁台子移民主要的生计手段之一。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的比例加起来占到12%。在南梁台子铁东村的十字路口集中了几十家商铺店面,有小卖部、面馆、凉皮店、麻辣烫店、手机通讯营业厅、粮店、油坊等,乡村商贸和集市贸易也为移民提供了便利的生计发展渠道。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由于迁移前生活较为贫困,受教育程度有限,人力资本不高,在迁移到南梁台子后其通过一定的生计发展策略,逐渐适应迁入地的经济生产,改善并提高自身的生计发展。在最初阶段,移民通过开垦耕种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周边国有农场的季节性采摘、农闲时节的城市务工也提供了一份额外收入。随着土地开垦和改良,南梁台子逐渐变得适合农业生产,再加上南梁台子的区位优势,移民前往城市和周边厂矿企业工作也显得十分便利,因此其经济状况得到一定改善。除了农业生产和城市打工,有的家庭通过养牛得到第三份收入。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家庭条件容许买车,有的移民通过跑运输又得到一份收入。南梁农场集市也为南梁台子移民拓宽了经营发展之路,许多移民在南梁农场集市上做生意。当第一代移民的经济情况好转,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更多,使第二代移民的文化程度、人力资本得到显著提高,就业范围和层次得到拓宽。移民通过外出务工、做生意、外出求学等方式在寻求生计发展的同时,也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社会交往中不断地扩展社会网络,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积累中不断地加强其生计发展能力,从经济、生活、文化、心理各方面融入迁入的社会中。

五、结语

生态移民在生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迁入地生产生活的适应、政策的引导以及城乡之间的互补、协调发展,不断改善薄弱的生计资本,并在探索实践与精致扶贫中更加合理地配置生计资本,有效地降低了贫困发生的风险。生计发展不仅改善上了生态移民的生活境况,同时增强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极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其社会网络,文化适应的程度更深,从而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全方位融入迁入地社会。南梁台子生态移民在生计转型、社会适应中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发展,实现了移民群体“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也为生态移民村的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南梁台子生计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BY THE SEA
运橙
南梁精神永传唱
南梁长4+5油藏加密方式对井组产能的影响
朝阳袁台子墓地燕文化墓葬分期再研究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台子
暗恋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