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析文化经济发展中文艺群众观的四重意蕴

2022-02-28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浩

区域治理 2022年43期
关键词:文艺群众精神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浩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群众观的有力支撑。本文试图通过对文艺群众观在文化经济中的时代意蕴、精神意蕴、话语意蕴、现实意蕴的价值论析,有助于深刻认识文艺群众观在文化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在思想、实践、创新等方向进行的科学引领,有助于深刻体现文化经济为人民而发展、文化经济依靠人民而发展,文化经济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文化建设基本原则。本文旨在探究文化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文化经济生产的文化产品所反映出生活与人民的关系;文化经济从业者对人民文化需求的态度;文化经济所提供的社会文化服务是否真正惠及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文艺群众观在文化经济中的时代意蕴

文化经济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自觉性的本质特征。文化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以物质资源为依托的传统经济不同,它是以文化经济为基础的。其中,人文精神与思想文化是生产力要素。[1]与物质经济相比,它是一种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可重复利用的经济,它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文化生产是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体现,[2]使人类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化经济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文化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最基本的文化需要,使他们能够得到新的精神和文化的服务,从而保障他们的合法文化权益。

在文化经济发展中贯彻文艺群众观源自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在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起着决定作用、主导作用和根本的推动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文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需求结构。不同文化阶层之间的文化消费差异较大,其消费行为也有一定的差别。总体上,通常人们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文化的理解力越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越强烈,因而对文化商品的消费量也就越大。在任何时候,生产、需求和消耗都是紧密联系的。二者之间是促进和支持的互动关系。消费和需求由生产决定,生产活动为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反过来生产又受消费与需求反作用的影响,从而推动再生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都将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3]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需求者和消费者,随着我国人口的巨大消费潜能和日益增长的需求,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这就要求文化经济要加快发展脚步,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

随着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文化消费的不断增长,必须坚持文化经济发展立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改革,推动文化经济产业结构合理,确保文化经济产品全民受益,确保文化经济的科学调控精准有效,健全文化经济审查体系,促进文化经济区域发展平衡等。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5]发展文化经济,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素质的现代化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群众文化服务的文化经济完善机制,切实做好保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品的内涵,丰富产品类型,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权,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精神性需求。只有在文化经济发展中坚持人民的立场,立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促进我国当代文化和经济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文艺群众观在文化经济中的精神意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精神的民族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民族精神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悠久的,它为发展文化和经济注入了深厚而坚实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蕴藏着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厚精神财富。但中国的文化资源优势,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转变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7]而要充分挖掘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精神宝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重义轻利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把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深入挖掘,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使我国的文化经济更加繁荣进步。

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的文化经济迅速发展,就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8]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文化经济之路比我们走得早,走得远,但是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经济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而文化经济从弱小到强大,从单一到规模化,都源于其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但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仍然是一个过程,唯有不断深入挖掘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继续发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百折不挠、乐观主义的奋斗精神,才能使中国的文化经济在市场的残酷竞争中顶住压力一路攻坚克难,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创新,历来是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在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经济自身的发展有赖于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持续的创新。文化资源有别于自然资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而在这些资源中,创新是最重要的。没有创新,再优秀的文化也将丧失它的辉煌。文化服务的创新,文化产品的创新、文化的生产和经营的创新,都是文化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9]文化创新必须融入文化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的情况下,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保持它的先进性,从而推动社会向前迈进。

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重义轻利的集体主义精神。相比于物质欲望,中国人历来重视精神价值与道德价值。相比于个体利益,中华民族一贯奉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基本准则。这一精神特质有利于文化经济以道德诚信为基础,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的有序竞争,使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树立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实力求得生存,保证市场交易的合理性,让消费者满意放心。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就是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只有讲诚信有道德守法律,文化经济产业才能在社会市场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共建文化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文艺群众观在文化经济中的话语意蕴

在发展文化经济中贯彻文艺群众观有助于强化身份话语的思想认同。文化全球化给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生产者的若想进一步提高本土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必须在文化生产过程中认真深入本国人民群众实际生活,分析研究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扎根本土文化,使用更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话语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10]要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开发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同时,建设人民群众的话语、强化文化身份,加强文化认同,才能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发展文化经济贯彻文艺群众观有助于中国特色文化话语的构建。文化经济从业者应深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深挖他们的精神需求,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话语,生产反映人民群众美好精神面貌的文化产品。贯彻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实际出发,意识到文化经济的复杂性,文化经济从业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与情感,洞悉社会现实,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以人民群众的生动语言和大众的艺术形式创做出反映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把所有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和文化传承都继承下来,并对旧的形式进行改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创做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发展文化经济贯彻文艺群众观有助于丰富人民话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民群众对文化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是生产力系统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文化生产力更加体现了人的价值。文化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拥有知识,运用资本,创造财富。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11],人的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切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文化经济的发展中,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艺术审美修养的人民群众,将为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具积极性、创造性的文化生产力。

四、文艺群众观在文化经济中的协调意蕴

在文化经济发展中贯彻文艺群众观,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文化产业在空间与类型上的协调发展。我们的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经过漫长的发展,凝聚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能力,涵盖新闻图书出版、影视娱乐、文化教育性、会展文旅等,为我国其他领域的建设和人民的文化需求提供着重要内容。但由于发展的时空差距、内部能效、外部支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区域与行业类型的发展失衡。我国文化产业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资源与区域经济水平呈正相关。西北地区由于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下,文化产品类型单一,文化产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12]因此发展文化经济应实事求是地从现实出发,着眼于解决老百姓的现实问题,加强区域、城乡间的文化交往,加强落后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文化品类,努力缩小东西部的文化经济差距,推动文化和文化产业在空间与类型上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文化经济贯彻文艺群众观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供需平衡。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这既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结构问题,也是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的现实需求。要把现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就必须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文化经济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政策等方面,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推行相关的税收政策,扩大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渠道,推动社会文化和文化产业供需的动态平衡。

在发展文化经济的同时,推行文艺群众观,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工业的历史与未来的协调统一。新时期要发展文化经济,坚持文艺群众观,要以发展实际为依据,不断回答现实问题,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文艺群众观既来源于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又要指导未来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践,文艺群众观并不是空想主义的思维游戏。从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既不能简单地发掘历史、传统文化,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固有的商业模式,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充分把握其实际、时代性,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展现了他们的生命历程、思想体悟,用有道德、有风骨、有温度的文化产品来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品质优秀的文化产品。坚持文艺人民性中的政治诉求,[13]把人民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使其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斗志。加强与人民的联系,发掘新的创作素材,洞察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更新对现实发展的新认知,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为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猜你喜欢

文艺群众精神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