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破坏山体的植被恢复方法应用研究

2022-02-28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杜承星

区域治理 2022年43期
关键词:山体设计方案植被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杜承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逐渐提高对矿产资源及能源方面的关注力度。在此背景影响下,不论是交通、水利等建设活动,其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的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规避此风险,保证人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生存,应合理应用植被恢复法,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工作,促使被破坏的山体有所恢复。

一、破坏山体植被以及绿化的恢复设计分析

(一)乡土化设计方案

由于山体的恢复过程相对漫长。因此,在此项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山体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的繁殖能力、抗逆性能,根据其扩展方式,选择合适的绿化方法,确保裸露的地表能够在短时间恢复。但在此环节,应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了解当地环境适合生长的植被,避免外来物种侵害当地植物,对其生存造成影响。

首先,应重视植物的多样性,运用乡土化的设计方案,使当地的物种组成方式以及生态景观不会产生过多的变化。合理运用多样化的生物资源,让基础性物种能够在此区域内繁衍。这样,可拓展当地生物产品的发展空间,顺利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态旅游业[1]。

其次,采用乡土化设计方案,能够遵循自然史的发展历程。运用保护山体周边环境的方式,使所栽种植被能够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据此,让该区域内的景观特色更加明显,让绿化设计方案更加贴合实际[2]。

(二)保护性设计方案

因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类成百上千,其所生存的环境也大相径庭。因此,为开展被破坏山体的恢复工作,应注重动态复合体,避免物体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消亡的现象[3]。

通过保护性设计方案的实施,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条件,增加植被的适应性,采用对多种生物的保护方法,确保生态系统能够稳定性运行。充分发挥出不同生物之间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保证在这个生态系统内,物种的比例以及组成方式不会改变[4]。

利用保护性设计原则,保证山体恢复工作中的生态关系以及生态因子不是随意组成的,而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从而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实施[5]。

(三)恢复性设计方案

采用不同类型的科技手段,开展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利用恢复性设计,让已经被破坏的环境不会受到二次影响。例如:在道路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出现取弃土场的现象,为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优先建设弃土场,规定标高限度,让当地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通过土地生产力的改变,保证土地的整治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同时,利用土壤改良、树木移栽以及植草等工作的实施,确保当地的绿化环境能够有所恢复。若在乡村地带,可开展林业用地类活动或是用地复垦活动,以拓展农业以及林业的用地范围,确保各区域的土地资源不会出现荒漠化的现象。

(四)自然式设计方案

遵循传统的绿化设计方案要求,让其与自然设计相互结合。采用矩阵式的设计方法,利用地形的起伏以及植物群落进行山体植被的设计工作。由此方式,通过塑型处理,则可在最大限度内展现出当地的自然特色,辅助山体恢复工作的实施。

通过现场勘察的方式,基于山体的地貌、地形以及地势进行考虑,确保重建设计方案能够满足该区域自然景观需求,确保能够创建出和谐且统一的生态环境,保证破坏山体在恢复过程中不会出现与当地自然景观不符的现象。

二、被破坏山体的植被恢复方法应用措施

(一)山体环境整治

1.鱼鳞坑绿化

针对被破坏山体而言,鱼鳞坑绿化操作的实施,可更好地整治岩体。当岩体坡度在70°以上时,无法利用常规植物进行绿化。所以,运用鱼鳞坑的绿化方式,采用盆栽方法进行该区域的绿化点缀,可在视觉上恢复绿化效果,保证此区域内不会出现过多的裸露岩石。

在山体环境整治阶段,可采用种植槽绿化以及鱼鳞坑式的植被种植方法,确保削坡修坡等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前者会根据陡峭的运行状态,在岩边上开展锚杆的固定操作,或是增加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创建出一个坚固的梁板。在它的上面种植满足当地植被生长要求的植物。通过喷混植生技术的应用,操作依靠生物学以及工程力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锚杆加固的方式,保证客土中所增加的黏结剂能够满足植被生长要求,进而完成当地的有机质、土壤、保水材料、植物种子等的混合操作。

如:藤蔓、灌木等。在种植过程中会依靠喷射的方式,让干料加水喷射到指定区域。这样一来,通过植物的生长可以使边坡空隙形成硬化体。工作人员通过对其生长厚度的控制,则可保证种子能够在空隙内进行生长,规避雨水的冲刷风险,使植被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恢复,达到保护当地环境的目的。

其次,利用鱼鳞坑的绿化方式,需要创建出满足施工要求的坡面条件。运用小爆破以及风镐挖取鱼鳞坑。种植爬藤类以及灌木类植物。如:夹竹桃、紫薇等。当挖取鱼鳞坑时,应控制深度为在5m内,长度以及宽度为5m*5m,间隔距离为2m左右。采用梅花状的挖设方式,执行以点带面的操作,确保所栽种植物能够满足当地的植物生长需求,使该区域不会出现裸露的地表,从而根据所种植区域的坡面完成绿化施工。

2.高次团粒喷播

高次团粒在被破坏山体恢复工作中担任一种喷播技术。其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当地的岩石界面、砂质土、硬质土、酸性土等土壤环境,开展对应的土地回填工作。通过对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的观察,控制被破坏山体的实际坡度,保证在开展高次团粒喷播技术时,此地的坡度不会超出50°。

首先,施工人员需做好山体碎石的清理工作,清除植被恢复区域的杂物。增设固定设施并保证挂网等固定操作能够落实到位。利用黏土以及相关有机物质,使当地的土壤环境能够维持良好,促使植被恢复人员能够运用客土材料,通过机械设备的辅助,使相关物质能够在空气的作用下与团粒剂进行融合。在团粒反应下,确保人造绿化基盘能够合理创设。

其次,由于在喷播过程中会出现疏水问题。为保证绿化基盘能够更好地吸附于此,可根据坡面的陡峭程度,控制喷薄层的厚度,让其在20cm-25cm之间。即便后续雨水冲刷也不会对其造成影响。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方可开展后续的养护施工。在保证植被稳定生长的前提下,开展山体植被的修复操作,实施乔木的灌浇,以保证植被群落能够在此健康、持续地生长。

3.高陡坡绿化

通过高陡坡绿化平台的创建,实施分级降坡的手段,执行护坡绿化的调整工作,以实现对当地被破坏土体的整治。首先,在开展分级平台式降坡操作时,可根据高陡坡的状态,让工作人员能够增加机械设备的应用,在岩石破碎区域内执行开凿操作,同时结合爆破工作,实施“化陡”操作。这样一来,通过边坡稳定性的提升,可保证边坡的美化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其次,应注重上级平台中修坡工作的开展,让休止角控制在50°左右,而下级平台的休止角则需控制在60°。将平台的实际宽度规划在5m左右。利用局部的坡面开凿,增加两级平台之间的衔接,促使平台间隔能够控制在1m-5m之间,并且不会出现过大高差。另外,在平台的外缘处,可增加土墙的搭设。利用台面回填的方式,确保植被种植区域不会出现过多的影响因素。

通过立体植被,如乔木、灌木以及藤本植物等的应用,使植物在短时间内沿着斜坡的方向进行蔓延。做好石壁的绿化操作,促使当地的绿化景观立体效果更加明显。有此,则可增设挡土墙在平台外缘区域的应用,利用攀援植物以及悬垂植物的共同应用,使裸露的岩面不复存在,从而发挥出高陡坡的绿化效果。

最后,可通过施工技术的应用,执行平台的预留工作。让施工人员可以遵循现场开挖、砌筑挡土墙、客土回填等操作流程,保证在上述操作执行完毕后,能够开展现场的基础施工操作,利用排水沟渠,保证当地不会出现雨水的堆积并且通过自然沉降的浇水方式,为所种植的植被创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加植被恢复工作的辅助。

(二)基础地形整治

通常情况下被破坏的山体包括:杂乱或破碎的岩面、陡峭的岩壁、不规整的采石面以及较为复杂的地貌。此种基础地形在整治过程中会运用人工撬挖、机械修整、小型爆破等方式进行处理,让山体不会出现滑坡、崩塌等现象,降低对周围群众以及生物的影响。因此,为保证被破坏山体能够尽早恢复,需执行基础地形的整治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植被恢复法,避免由于基础地形不满足要求,而制约山体植被恢复工作的开展。

同时,山体坡度应控制在5°,最大限度不会超出25°。避免其对植被的生长造成影响,从而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另外,为辅助绿化设计工作的实施,可控制露采坡度在50°之上,运用机械爆破的方式,做好当地的排水以及相关施工,促使高陡岩面附近的回填工作能够落实到位,进而保证山体坡面的稳定性,有利于复绿工程的实施。

(三)山顶复绿

因为大部分被破坏的山体是由于基础层受到破坏。所以,为保证植被恢复方法的合理应用,工作人员需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进行思考,运用植被复绿的方式,创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即便当地的山体环境恶劣,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使树种以及植被仍可在此区域内顺利地生长。

1.山顶绿化

部分山体被破坏时,山顶区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裂缝,导致该区域内的岩质存在疏松的问题。因此,应做好山顶的绿化操作,修整已经被破坏的山体,让其不会出现崩塌等现象。首先,工作人员可运用风镐等工具,开展山顶的撬挖操作,或者运用小型爆破的方式,执行对山顶的凿种操作。这样,则可根据植物的种类以及规格,保证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其次,在不利于凿穴的区域,可运用砌块的操作方式,开展围筑工作。确保该区域内的水分以及土壤养分的充足。只要植物的种植空间能够满足其生长要求,则可完成山顶的绿化操作。

2.选择植被

在植被选择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秉承着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合理地选择先锋树种,运用紫穗槐等树种进行种植,保证其地上部分呈现出根系发达,上端较矮的状态。使植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坡面进行覆盖。同时,应运用适地适树的操作方式,基于乡土树种进行思考,以此为基础,做好在植被种植环节的搭配操作。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当地树种类型的多样化,二来可秉承着生态化、自然化的基本思想,让当地的植被能够进行合理地配置,使该区域内的生物发挥出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植被的合理选择,则可保证树种能够成群、成片地生长。例如:在陡峭的山体上选择花、乔木、草、灌木,或是针叶、落叶、彩叶等植被进行配置,则可保证该区域内三季都有花,让该区域内的山林风光更加良好,有助于被破坏山体植被的恢复工作。

(四)先进技术的应用

1.GIS技术

部分被破坏山体在恢复过程中,现场的勘察工作难度较大。此时,通过GIS技术的应用,可检测国土绿化的范围,运用生态建设的方式,规划出所需恢复的区域,让工作人员优先创建出植被恢复方案,减少在山体恢复环节的问题。首先,可通过评价模型、多种分析方式的应用,增加在此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让工作人员可以运用正确的分析以及决策方式,开展GPS的卫星定位计划。促使其可以运用航测遥控的方式,对地表情况进行勘察。同时需要与CSD系统进行线性结构关联,发挥出GIS技术的集成功能。

其次,可运用景观布局、环境比选的方式,增加在植被恢复方法应用阶段的动态依据。辅助设计人员的现场规划工作的开展,进而保证GIS技术能够适用于植被恢复工作中。

2.双容器育苗技术

运用无土栽培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基质土壤培养手段。首先,应选择合适的生产区域,让工作人员能够规范自己的操作方式,运用风沙地、盐碱地、裸岩地作为育苗培育的生产场地。通过无土栽培的方式,保证种子在生长阶段不会出现病菌传染的现象。在双容器育苗技术应用过程中,可控制出口距离,在不破坏山体的情况下,让植被能够迅速恢复。

在操作时,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合适植被生长的容器,让根系停滞于容器中,保证移栽时各项操作不会对其根系造成影响。植物通过此种方式生长不会出现缓苗期,具有绿化较快的特点。

另外,双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可保证植被幼苗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不论是养分、水分都是最优的。因此,在幼苗生长旺盛的阶段,工作人员仅需执行日常维护即可。若在冬季,可运用覆盖的方式,为植被幼苗做好保暖,促使苗木能够尽快发芽,缩短其生长期。所以,在双容器育苗技术应用后,苗木的生长质量是大有提升的。不论是后续的移植,还是运输都不会对其根系造成影响,也不会受到供应时间的限制,使植被恢复工作的时效性要求能够得到满足。

3.三维植被绿化技术

三维植被绿化技术的实施,会通过活性植物与人工材料融合的方式,在山体坡面上创建出一个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区块,保证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被挂网所保护,运用加固的方式,使植物能够在山体上健康且稳定地生长。

首先,在实行三维植被绿化技术时,应结合当地的土质条件、地形以及地貌特点,在边坡区域增加人工合成材料的应用,控制好材料应用的比例,让植被之间可以拉开距离。这样,则可运用边坡覆盖的方式,增加多种植被的应用,促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茎叶不会出现腐蚀现象,而根系也能够加筋。

其次,通过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则可保证植被能够在陡峭的山体上进行生长。让其在坡面上形成相对茂盛的覆盖面,确保表层土之间能够进行交错,避免后续自然降雨等对植被的生长造成影响。

通过当地土体抗剪强度的提高,缓解孔隙中的压力,让植被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土体自身重力的干扰。在最大限度内,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即便是遇到强降雨或是积水等问题,植被也不会出现倾倒或是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山体植被的恢复工作是一项相对漫长的工程,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不可急功近利,以免适得其反。因此,在执行山体恢复工作时,应做好前期的设计工作,严格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运用植被恢复法,完成山体地形的整治工作,促使当前的山体能够被改造,从而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实行绿化的恢复工作,维持生态平衡,让自然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山体设计方案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数据中心ECC设计方案研究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高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某轻卡线束设计方案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