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2022-02-28河海大学卢晶晶李伟玲

区域治理 2022年43期
关键词:文科社会科学哲学

河海大学 卢晶晶,李伟玲

一、研究背景

建设“双一流”是985和211高校的首要任务,而“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建设一流学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以学科为基础,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人才。

因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高质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1]

二、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

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学术发展的历史谱系、时代境遇、价值旨归、进阶路向,不断寻找新的发展生长点,守正创新、固本开新,致力于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十四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立足中国实践,融通古今中外,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全国建立起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的发展局面。哲学社会科学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需求建言献策,不断推出有思想含量、理论分量、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开展科研“放管服”改革,扩大高校、科研机构自主权,深化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需要待完善的问题,如学科交叉学科融合需要进一步推进;高端智库资政水平需要不断提升;社科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社科领军人才需要进一步锻造培养等。

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

首先,注重跨学科发展。国外高校纷纷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以“问题导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为路径,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并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工科、理科、医科交叉研究。其次,注重知识成果转化,成为政府机关智囊团,提升服务社会效益。一是通过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努力为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等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升技术水准,提高认知;二是通过组建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政府、企业等多部门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知名专家和行业技术尖端人员,为政府、企业等机构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协同创新、合力攻坚等方式取得新突破,成为高端智库,发挥资政建言作用。[2]

四、哲学社科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2020年11月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新时代新使命催生着新要求,高等教育肩负着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的使命,需要文科教育加快创新发展。

新文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新的时代背景催生着新历史使命,新文科要提升国家软实力竞争,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位,国家软实力体现在国家主流文化、民族价值观、社会制度优越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二是建立新的学科范式;新文科以学生为本,打破学科壁垒,教学与科学研究实现跨学科、跨学院交叉融合深度发展。三是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新文科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平台,挖掘文科发展新领域,开辟新天地。四是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在传统的文章、项目的显性指标基础上,突出学以致用,强调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行业高端领域等方面解决实际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映学术前沿的原创成果能力等隐性指标。[3]

五、新时代哲学社科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首先,融合化战略。新科技催生了以跨学科为特征的新领域新视野,引发了协同创新研究课题,促进了文科和工科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文科研究方法的革新,带来新的研究成果。

其次,时代性战略。新文科建设应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凝练中华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以文化视角进行教育创新,并开展跨学科研究。

再次,中国化战略。新文科应讲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原理、道理、学理、哲理、法理和事理,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最后,国际化战略。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们应吸纳不同民族的文明,在更广阔平台上进行文化与文明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实现文化互赏,文明互鉴。[4]

六、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规划

首先,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指导言责。理论上,坚持该思想,以该思想为指导,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和要求,更是促使哲学社会学科朝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必须要明确其中内在含义,真正做到学通、弄懂和坐实,之后地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领悟,使其可以真正走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入,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一思想转变成为坚定的信念、自觉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的行为方式,真正实现融会贯通和言行统一。在哲学社会学科的其他各项工作中,也要坚持以该思想为指导,使其贯穿之每一个工作环节,包括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以及课堂教学等,确保该思想能够得到更为实际的应用,并利用其全面加强和指导哲学社会学科的能力。全面解答人们所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的阐释和理解,提出更加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书写经典,展现真理伟力。

其次,应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其所面对的多为现实课题,这也就意味着,此学科必须要放眼于当下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有力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需要攻克的方向,全面推动和加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型智库的建设,重点提升其建设水平。推动创新、引领建设,明确高端定位、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化整为零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努力寻求更多原创性、先进性研究成果。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目光和焦点放在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政策引导,产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均围绕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来确定,准确把握发展机会、认真贯彻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使其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的实际策略,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决策与指导,更全面地服务于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

再次,构建高质量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战略放置,坚持改革发展,尤其是在高质量人才建设方面,应重点着力于突破各种体系的突破发展,包括成果考核体系、学术评价体系、保障支撑体系等,落实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理念,重点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将工作重点放在发现、凝聚和培养一批具备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深厚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使其成为发展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造就一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政治立场坚定、作风优良、学风优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时,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要求,人才培养周期长、要求高,所以,必须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做足基本功课,具备长远发展目光,优化整体人才布局,加强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深厚的人才储备力量。除此之外,需重点关注冷门学科、基础学科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强调外向型学术人才培养,注重诚信,严谨治学、推崇精品,认真贯彻与落实优良学风,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氛围,加强对人才的尊重,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具智慧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竞争发展营造更加生动、有力的局面。

第四,重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与水平。创新不仅仅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策略与方针,更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其发展关键和核心就在于学术原创能力,这也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着力点与关键点。换而言之,哲学社会科学能否形成极强的中国特色、能否在世界和国家上发挥影响力,重点就在于其原创能力是否达到高标准。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要重点强化其原创能力与水平,在不忘本心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精品,面向广阔未来,着重体现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以及中国气派的民族性、继承性、原创性、系统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更加符合当代发展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雅瑶融通马克思主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种优异资源,获取正确知识养分,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第五,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扎根中国大地,厚植华夏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着力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观照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巨变,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内在逻辑,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解决当下问题,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

第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以国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加强跨学科间的协同创新,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打造学科集群平台。跨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文科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即哲学、政治、经济三大学科间交叉融合研究;二是文科与工科间交叉融合,如水安全和水资源经济、能源与气候经济交叉研究等;三是文科与理科交叉融合,如数字经济、商业智能等交叉研究。[5]

第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程建设。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推出更多更好的马工程科研成果,围绕择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思想领域的课题,聚焦党和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需求,充分研究,形成学术成果,发挥智囊团作用。三是主动走出校园,在全党全社会中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氛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第八,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内涵式发展。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战略性学科领域,形成并发挥学校在相关领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加强现有文科优势学科建设,提升理论原创力,在循环经济、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传统优势领域,继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第九,构建哲学社会科学高端智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咨政启民作用,把研究聚焦到对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上来,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搭建好平台,多产出资政报告,建立好高端智库。[6]

第十,建构哲学社会科学分类评价体系。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破除唯项目、唯经费、唯奖项等顽瘴痼疾,健全综合评价、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和同行评价,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以及建言资政和人才培养贡献度,探索将学术会议、论坛报告、调研访谈、趋势研判、决策咨询等方面的高品质成果,像高水平著作、论文一样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代表性成果。[7]

第十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启迪心灵,具有“精神补钙”和匡正人心的作用,推动建设公平、正义、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多赢、共荣的国际秩序。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思路,强化“四个认同”,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土壤中吸收营养。结合文学、哲学等加强美育,提高人文素养。开展红色文化、河海文化、水文化研究,营造校园水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水育人。[8]

第十二,坚持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加强传承与交流,讲好“中国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阐发,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集聚国内外优质研究力量,对接相关国际重大项目研究,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文科社会科学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菱的哲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