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解析

2022-02-28武汉城市铁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黎佳罗维

区域治理 2022年43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承载力

武汉城市铁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黎佳,罗维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各个工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了空间和资源利用,随之产生环境问题。由于现阶段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的程度不够,使得区域的发展部分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所以为改善这种现象,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中,工作人员应意识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性,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促使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开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

承载力概念起源于古希腊,逐步地渗透在生态领域。而从人口学的角度上,马歇尔对承载力进行定义,提出了资源是限制人口数量发展的一个要素。通过不断研究,逐渐地形成承载力概念体系,且对承载力,国内外有的学者开始尝试着从各个学科入手进行解读,提出了承载力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协调,而且这两者具有协调关系,还相互作用,同时这主要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且不管是对水资源承载力概念,还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均进行细化。

二、武汉某高铁功能区规划的情况

首先区域定位。高铁站片区扛起两大历史使命,一个是国家中部地区“枢纽”,另一个是武汉西部地区“门户”,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周边的一些城市分工协同,打造国家中部枢纽型中心城市。当前,武汉西部生态水城典范已经成为高铁功能区的主要定位;其次功能目标。高铁枢纽紧紧围绕着站城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全方位地打造具有人文底蕴智慧活力城区;最后规划策略。其一以站促城。高度地重视城市服务和高品质城市服务,不断的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和周边区协同,进一步促进区域跨越式发展。其二理水营城。充分地体现出地域生态本底特色,重新对蓝绿网络进行梳理,有效协调城市和自然关系,构建生态网络系统。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消长关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规划之间具有消长这一重要关系,这主要是因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会关系到国土空间规划空间开发活动边界的实际范围,国土空间规划的水平间接性会影响到资源环境承载力。所以,为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在具体规划的过程中,不应超出当地资源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并高度地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规划之间关系,有效地进行处理,这样在开发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避免破坏到当前环境,进而影响到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1]。基于此,在具体应用时,应充分地认识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规划之间消长关系,并充分地把握好,强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使其国土空间得到合理利用,逐步地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开发。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评价依据

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国土空间规划评价,往往主要依据的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所以,这就需要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加大调查力度,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调查国土资源,并进一步评估资源环境的实际承载力,给予相应的评价。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特点,根据实际特征,分区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非常清楚各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总体来讲,可结合各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具体情况进行应用,使其充分了解当前国土资源环境的数据,为此,以长期的眼光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土资源调查数据给予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 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根据相应的数据,合理地划分国土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生产生活空间等各类分区,进而以便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三)国土空间规划具有调节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这方面,起着良好的协调作用,而且还能处理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以便保护环境资源,而且空间规划的实际范围决定能否提高环境资源承载力。所以,应将环境资源容量充分考量好,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不应让环境资源遭到破坏,要不这并不利于国土空间的发展。基于此,应充分把握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间的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合理规划国土,逐步地实现空间内区域资源开发,保护环境,使其发挥其生态效益[3]。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一)水资源承载力

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往往会使用供需平衡法,同时还可将这种方法应用在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中。同时,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主要的前提,从供需这一方式入手,对这种方式进行情景假设,采取各种渠道有效的评估实际供水量,寻找出开发强度和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联系。

(二)环境基础设施承载力

在“十四五”期间,某市逐步地探索出构建河湖厂网岸一体化建设模式的构建,促进污水处理厂加强新改扩建,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使其合理处置污泥,加强管网建设,促进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作,继续构建污水管网全覆盖和全收集、全处理体系,实现城镇污水系统提质增效。

五、当前因国土空间规划对资源承载力评价不重视引起问题

(一)规划体系问题

当前,相关部门虽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现有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就不能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且工作流程还不完善。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这项工作而言不仅较为复杂,还会涉及多方面内容。就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实施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大力地倡导发展这一理念,与该理念造成冲突,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执行能力不强,没有维护好生态环境,这种情况,会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发展,还不利于提高空间规划工作开展进度。由此还可充分了解到,随着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正因为上述现象的发生,致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起到的作用。基于此,为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顺利的实施,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好规划体系问题,并将这当成重点工作来抓,进而确保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质量。

(二)区域划分问题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区域划分问题是存在最主要一个问题,表现为没有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划分,导致整体划分水平不高,有时还会存在自然区域和社会行政区域之间相互影响这种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体生态化的发展。

六、国土空间规划中充分发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就当前国土规划工作实施的情况来看,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这项工作,并视为一项最主要工作,但在具体实施期间,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深入程度还不够,这种情况,难以确保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更加合理[4]。基于此,在今后为确保国土规划工作顺利地实施,使其能合理编制空间规划方案,确保更加科学,需要建立健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机制,并将这一技术引入其中,同时也向规划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需要规划人员在平时利用业余时间,采取有效的渠道,多学习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知识,并给予充分的掌握,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评价所运用的模式,进而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顺利的实施,这样还能得到最终的评价效果。为进一步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评价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现有的承载力评价体系[5]。

(二)建立健全完善协调机制

为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顺利的实施,提升工作水平,还需要有完善的协调机制,因为这作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最主要的前提[6]。这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流程,确保该流程更加规范,使其工作的各项流程能够衔接在一起。与此同时,当完善完协调机制之后,还应充分地利用,化解在空间规划中产生的矛盾,这样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有效开展,提高这项工作的整体性。在建立健全完善出协调机制的同时,还应大力地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出这项工作起到的作用。为有效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使其获得良好工作效果,在行使职权时,政府职能部门应有效的突破区域化限制,并意识到开发跨区域合作形式的重要性,进而处理好当前空间规划工作存在问题,促使空间规划工作有效实施。

(三)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国土空间规划这项工作,需要有相应机制。这样在资源环境分区时,避免存在矛盾,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逐步地出现多元化这种形式,随之出现国土空间规划问题,所以需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好。所以这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应注重各个区域内协调,并对资源环境分区,在此基础之上合理利用,这样在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使其作为工作具体单元。而且不管是国土资源开发格局,还是国土资源开发区域内容,应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给予相应的明确,在不同行政区域,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合理设定格局,协调好相应的区域,通过划分资源环境自然分区这种新方法,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便对各个区域生产力布局提供相应引导。

(四)创建综合性评价体系

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想充分发挥出资源环境承载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起到的作用,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以达到提升其综合型目的。合理地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动态化管理。为更好地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监测,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性变化充分地掌握好,以便进行国土空间工作,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高度重视重要资源环境区域,对该区域做好统筹管理工作,而且不管是区域环境中环境容量参数,还是资源承载力等参数,均需要给予充分的了解,结合所采集完数据信息做出相应的评价,得出准确的结论。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分析各个区域之间资源环境水平,对各个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准确地进行定位,进而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顺利实施。

比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体系。

保护目标。到了2030年,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已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能源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确保合理利用。同时,基本上形成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环保基础设备更加健全,保护好生态环境,不断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确保城市生态品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对于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到了2035年,基本上已经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打造良好的空间格局,优化产业结构,空间环境质量已经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改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土壤环境安全性,修复生态系统功能。

指标体系。本文充分地考量到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思想协调,以让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重点,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指导,并研究出多个方面规划目标,尤其是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环境风险防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除此之外,通过环境保护主动优化区域发展,结合环境的具体容量,充分发挥环保的引导调控作用,并构建环境准入体系。

(五)做好环境生态空间分区管控

1.生态空间管制清单

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进行分区分类管控。禁止建设区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结合“山水林田湖草”保护要求,按照“面状保护、点状开发”的思路进行管理。结合区域规划用地性质、功能及区域战略,本次研究充分识别需要保护的对象,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底线区、水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列为禁止建设区。将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等具有维护生态功能的区域划为限制建设区。

本次研究划定高铁功能区生态空间控制清单,按照分区分类管理思路,对禁止建设区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实行正面清单制度,即仅允许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或满足相关要求的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本次研究区域限制建设区,按照特殊用途性质进行管理,严禁其他用地性质开发,严格管控主要交通干道等重要邻避设施防护绿地,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加强主要道路防护绿地建设。

2.环境质量底线清单

环境质量底线是改善环境质量一个基准,按照“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思路进行划定。研究根据高铁功能区开发建设对环境功能要素的影响特征,主要提出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声环境质量底线清单。同时,需与武汉市“三线一单”、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成果及相应控制指标进行衔接。

3.利用资源上线清单

以保障生态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根据自然资源开发管控,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于分阶段资源开发,提出利用上线管控要求。

规划区应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规划区域内生产生活空间区域应具有节约用水意识,开展各项节水运动,实施节水工作。在规划区范围内,强调水再循环利用,减少用水量。

4.环境准入清单

对于高铁功能区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区域资源承载力情况及质量改善目标要求,设置一定准入条件限定项目入驻。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从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质量改善方面严格准入要求。通过研究,本次从行业和产业准入政策、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风险管控要求、项目能耗、水耗水平等方面提出负面清单指标。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而言应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因为这两者具有消长关系。所以,为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有效开展,提升工作的水平,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视为一项基础内容,并建立协调机制,促使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共同发展。基于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实现这两者的发展。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国土承载力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