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多元化范式

2022-02-28郑宏

关键词:理工科范式跨文化

郑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在“一带一路”倡议迅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呈现多样化。2020年教育部出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修订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1]提升能力和强化思政是《指南》修订的出发点,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2]。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势必是从培养一个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公民开始,教育目标落脚至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培养思路呈现多元化范式,即满足人文科学内部融合以及文理融合的发展方向。作为理工科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英语文化的习得、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还应依托专业提升学习者的通用学术英语,培养业界学界创新发展急需的国际化人才。

众多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及其改革的研究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探索,涵盖语言的功能性(蔡基刚)[3]、外语学习的目标(Cook)[4]、通识教育(徐飞)[5]、跨文化交际(Spitzberg,Scarino)[6-7]、英语人才培养(王守仁,葛春萍,胡亦杰,束定芳,蔡激扬)[8-12]和基于需求的课堂模式探索(桑元峰,吴鼎民)[13-14]等诸多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层面多维、内容丰富的态势。笔者以理工科高校为立足点,结合校本特色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培养方向,提出建构多元化范式的培养策略,以跨文化交际为基础提升人文素质,把国际化、创新型外语技术人才作为培养方向,有效实现《指南》提出的教学目标。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元化范式

范式(paradigm)由库恩在1962年提出,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大学英语教学通常包含三种范式:通识范式、通用学术英语范式和多元化范式。

第一,英语教学的通识范式。大学英语课程是以跨文化交际为出发点,重点要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范式。在通识范式阶段,大学英语教学重视提升学习者文化素养。桑元峰提出的培养“外语人”(如图1)“是生成了丰富语言思想力的人;是领悟理解了两种文化的人; 是具备了语言情感力的人”[1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文化加深语言理解,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大学本科阶段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教育范畴。

图1 生成观视域下主体人的生成图[13]

第二,英语教学的通用学术英语范式。大学英语课程以科学教育为目标,分析主客观需求,重视学生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业学习、学术交流和研究的能力”[15]26。在通用学术英语范式的阶段,以大学英语教学与各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为方向,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国际国内的高等院校多会选择在大学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这类通用学术英语课程。

第三,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范式。以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为导向,英语教学关注学习者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习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在此阶段,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致力于培养博学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得到古今中外人文学科知识的滋养,探索深邃的科学和专业知识,勇于应对挑战。多元化范式契合国际化技术人才培养的内涵(如图2)。

图2 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范式

总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学的三种范式都在尝试通过跨学科的交叉来配置学科资源,突破学科界限求得新的发展。其中,多元化范式包含塑造人格的通识英语和提升专业性的通用学术英语。多元化范式不仅在建设、突破和重构的过程中明确把握跨文化交际、通识教育以及学术通用英语的教学本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交叉策略,以各学科间的协调合作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而且满足了人才培养需求的驱动,有利于“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多元化范式理念下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多元化范式理念对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提出新的目标,即国际化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三个条件是:第一,精通外语,熟悉外国文化传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二,熟悉国际规则,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擅长本行业内的国际化运作;第三,熟悉法律,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另外,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在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多元化范式培养的是既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又有能力将中国文化传递出去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具有文化自信的英语文化和语言的使用者。时代的发展为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机遇。

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时承担着英语语言教学、传播文化知识、拓展学习者的专业视域及培养交际能力的重任。根据国家需求和校本特色,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教育途径,发掘教师、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资源和手段,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国际化技术人才。

目前,尽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趋向合理,但是,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从通用学术英语到专门学术英语,仍然面临一定挑战。依托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的竞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能力需求的课程考核,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多元化范式在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施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多元化范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第一,加强师资力量。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应重视师资培养,通过讲座培训、外派等多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理工科高校的英语教学面临从通识英语向通用学术英语再向多元化教学转变的现实。院校应主动搭建沟通平台,加强学科间合作,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学科交叉。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应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知识建构,满足工作的新需求。

第二,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者通过检索信息、分析和评价具体的语篇,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建构、修正自身的认知。借助第二课堂、课外自主阅读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培养出学习者的逻辑思辨能力、人文视野和创新意识,以及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培养双向跨文化意识。语言作为载体促进交际活动中的信息互换。比如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提高学习者介绍和传播文化的能力。同时,增强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和沟通文化差异的能力。双向跨文化能力的提升践行了大学英语的多元化范式,把满足理工科高校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第四,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的数字化平台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范式阶段,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内化课堂知识,以成果展示和分角色扮演的产出方式完成课程任务及测试,为培养出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应突出校本特色,逐步形成完整的学科内容,将语言习得、人文修养和专业能力融为一体。借助通用学术英语这个桥梁,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要做好师资和策略上的准备,使“通识—学术—多元”的阶梯式范式转化得以实现,把学习者打造成为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

四、结语

《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多元化需求,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指南》的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适应理工科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多元化范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并力争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前,遵循语言属性和语言需求规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涵盖学习语言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满足专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本文重点讨论了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多元化范式。为了适应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应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国际化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这也是应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改革要求的举措。

全球竞争领域和竞争方式深刻变化,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肩负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日益庞大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将线上线下的资源有机融合并力争无缝隙衔接,对课程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都提出新的挑战。利用第二课堂、竞赛和测试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毕业生在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胜任力,真正成为能够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专业技术人才,无疑会成为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学参与者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理工科范式跨文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