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是怎么潜水的?

2022-02-28克见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潜水服潜水水面

克见

游泳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运动,它既源于人类亲近自然的一种天性,又源于人们生活中必须与水打交道的现实。游泳二字最早出现在《诗经·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其中,方指的是木筏,舟就是船;泳,指的是潜水;游,指的是浮水,即游泳。这也表明,除了游泳,潜水在当时也已经很常见。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影》中,除了强烈的水墨画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外,更是出现了士兵用自制氧气瓶潜水的情节。暂且不论故事是否科学,但在古代,我国确实已经出现潜水装备,它的出现还与采珠业的发展有关。

最初,潜水这项技术只是被人们用来捕鱼捉虾和寻找掉落在水中的财物。衣食有了基本保障后,人们开始追求服饰的华美,古代上层贵族对于奇珍异宝的痴迷催生了采珠行业,采珠人这个职业也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采珠人就是专门采撷海中珍珠的人,算得上是最早的“潜水员”了。自商周到唐宋,采珠人一直都延续着最原始的采撷方式,有些以采珠为业的家庭,男孩儿从小就开始学习潜水的技能,到十几岁时,他们便可以跟着长辈们一起潜海采珠了。

对采珠人来说,潜水的挑战除了水域深度、暗流和危险生物等之外,在海中无法随时换气呼吸,更是最先面临的难关。

最初,采珠人保障呼吸的方式是下海前在腰部系上一根长绳,将它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救命绳”,一旦在水下出现气息不足的情况,采珠人就立即晃动长绳让船上接应的人知道,船上的人就迅速将采珠人拉出水面。

由于珍珠贝类生长的地方较深,采珠人每次潜入没多久就需要浮出水面换一次气,在没有任何保护工具的情况下,采珠人每次潜水的时间完全取决于其屏住呼吸时间的长短、体力和勇气。不仅危险,而且影响操作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珠人开始想办法制造一些潜水装置。

唐代,南海地区的采珠人以防护服和口衔呼吸管作为潜水装备。这个时候的防护服是用棉布或牛皮制成的紧身衣,另外还配有一个头套,头套可罩住整个头部,只留下眼、鼻、口露在外面。呼吸管则是一根锡制的空心长管,两端呈喇叭状,一头罩住口鼻,另一头露出水面。

到了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呼吸潜水装备有了确切的记载:“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没人:潜水的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別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

可见这种呼吸装置的一端可以将采珠人的口鼻完全罩住,还能将耳朵、颈部与头部牢牢包裹,防止耳朵进水。另一端则可以露出水面,以便潜水者呼吸空气。这套装备看似简单,却能大大降低采珠人在海中窒息的风险,也提高了采珠的效率。

我国古代潜水装备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

清朝时,还出现了一部专门记录潜水服的译作——《水衣全论》。这本著作由一位叫作傅兰雅的英国人口述,翻译家徐寿笔译,大约在光绪二十七年开始流传。书中记录,“有人名布来里,用红铜套颈约二尺在人头,面前镶玻璃片,又用山羊皮做衣服,与人身同形,身上带有抽气筒能通入铜套内,并有管自套通入空气,脚上有薄皮如鸭掌,便于水内行走并出水。”

由此来看,那时的潜水服已经具备现代潜水装置的雏形了,既有玻璃头罩,还有氧气瓶和潜水靴。

上天入海是人类一直渴望做到的事情,因此古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攻克重重难关,不仅在实现飞翔的道路上探索,也在征服海洋的征程里钻研。正如《海底两万里》里所言:“The sea is the living infinite.”无穷的海底世界始终令人着迷,从古至今,人类勇往直前,一路探寻,未曾停歇。

猜你喜欢

潜水服潜水水面
潜水者
潜水服性能检测装置的研制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湿式潜水服欧盟标准EN 14225-1:2017的解读
创造足以乱真的水面反光
快乐潜水
潜水去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潜水运动力学分析与潜水服设计要点
海女们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