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限的反馈频率在自我控制情境中的运动表现与学习效应

2022-02-27陈郁婷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6期
关键词:握力测验参与者

陈郁婷

(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 天津 301617)

1 问题背景

在运动学习领域中,许多研究议题着重于反馈与练习安排两大影响运动学习的变项,探讨何种反馈方式或频率以及何种练习安排能更有效地使动作产生相对持久性的改变。在学习一项新的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往往听从指导者的练习安排方式,或被动接受指导者的反馈信息。因此,有部分研究者开始探讨赋予学习者自主的练习条件对运动学习与表现的影响。

Janelle等人[1]将自我控制的概念结合运动学习,结果发现,赋予学习者自主性的要求反馈可促进运动学习,其研究中亦指出自主要求反馈的学习者所要求的反馈频率是7%,属于低频的反馈要求。部分学者整理了自我控制反馈与学习者接受研究者所安排的反馈研究[2],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反馈的学习者的进步幅度明显较大,且效果可以维持到后续的保留测验中,接受研究者所安排反馈的学习者虽然也能提升学习效果,但在保留测验中的学习成效却降低了。这些发现表明,自我控制反馈的学习可能是增强运动技能的更好选择。近年来,亦有研究者透过神经生理学的手段证实自我控制反馈确实可以让学习者更积极地处理任务刺激和反馈信息,并提高学习者在执行动作时的动机[3]。多数的运动学习研究,通过实验室的简单任务实验设计来推论学习的效果,因此,有研究者将自我控制反馈的手段应用在跆拳道动作的学习中,结果依然是自我控制反馈的组别在保留测试中比对照组有更好的表现[4]。

此外,亦有许多研究支持自我控制反馈的学习效益,除了因提供学习者自主性所产生的学习动机外,相对低频的反馈[1,5-8]亦是造成较佳学习成效的因素,且学习者要求反馈的次数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1,5-6]。Wulf 等人[8]提出,赋予学习者自主要求反馈的机会可诱发其在要求反馈前产生错误估计的机制,对动作进行检视。林尚武等人[9]针对自我控制反馈研究的错误估计机制做检验,其研究结果支持自我控制反馈能产生自发性的错误估计机制,进而提升运动学习,这种自主支持对于个人或团体学习皆能良好地促进学习效应[10]。因此,赋予学习者自主性的要求反馈,不仅可促进运动学习,并可促使学习者对所执行之动作产生自发性的错误估计。若学习者能在获得反馈前就得知自己即将在下一次的练习得到反馈,其学习效果和自我控制反馈的学习无异,因为学习者已预先知道即将获得动作的相关信息,所以在执行动作时能促进其有更深的信息处理历程,进而达到学习的效益[11],而此与错误估计的功能有相似之处。

当指导者赋予学习者自主要求反馈的机会时,是否会造成学习者滥用反馈的现象,以及是否有最佳的反馈频率?对此,Hebert 等人[12]比较自我控制反馈与传统的结果反馈在足球头顶投掷学习上的效果,其结果显示,自我控制反馈组以及被动接受50%反馈的组学习效果比被动接受25%反馈以及100%反馈的组更好。Carter等人[13]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反馈的成人组要求反馈频率为65%,老年人则为74%,这两个组所要求的反馈频率并无法支持以往自我控制反馈相关研究的低频策略。Chen等人[14]研究亦发现,其实验参与者自我控制反馈的频率高达95%,这是否意味着当赋予学习者自主要求反馈机会时,虽有部分学习者能善用自主的反馈安排,但亦有学习者倾向不断地要求反馈,过多地依赖外在反馈的给予,这样的高频反馈与先前自我控制反馈研究的低频反馈亦相抵触。然而,自我控制反馈的多数相关议题皆宣称赋予学习者自主性可促进运动学习,但在赋予自主性的同时,学习者是否真的能善用所给予的自主机会妥善运用反馈,以及要求反馈频率的高低是否亦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这或许是值得后续研究更深入探讨之议题。

在运动学习中的反馈与练习议题中,找寻如何给予学习者最合适的练习安排方式或最佳的反馈频率,以达到最大的学习成效往往是研究者所关心的重点,意即如何能用最少的资源以达到最大的效益。在自我控制反馈议题的议题中,研究者皆宣称赋予学习者自主性有助于运动学习,但其中许多研究反馈的频率有不一致的现象,并非所有自我控制反馈研究议题中的反馈频率皆属于低频的现象,而这些研究将所有参与者所要求的反馈频率加总后再取平均数,即为该研究所呈现的自我控制反馈频率之数据。然而,这样的计算方式可能忽略某些参与者的高频或低频反馈要求,平均值并无法真正显示所有参与者的要求反馈频率。而究竟在自我控制反馈的练习条件下,参与者所要求的反馈频率是否会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该研究欲探讨在自我控制的练习条件下,限制参与者的要求反馈频率是否会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

根据以上问题背景,在自我控制反馈的研究中,反馈频率的分布差异甚大,因此,该研究欲给予学习者不同的自我控制反馈频率(无限制,30%,50%,70%),探讨在各个频率下的运动表现与学习效益。该研究的问题与假说如下。

问题:自我控制反馈频率在低、中、高频下的运动表现与学习是否有所差异?

假说:在自我控制的情境下,低频限制的要求反馈频率在获得期的动作准确性与稳定性表现显著优于高频限制的要求反馈频率,且在保留测验中有较佳的动作准确性与稳定性。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共招募44 名无握力器使用经验的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2.2 岁±2.7 岁),参与者自愿参加,并被随机分派至4 组自我控制反馈频率组别(自我控制反馈组、30%自我控制反馈组、50%自我控制反馈组、70%自我控制反馈组),实验进行前请实验参与者签署《参与者须知及同意书》。

2.2 实验仪器与工作要求

该研究所使用的设备仪器包括握力器1 台,笔记本电脑1台,计分牌2个,Biopac MP150:16频道数据撷取/信号分析系统。

该实验工作为自我配速的力量控制工作,实验前,实验者确认参与者确实了解动作内容后,要求参与者行最大握力施测,并以其最大握力60%为工作目标,进行3 次练习试作,练习试作后休息1min。实验参与者皆必须完成60次握力器工作,其中每10次试作为1个区间,共6 个区间。实验者在参与者每次试作后告知其剩余的试作次数以及所剩余可要求反馈的数量,参与者依循所剩余反馈数量要求实验者给予反馈。

2.3 实验流程

2.3.1 签署《参与者需知及同意书》与实验须知

实验者向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后,请参与者签署《参与者须知及同意书》。实验前,实验者将告知参与者有关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包括练习试做的次数、休息的时间等。

2.3.2 实验工作

研究者示范动作给予参与者观看,并说明握力器使用方式与要求,而后请实验参与者进行最大握力试作,并计算其最大握力60%,最大握力测后给予参与者3次练习以熟悉动作要领。

2.3.3 获得期阶段

各参与者皆进行60次握力器工作,每10次试作为1区间(共6个区间),每次试作后皆休息10s,每区间休息2min。在试作期间,实验者会将参与者的试作总次数60次的号码牌放置于参与者视线可及之处,并将各组可要求反馈总数放置于试作总次数旁,参与者每完成一次试作便将试作总次数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呈现给参与者(如60,59,58,…),当参与者每要求一次反馈后便将其剩余可要求反馈总数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呈现给参与者。其中,自我控制反馈组的参与者中,无限制其反馈要求次数作为控制组,其他3 组必须依照所分配的组别分配应用其所可使用的反馈总数,30%自我控制反馈组的参与者可要求反馈次数为18 次,50%自我控制反馈组的参与者可要求反馈次数为30 次,70%自我控制反馈组的参与者可要求反馈次数为42次。

2.3.4 保留测验

在获得期阶段结束后15min 及24h 之后分别进行立即与延迟保留测验,各组参与者皆进行12次50%的最大握力试作,其中前2 次试作为避免初作表现而降低效应(warm-up decrement),不列入数据处理分析。

2.4 自变量与因变量

该研究的自变量为自我控制反馈频率,因变量为代表动作准确性(absolute error,AE)值以及代表动作稳定性之变异误差值(variable error,VE)。AE 值是计算实际握力与目标握力的平均绝对误差,所得数值为绝对值后之结果,仅能提供与目标握力之误差量大小,VE值则是评估动作的变异程度,数值越低代表动作越一致,显示有较好的动作稳定性。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获得期的AE值与VE值以4(组别)×6(区间)进行二因素混合设计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其中区间为重复量数,若交互作用与单纯主要效果均达显著,则以HSD 法进行事后比较,若无交互作用则直接比较主要效果的显著性,同样以HSD 法进行事后比较。保留测验部分则将AE值及VE值各自进行独立样本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该研究的统计显著水平定为α=0.05,并计算实验处理效果量大小(effect size,符号η2)。

3 结果

3.1 AE值

AE 值在获得期的组别与区间交互作用未达显著(F=1.05,P>0.05,η2=0.074);组别主要效果(F=1.15,P>0.05,η2=0.08)未达显著水平;区间主要效果(F=8.29,P<0.05,η2=0.172)达显著水平,如图1 所示。AE 值在立即保留测验中未达显著水平(F=0.31,P>0.05,η2=0.023),在延迟保留测验中亦未达显著(F=0.83,P>0.05,η2=0.059)。

图1 各组在获得期与保留测验中的绝对误差值(AE)

3.2 VE值

VE 值在获得期的组别与区间交互作用未达显著水平(F=0.94,P>0.05,η2=0.066);组别主要效果(F=1.22,P>0.05,η2=0.301)未达显著水平;区间主要效果达显著效果(F=16.52,P<0.05,η2=0.292),如图2所示。VE 值立即保留测验(F=0.65,P>0.05,η2=0.047)与延迟保留测验(F=0.99,P>0.05,η2=0.069)皆未达显著水平。

图2 各组在获得期与保留测验中的变异误差值(VE)

4 讨论

经由数据分析后,不同的自我控制反馈频率的4个组别在获得期与保留测验中的握力准确性与稳定性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各组皆有显著进步,但却无组别差异存在。表明在该研究中,反馈频率的高低在自我控制情境中,不是影响运动表现与学习的变量。

自Janelle 等人[1]首次发现自我控制反馈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学习方法以来,自我控制反馈学习的好处逐渐得到后续的研究证明。然而,过去在运动学习领域探讨自我控制反馈频率的议题中,自我控制反馈的频率分布在7%~95%,分布相当广泛,研究证实赋予学习者自我控制反馈的机会,可以促进运动表现与学习。但在实际教学场域中,若无条件地提供学习者自主要求反馈的机会,势必会耗时冗长,造成整体学习进度变慢,无法发挥有效的学习效益。

此外,若无条件提供学习者自主要求反馈的机会,可能会有造成学习者过度依赖反馈的风险。因此,该研究所设置的自我控制反馈频率为30%、50%和70%,分别代表低、中、高频3 个层级,试图找出是否有最佳的自我控制反馈频率。其中,无限制反馈频率的组别要求的频率为60.71%±27.38%,已属于偏高的频率要求。然而,研究结果在低、中、高频3 个层级以及无限制反馈频率的组别间并无差异,显示若要提供学习者自我反馈的机会,并不需无条件的提供,只需赋予总练习次数相对低频的反馈机会,即可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亦不会耗费太多的反馈时间,提升学习的经济效益。

而探讨在该研究中低、中、高频3个层级以及无限制反馈频率的组别间无差异的可能原因,可由以下机制来推论,在自我控制反馈的学习中,学习者根据对自身动作的评估决定是否需要反馈信息,如此能更有效地运用反馈所带来的参照信息,对下一次的动作进行调整,这样的反馈也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5],学习者也有较多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有较多的认知参与。此外,亦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动作的学习。由于学习者被赋予可以自主决定何时接收反馈信息,因此,学习者能在动作之后产生自发性的错误估计机制[15],并将这种内部的评估与外在的反馈进行比较,有效联接个体内在的认知与外在的行动[9],在如此反复的练习下,除可以增加学习者对自身动作评估的准确性外,还可促使学习者进行最佳化的动作修正,增加学习的效益。

在早期的反馈议题相关研究中,学习者的反馈时机皆是由研究者决定,如此的安排并不能符合学习者期望得到反馈的时机点,若该次反馈并非学习者所需,学习者对于下一次的动作执行便无法有效获得最佳的信息参照,亦阻碍了有效的自发错误估计机制的产生。李淑华等人[16]经由文献回顾整理出自我控制反馈学习促进运动学习的主要因素有自我控制反馈提供适当的反馈频率与内容,自我控制反馈能提升学习动机,自我控制反馈能提升错误侦察能力。其中,在自我控制反馈提供适当的反馈频率与内容的观点中,该研究在低、中、高频3 个层级以及无限制反馈频率的组别间无差异存在,因此,适当的反馈频率为何,尚有待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值得反思的是,在东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取指导者讲课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若赋予学习者自我反馈的机会,可提升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那教学者确实值得纳入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每位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反馈需求。因此,要如何将自我控制反馈应用在实际教学场域中,同时又能考量到整个班级的需求亦是教学者需要面临的问题。

5 结语

反馈频率的高低在自我控制情境中不是影响运动表现与学习的变量。在实际教学场域可适时提供学习者自主要求反馈的机会,促使其产生错误侦查的机制,并提升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效。此外,限制可要求的反馈频率在自我控制议题中尚有发展空间,有待提出实证研究自我控制反馈频率在何种频率范围可提供运动学习最大的时间效益与学习效益。

猜你喜欢

握力测验参与者
巧练握力益康寿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不容忽视的握力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