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阈下职业院校生命共同体教育的“三性”探析

2022-02-27潘昭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三性思政课共同体

■潘昭慧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把控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形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而生命共同体理念始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阈下职业院校生命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全球的生态问题以及现在、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生存危机,在全社会开展生命共同体教育,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也融合了从古至今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的生命智慧。

聚焦新理念、学习新思想,将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思想融合到思政课教学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有利于发挥学科的引领作用。

(一)聚焦新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俗语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句句说得在理,德与才应当同时兼备,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教育将德与技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注重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也注重培养学生学技术、守技艺、传技风。德需要传承,技需要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推进思政课德技共济,用德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用技涵养人生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生命共同体理念仍然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专门模块,专题讲授,层层递进。比如,在中职教育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14课“建设美丽中国”等专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举措。在大学教育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0章第5课“建设美丽中国”,旨在从理论层面更加深入地分析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要义、核心价值。可见,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它始终贯穿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全过程,是一种具有实时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理念。

(二)学习新思想,发挥学科引领作用

大中小学各阶段开设思政课旨在坚持“思政”引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始终坚持“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做到真信、真学、真用。

坚持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用思想影响学生,用真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教育,使各阶段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制度创新等重大思想,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情、省情、市情等,使各阶段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发展成效,提高思政课的价值性。以正确的理论引领学生,以深刻的学理说服学生,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爱国情操等优秀品格的时代新人。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阈下职业院校生命共同体教育的必要性

不同于“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唯“自然”或“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生命共同体理念着力于优化适合自然生生不息的根基、着力于谋求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福祉,谋求构建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生命共同体理念教育,有利于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有利于促进思政课外延式拓展,有利于延展思政课社会化效能。

(一)聚焦生命共同体教育,有利于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生命共同体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个体成长、社会发展。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生命共同体理念在课程内容设计、任务制定、目标实施、方法创新方面都会有所区别,这是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运用能力等因素而制定。生命共同体理念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界正确的认识,客观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重视生命共同体教育,有利于促进思政课外延式拓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成果的转化,用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就要展一以贯之地立足职业院校办学的宗旨,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秉承职业院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实用性。以思政课为主阵地,构建校企合作、实践研修、社团活动、平台宣传等多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此模式可以优化生命共同体教育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操作更加灵活,进而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阶段思政课实践一体化育人格局的形成。

(三)融合生命共同体教育,有利于延展思政课社会化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和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给予学校更多的政策指导、技术支持、资金注入;也给予职业院校学生更多的择业、就业、升学机会。生命共同体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想引领。从学校到企业,从企业到社会,生命共同体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劳模精神,培养工匠精神,实现返璞,最大效度地发挥社会影响。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阈下职业院校生命共同体教育的可行性

将生命共同体教育贯穿于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紧扣主题、把握精髓、讲好故事、梳理层次,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价值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进而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一)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主题,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承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厚重的人民情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植根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中,能促使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去认识在人与自然面前我们民族所做的一切努力,让教育回归本真。根据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专业而异,融合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德育资源,以理论促实践,依社会述发展,过节日谈体验,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的同向同行。

1.以理论促实践

理论是人民生活的航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寓教育于新思想学习中。通过领读习思想、习言习语等,深化自我教育,从宏观维度上增强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使命感。让生命共同体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脑袋,积极打造思政课“金课”,使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人知晓、入脑入心,形成一种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氛围。

2.依社会述发展

社会是人民生活的缩影。以社会上喜闻乐见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时事、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为引导,寓教育于国家方针政策中。通过焦点剖析、案例解析等方法,强化自我认知,从微观视角上增强对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感。

3.过节日谈体验

节日是人民生活的凝练。以我国的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环境保护的节日为契机,寓教育于节日及纪念日中。通过手抄报、时事述评、课外实践等方式,深化自我体验,从思想意识上增强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的认同感。

(二)以学理为支撑,把握精髓,增强思政课的价值性

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省情、学情等,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稳、走深、走实。教学中,以生为本,协调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个体与总体的关系。

1.以生为本,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果武装自己,做到授业解惑。

2.以生为本,优化教材结构体系

在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一旦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当,就会造成两败俱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生命共同体教育教材会适应新形势,适时更新。主体不变的情况下,要善于把握生命共同体的精髓,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所侧重。

(三)以情感为纽带,讲好故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基于客观事物的存在性。自然界给予人类感官刺激、情感体验,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也能陶冶人类的精神情操。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导向和驱动,让情感教育进思政课课堂,进学生脑袋,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好故事,讲清、讲明、讲透生命共同体的故事,能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1.感悟生命,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中,需要讲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故事。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塞罕坝沙漠变绿洲”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塞罕坝的“前世今生”,理解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领悟塞罕坝人的坚守与奉献的高尚情操。

2.创造价值,掌握顺应自然的方法

教学中,需要讲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故事。环境也是民生,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促成全社会形成一种追寻“绿色”的投入与产出相融合的模式。例如,三明“林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改”出群众获得感、“闯”开脱贫致富路、“画”好生态山水画,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

3.造福于民,培养保护自然的能力

教学中,需要讲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故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生态环境不可复制,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做到目之所及皆清澈。我们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逐层讲述好故事,可以让数据说话,用PM2.5数据去分析空气质量的变化;可以让告示牌说话,用河流治理所采用的河长制去领悟碧水长清的意义等。

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上,人类不禁会去反思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讲好生命共同体的故事,亦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需求。

(四)以年龄为标准,梳理层次,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情况各不相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面向不同年龄特征的主体,思政课教学始终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生命共同体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1.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

利用好各类职教资源,有利于塑造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特色,构建“大思政课”格局。首先,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理论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把原理讲明;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村、示范区、实践体验地等实践研修活动。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将“思政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其次,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一方面,纵向讲好“身边的事”。学校团委、学工部等部门每年都有开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主题活动,如义务植树、守护河道等,将这些校内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可以增强亲切感、自豪感。另一方面,横向讲好“他人的事”。同个地域、同类职业院校的生命共同体教育的资源,也可以为我们所用,取长补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最后,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职业教育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更注重实践性,要统筹规划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

2.顺应教学改革,因时制宜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处在“数据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手机、电脑普及,智慧教室、AR/VR虚拟仿真教学成为新趋势,影响着更大的群体通过App、小程序等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将生命共同体教育也融合到数字教学中,能够更加形象地呈现立体的感官效果,实现思政课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3.立足教学实际,因材施教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小学思政课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小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相对感性,情感溢于言表,对生命共同体横向与众向理解较为浅显。与小学阶段相比较,中职思政课注重提升政治素养。中职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进入青春期心智也更加成熟,所要求掌握的课程目标也不完全一致。高职思政课注重强化责任担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阅历也随之增多,具备独立迎接挑战、承担责任的能力,对人与自然深层次关系的认识不断增强。在思政课的生命共同体教育问题上,中职教育阶段与高职教育阶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差别。教学中,依课标、按梯度、分层次,在职业院校开展生命共同体教育,有利于精准化教学,满足不同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

猜你喜欢

三性思政课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巧用『三性』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