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林精神”融入高职林科类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2022-02-27马艳红廖建国傅成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杉木劳动精神

■ 马艳红,廖建国,徐 洪,傅成杰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开展劳动教育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教育体系,为中国快速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1-2]。“洋林精神”源于林草行业,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其融入高职林科类学生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一、“洋林精神”的形成、内涵及价值

(一)“洋林精神”的形成

一棵杉木成就一个奇迹。1956年,原福建省林业厅为了闽北山区经济,开始探索建立国营林场,勘测选址一年多后,决定场址选定在顺昌县洋口区[3]。老一辈洋林人早出晚归,顶风冒雨,披荆斩棘,劈草炼山,造林整地200万平方米,在四处一片荒凉的乱坟岗上成立了省洋口综合林场。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洋口林场始终秉持科技立场的理念,把“良种良法、适地适树”造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1957年,洋口林场就开始进行杉木优种选育,这是在我国首次进行杉木优种选育[4]。自此,四代杉木育种人扎根深山,白手起家进行杉木育种科学研究。历经60多个春秋,薪火传承、攻坚克难、锲而不舍、潜心科研,一直坚持推进杉木育种科学研究并应用到实际中,研究出走向世界的杉木优种,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骄人业绩,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5]。杉木育种领跑全国,为我国南方林区群众脱贫致富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洋口林场也成为集生产、科研协同发展的全国有名的林场,并铸就了“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创造了林业科研史上的奇迹。

(二)“洋林精神”的内涵

“洋林精神”的精神内涵有:建厂初期“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办场、因陋就简、先生产后建设”[5]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干三年、绿化全场”的忘我拼搏精神;“大山深处写人生”“绿了青山,银了鬓霜”的无私奉献精神;“科研报国”“生态富民”的爱国精神;“一颗杉木做到底”“紧盯一流目标”“久久为攻”的科研执着精神。“坚守初心”给了洋林人出发的动力与前进的韧力,“赤诚奉献”是洋林人内在的高尚品格,“久久为功”呈现的是洋林人坚持与不懈,“科研报国”是洋林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爱国担当。

(三)“洋林精神”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洋林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凝结出的文化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物质和人才,更离不开精神的驱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强化使命担当,“洋林精神”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骄人成绩是四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是洋林人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凝结而成的科研成果,这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性。

2.时代价值

(1)肩负使命:肩负美丽中国的光荣使命

如今我们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全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奋斗。美丽中国,离不开林业人的坚守,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一代代洋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杉木育种科学研究,并进行实践应用,达到了全国领先、世界领先的第四代林苗遗传改良水平,跟美国和澳大利亚齐头并进,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奇迹[6]。将优质的杉木种苗运往15个省区广泛种植,为生态文明推进注入动力,为实现美丽中国赤诚奉献。实现奋斗目标,我们要向“洋林精神”学习,忠于自己科研报国、科技兴林的使命担当。

(2)艰苦奋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办厂、因陋就简、先生产后建设”这是洋口林场建场初期的宗旨。三年时间,你追我赶搞劳动竞赛,创建8个工区和1个采伐分场,绿化4.1万亩适合造林的荒山。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同样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上山搞科研,山上垒石灶,舀山泉水煮饭,吃萝卜腌菜,经历山洪爆发被困山中30余天弹尽粮绝的生死考验,在原始森林沿着野猪出的路艰难前行,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优质的杉木进行科研,爬到十余米高的杉树中上部采集穗条,在合家团聚的春节期间进行杂交套袋工作[7]......他们贡献了最美的青春、挥洒了辛勤的汗水,在大山深处书写了人生的奋斗史,创造了杉木奇迹。洋口林场从无到有,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场到成为杉木第四代种质资源库,是洋林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创业史,是对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传承,也将在新时代洋林人中传承下去。

二、“洋林精神”融入林科类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化的实施体系

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顶层设计,不能形成整体性[8]。此外,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合理。不能简单地按照应试教育考核方式来进行,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劳动过程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的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中用心去感悟[9]。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不够完善。

2.形式单一,认识片面

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片面化。单纯地将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等价化,劳动教育课程安排时将其定为实践课,“有劳动,无教育”。此外,教育形态单一化,只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未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这些都导致劳动教育只是简单的外化于行,并未内化于心,并不能有效形成以劳动为荣、劳动不分三六九等、劳动人民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3.师资力量单一薄弱

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劳动教育课教师,由于他们日常的学生管理等工作已十分繁忙,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教学设计工作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好,劳动教育收效甚微。此外,尚未形成全员参与劳动教育的共育体系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应该安排一些专任的劳动教育老师,全面负责劳动教育的总体设计和培训等任务[10],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是总体目标,并对高职劳动教育提出以下目标: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能快速融入生产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劳动教育不仅应包含通识性劳动教育,还应开展职业性劳动教育。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劳动品格,引导学生树立爱岗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的职业责任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三)“洋林精神”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

1.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身份认识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出现鄙视体力劳动,不愿吃苦,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情况,有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等错误想法。“洋林精神”可以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洋林人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和正确实际的择业观,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林业工作艰苦,虽然社会认同度没有那么高,但是只要认真做,坚持做,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本职工作,也能成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钢板工人”郑斌林,爬树状元刘大林,扫露水的阿广,为洋口林场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李寿茂、翁玉榛等,他们虽然不像陈岳武等杉木育种专家一样作出伟大的科研贡献,但是伟大的科研贡献缺少不了他们的共同努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人民会记住这些英雄。

2.高尚的劳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劳模精神总结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洋林精神”就是劳模精神在洋林人身上的体现。正是一代代洋林人,真心热爱自己平凡艰苦的工作岗位,以科研报国、科技兴林的决心在杉木育种行业争创一流,第四代林苗遗传改良技术才世界领先。正是一代代洋林人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勇于在杉木育种方面改进创新,通过有性和无性相结合,创建了新的技术生产体系[3],加速了杉木良种的推广应用。正是一代代洋林人:三次放弃出国进修机会的陈岳武;拒绝高薪诱惑的黄金华、李勇;放弃回乡工作的女大学生刘大林;为抓住盗砍杉木的不法分子独自蹲守深山一个月的林顺发;二十年如一日,确保每月出勤25天以上坚守林区的科研林管护员陈世兴,他们淡泊名利,把最美的青春、满腔的热血奉献给了洋口林场,奉献给了杉木育种事业,舍小家为大家,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才有了今天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

3.大国工匠的劳动态度

一颗杉木铸就“洋林传奇”,这是林业工作者们把简单的事情精雕细作,把简单的过程精进凝练,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铸就的。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甘于平凡的工作,他们立志科研报国,在工作中追求卓越,以杉木育种科研为立脚点,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研究,不惧在此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凝结的是洋林人的匠心匠术匠德。

4.高超的劳动技能水平

取得伟大的科研成果,靠的不仅仅是汗水,还需要有过硬的劳动技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缺一不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基础是基石。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碰撞出火花,从而产生创新的方法,实现创新性劳动。林业工作往往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团队协作,这离不开个人的社会能力。洋林人的奋斗故事中,都有这些劳动技能的融入。

三、“洋林精神”融入林科类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洋林精神”进课堂

首先,教师先学习“洋林精神”,结合相关报道、事迹,掌握“洋林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洋林精神”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把“洋林精神”变成林科类学生的行动指南;其次,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将“洋林精神”编入劳动教育教材。同时将“洋林精神”融入到林科类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将其与课程思政融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要结合生动的案例,充分发掘陈岳武、施季森、郑仁华、李寿茂等的真实故事,通过故事、小视频、访谈、讲座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的教育和引领。

(二)“洋林精神”进校园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宣传“洋林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加强学生对正确劳动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赤诚奉献的精神。学校可以结合校园园林景观等修建“洋林文化”相关的校园景观;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抓好“洋林精神”网络育人工作;组织教师宣讲团,以微视频、微宣讲、微党课等形式,用学生喜欢的讲话方式讲“洋林”故事,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举办以“洋林精神”为主题的微视频大赛,对优秀作品进行网上展播;抓住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弘扬“洋林精神”等。

(三)与“洋林精神”面对面

建立校场劳动教育共同体。与洋口林场建立校场合作,将其作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到洋口林场进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并定期邀请郑仁华等“洋林人”来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座谈,发挥劳模榜样人物言传身教的精神引领作用,深入学习领悟“洋林精神”,让其入脑入心,化为行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端正的劳动态度和高超的劳动技能。

(四)践行“洋林精神”

“洋林精神”的价值在于实践,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洋林精神”真正育人,才能使林科类学生的劳动教育更具有实效性。在校园活动中践行“洋林精神”,通过参与日常事务性劳动磨练出劳动光荣、劳动高尚、劳动人民伟大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在专业实训中践行“洋林精神”,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创造性劳动,锻炼提升劳动技能水平与能力;在顶岗实习中践行“洋林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洋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草行业的传承和发展,是劳模精神在林草行业的生动体现。通过将“洋林精神”融入林科类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培养一批具有“知林、爱林、兴林”林业情怀,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林业人。让林科类大学生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等次、劳动人民最伟大美丽的道理,养成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劳动品德,在林业基层岗位上能发扬“洋林精神”,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杉木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