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中的青年动员述论

2022-02-27孙国梁

青年发展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动员疫病

孙国梁

一、引言

疫病防控中的青年动员,是指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组织、协调、宣传、教育等方式,与科研人员、医疗工作者、社会群团等相互配合、协同抗疫,充分发挥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公共卫生志愿服务,最终促使青年成为应对疫病防控重要力量的过程。自古以来,疫病伴随人类发展始终,是发生频率较高的社会风险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技术落后、医疗设施不全,在应对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等疾病方面经验不足,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差距大,人民群众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医疗防护意识不足,甚至迷信思想严重。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对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具体如下:

首先,人民缺乏基本卫生知识,封建迷信思想、落后思想严重,疫病防控意识不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卫生防护意识淡薄,加之对当时的卫生防疫政策不理解,一旦有疫病的发生,便会依靠求神拜佛,采用迷信手段进行应对,进一步加大了疫病传染风险。例如,江西省血吸虫病爆发以后,村民认为当地“风水不好”,得了病的人认为是“命中注定”的,“菩萨不行善,只有等死”[1],消极对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49年东北地区暴发鼠疫,村民认为是“瘟神下界”,用求香拜佛、跳神驱鬼等方式应对处理,这种迷信落后的处理方式延误了鼠疫的预防与扑灭,造成鼠疫有扩大蔓延的趋势。[2]

其次,医疗资源匮乏,技术人员缺位,造成疫病传染范围广,致死率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遭受鼠疫、血吸虫病、霍乱、麻风等流行性传染病的袭击,这些疫病大都有传播范围广、致死率高的特点。例如,1949年察北暴发的鼠疫已蔓延至张家口,并有进一步蔓延至首都的风险。[3]11月鼠疫蔓延至集宁,中共中央及时封锁了大同至丰镇的交通,阻止鼠疫的扩散。[4]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5年的6年间,内蒙古共在14个旗县67个疫点发生鼠疫患者236人,死亡120 人,死亡率50.85%。[5]20 世纪50 年代初暴发的血吸虫病,确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共348个县、市流行该病,1000多万人患病,1亿多人口受威胁,这几乎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5。[6]疫病的暴发使得劳动力受到威胁,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时期,由于常年战乱、灾荒以及旧政权的不作为等原因,新中国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困境。据统计,以每千人一个医生计算,当时医生人数只能达到所需人数的十分之一。[7]医疗卫生工作方面存在麻痹现象,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互相推诿责任,对卫生工作认识不够、深入不够。[8]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不足,医疗卫生条件的薄弱,扩大了疫情的传播,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最后,未能集中医疗力量,整合医疗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新式医务人员、中医、西医之间存在分歧,很难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例如,贺诚在《中西医团结与中医的进修问题》中就指出,西医认为自己是科学,把中医看得很低;而中医则认为中国几千年不曾有过西医,不愿与西医接触。[9]同时,这一时期,各方面医疗资源紧缺,且大多分布在城市。据1949年的统计,全国有医院2600所,病床80000张,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农村,仅有病床20133张。[10]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严重影响疫病防控工作。

上述疫病的肆虐,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卫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使得当时疫病防控工作异常严峻。而青年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疫病防控,发挥青年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打赢疫病防控战的必然选择。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中青年动员的举措及成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重视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青年动员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对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及时树立典型、大力宣传教育、科学制定策略等方式,增强了青年对党的政治认同,激活了青年参与疫病防控的积极性,提高了青年的身体素质,对进一步推进疫病防控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中青年动员的举措

1.及时树立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激励广大青年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疫病防控中十分重视树立先进群体和榜样人物的育人功能。这一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和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疫病防控,并建立起完善的奖励制度和评比方案。在评比和奖励中,党和政府深入挖掘先进青年团体和青年个人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成功塑造出许多优秀青年先进分子。如1957 年宜宾专区以大量青少年为骨干,组成除“四害”突击队和突击组消灭老鼠、麻雀七万七千多只。[11]江苏震泽县的青年医务人员钟包顺大胆试验,创造“滴注法”,被树立为血防战线的榜样[12];杭州青年团环境卫生管理处支部召开大会,表扬了除“四害”积极分子和优秀小组,1956年2月份共消灭了鼠雀688只,其中发动青年力量消灭的就有279只,占总数40%[13]。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广泛号召青年团员和少先队员积极带头,立即行动起来,投入除四害突击运动,推动疫病防控向着经常化、常态化方向发展。青年榜样的树立既有群体,也有个人,既有大胆试验,创新治疗方法,也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疫病防治。一方面,青年榜样在青年团体中具有示范作用、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榜样典型的挖掘与树立,能够激发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疫病防控。另一方面,青年典型的树立可以在青年群体当中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作用,从而动员广大青年学习先进人物的经验,促使全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青年团体和典型榜样,为推进青年动员工作的深入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氛围。

2.大力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青年的卫生知识,增强青年的防控意识,是疫病防控取得胜利的关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军民春季防疫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必须扩大卫生宣传,结合群众,破除迷信,安定人心”。[14]当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再加上宣传教育不到位、形式单一等原因,造成部分群众对党的卫生政策不理解,对医务人员的卫生工作不配合。在疫病防控当中,有的民众认为“老鼠有灵、会算卦”[15];有的干部不明白生产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结合的道理[16];有的领导人麻痹大意,没有很好发动群众[17]。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迫在眉睫。在宣传主体上,组织了农民、教师、医务人员、妇女联合会、共青团、科学家等群体。在宣传形式上,组建宣传机关和卫生宣传队、利用媒体宣传卫生防疫知识、通过学校宣传卫生知识等。如丹徒县世业公社,将防疫知识编成短剧、歌曲、小调、快板等,动员知识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到田间地头为广大群众表演[18]。开展通俗、形象的宣传教育并配合青年的表演,破除了人们对疫病存在的迷信、落后思想,为动员广大青年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浙江嘉兴,开展报告会的同时,各镇还组织青年学生和文艺工作者组成街头宣传队进行化妆演出。[19]青年们既接受了卫生防疫知识,又亲身进行了文艺演出,进一步增强了青年的卫生防疫意识。北京市卫生委将青年服务部等八个电教队组织起来,去城乡放映《蚊子》《白衣战士》等卫生教育电影,进行防疫宣传动员,提高了民众对虫害病菌的警惕,加深了对医务人员工作的理解。宣传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形象化、娱乐化,使得疫病防控更加深入青年群众的心,广大青年在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中,解放了思想,积累了知识,极大鼓舞了青年投身疫病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坚定了青年战胜疫病的决心和信心,为这一时期动员青年参与疫病防控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科学制定策略

策略的科学制定和灵活运用,是党应对疫病防控,发挥青年动员作用的有效路径,也是确保青年动员目标一致的基础。疫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既要构建卫生防疫体系,又要建立医疗服务体系;既要走节约成本、注重实效的路子,还要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全国各地迅速动员广大青年创新疫病防控方式方法,秉承科学性、灵活性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现实情况铲除“四害”、消毒杀菌。在铲除“四害”方面,北京青年介绍了打麻雀的经验,运用手电筒照、手抓的办法最有效;下雪天,用筛子扣的办法最好[20];河北省组织青年骨干成立了战斗兵团、突击组、侦察组、火枪队,动员起五十九种十万多套捕打四害的工具[21]。在防治血吸虫方面,大丰市大桥镇仕阳村组织了青年专职灭螺队,并创造了燃烧木炭的火焰灭螺器。[22]浙江嘉兴县,青年医务人员创造了医生、护士和检验员三统一的多面手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23]以上策略的科学制定和灵活运用,为青年动员工作开辟了多样性的实践路径,推动青年动员工作向着灵活性、创新性方向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中青年动员的成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力量,动员广大青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运动,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等,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动员举措,有效遏制了鼠疫、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取得重大成效。

1.增强了青年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肆虐的传染病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新生政权的巩固。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动员青年迅速构建起一道疫病防控的“长城”,不仅使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也增强了党对青年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疫病流行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青年开展疫病防控工作,解决了旧中国长久以来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仅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便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鼠疫,缩小了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赢得了青年的赞许,使广大青年群体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充满了赞誉和认同。如浙江嘉兴县嘉北乡一个患病青年指出:“我还年轻,要过社会主义生活,就坚决要治病。”[24]充分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江西余江县女青年邓汝梅血吸虫病治愈后激动地对记者说:“共产党和毛主席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25]广大青年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和认同之情,是建立在新生人民政权帮助其恢复健康的基础之上,这种认同又反过来提高了青年动员工作的参与度。

2.激活青年参与疫病防控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6]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动员青年作为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始终引领青年、争取青年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传达给青年,必要时要做出具体阐释,以便青年全面了解当前的形势。这一时期,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运动、防治血吸虫病运动等,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年动员的引领作用,激活了青年参与疫病防治的积极性、主动性。1956年中央政治局印发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要求卫生部门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消灭疫病、消除“四害”,同时强调:“农村青年应当成为农村生产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中的活动分子和突击力量”。[27]青年不仅要在疫病防控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还应当成为其他群众的表率和组织者,实现以党的“组织动员”带动青年的“行动自觉”。例如,1956年《人民日报》头版首次以《除四害》为题,叙述了共青团甘肃省委发挥动员作用,全省百万青、少年积极响应号召,参与灭麻雀运动,有效保证了农作物的增产[28];1956年,《浙江日报》在《本省除四害的成绩很大》的文章中着重强调,青少年应当成为消灭“四害”的主力军。[29]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政策推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动员青年力量的高度重视。

3.提高青年的身体素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最直接的成效是卫生状况的改善、发病人数的减少以及青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展开声势浩大的青年动员,在消灭疫病的同时,也丰富了青年的卫生健康知识,提高了青年的身体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到1956年底,鼠疫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内蒙古、吉林、福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几个鼠疫频发的省份也先后宣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30]江苏省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076153人,占病人总数的91.3%,大多数地区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31]其结果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激增,这说明我国在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民卫生习惯的改善、生活环境的改观、防疫意识的增强,有效地增强了青年的体质。例如,北京市194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0%,195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91%[32];天津市1949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92%,1957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93%[3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快速提升,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身体素质的增强。新中国疫病防控工作的不断进步,不仅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东亚病夫”的落后状态,降低了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青年的身体素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力保障。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中青年动员的历史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全国多地疫病流行,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动员青年参与疫病防控的伟大斗争,在动员方式、动员目标、动员范围、动员主体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

(一)青年动员方式多样

充分动员青年参与疫病防控需要多样化的动员方式。主要的动员方式包括编制口号、张贴标语、放映电影、利用报刊和广播动员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动员青年参与到疫病防控工作中,各地卫生宣传队采取了张贴卫生防疫标语、编制卫生防疫口号、拍摄卫生防疫电影、报道卫生防疫新闻等动员方式。简单易懂、生动形象、成本低廉、贴近生活成了这一时期动员方式的主要特点。首先,运用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口号动员青年。例如,山西爱卫会召开除“四害”广播大会,提出“四害不灭,战斗不休”的口号。[34]甘肃青少年成立除“四害”突击队(组)、侦察队,提出了“白天探敌情,晚上去偷营”“家庭与野外消灭相结合”的口号[35];宜宾专区有十万人,先后组成了一千多个青少年突击队、组,在“蚊、蝇、鼠、雀齐扫光,减少疾病保健康”“耗子、麻雀打干净,粮食增产有保证”“把四害整得断子绝孙”等口号的鼓舞下,在二十天内就消灭鼠雀七万七千多只。[36]其次,通过放映电影和广播动员青年。北京市要求各影院放映教育短片《怎样预防鼠疫》[37];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增播防治鼠疫节目[38],向广大青少年普及鼠疫防治知识。最后,通过报刊和广播动员青年。以《人民日报》为例,先后刊发了《展开防止鼠疫的斗争》《人人动手“除四害”》《南京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等文章,丰富疫病防治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青年健康文化素养。

(二)青年动员目标明确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动员组织者、发起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及时树立典型、大力宣传教育、科学制定策略等手段,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疫病防控,遏制疫病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青年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因此,青年动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具有效率性和秩序性,往往能够形成比个体更为强大的动员力量。例如,在除“四害”运动中,党中央指出到1962年基本上把“四害”除尽作为动员目标[39],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青年突击队,选拔青年突击能手,奖励青年除“四害”的先进典型,邀请青年优秀榜样宣讲除“四害”经验等,广大青年目标一致,全面布局除“四害”工作,提高了消灭“四害”的效率。在防治血吸虫运动中,毛泽东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动员目标,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血防工作。如成立了青年血吸虫病防治突击队、青年专职灭螺队,青年医生创新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方法等。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动员青年参与疫病防控的明确目标,就是通过发挥青年的力量来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大力提高全国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前文所述举措和成效表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青年团组织的协助下,当时中国的疫病防控形成了获得青年广泛支持的动员运行机制,有效加强了对其他社会成员和组织的凝聚力。

(三)青年动员范围广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动员青年参与疫病防控范围极其广泛。在农村地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青年开展医疗卫生宣传,使党的卫生方针和政策深入人心,青年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卫生科学知识广泛普及,克服了农村“老鼠是灶王爷的猪”“打苍蝇会瞎眼”“不到腊月不扫房”等落后迷信思想,树立了“人人爱清洁,家家讲卫生”的社会风气。在学校,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学校卫生委员会,省市各区成立了学校卫生分会和支会,由文教、卫生两个部门统一领导。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动员部署下,学校积极向青年学生开展大规模防疫宣传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启发学生重视保健工作。此外,各级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红十字会,使红十字会青年工作有了迅速进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卫生会议,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卫生干部,建立少数民族医疗服务机构。其中,青海省曾派各民族青年三十多名,分别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和天津军医大学学习[40],不仅培养造就了青年卫生人才,而且使青年动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四)青年动员主体协同

动员的协同性是指参与动员活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积极合作、协同发力,有计划、有秩序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对青年的社会动员,不仅仅是动员青年群体积极参与疫病防控,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个人,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目标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资源紧缺、分配不均,人民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与当时医疗卫生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动员广大青年的同时,也对其他机构组织进行了资源整合,“即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知识结构的相关人员、资金、设备等整合到一起,成立一个新的机构或组织,以解决疫病防控中的一些应急问题”[41],从而形成了青年群体与其他社会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性的动员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群体的巨大潜力,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实践证明,青年与各社会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仅解决了医疗卫生资源紧缺、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在防疫实践中锻炼了广大青年。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中青年动员的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动员青年积极投身防病防控,通过发挥青年群体的抗疫力量,成功遏制了重大疫病的传播与蔓延,增强了执政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认同度,为此后中国共产党化解此类疫病风险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一)疫病防控必须以执政党为核心,坚持党对青年动员的领导

充分发挥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青年群体的强大力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对疫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这一时期,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分散化和疫病传播的突发性,都要求中国共产党运用组织力量,强化党对各类社会群体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新中国成立之前,虽然一些根据地政府相继建立了一些卫生防疫机构,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对全国的疫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再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所限,在动员青年力量和调动青年组织积极性方面,难以做到尽善尽美。1949 年11 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后,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省、市、区等各级卫生组织和机构相继成立,动员青年参与疫病防控的组织机构得以不断完善。通过对青年医务人员、青年学生、青年积极分子的广泛动员,充分发挥他们深入疫区开展防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各级党组织也发挥了组织者和领导核心的作用。例如,1949年,内蒙古察哈尔盟各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发动团员、青年和学生组成检查队,深入各村挨家挨户认真检查,有效遏制了鼠疫的进一步传播,受到上级多次表扬。[42]正是中国共产党对疫病防控的全面部署和精心组织,推进了青年群体、行政机构、科研组织的密切配合,确保了疫病防控目标的实现。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的一次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冷静思考,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抗疫、科学防控。广大青年在党的号召下纷纷成立党员突击队、递交请战书、入党申请书,饱含着广大青年对党的忠诚与拥护。甚至有的青年表示:“我是党员,危急时刻我不上谁上”[43]。青年医务人员、青年科研人员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集中领导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全国上下一盘棋,有效集中优势力量尽快战胜疫情,这不仅充分展现了党的全面领导能力,也坚定了广大青年始终跟党走的决心。

(二)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青年医学人才

培养青年医学人才是动员青年积极抗疫、壮大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队伍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1950年工作计划大纲》指出,新中国卫生工作任务的重心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纲”要求卫生部“协助教育部及出版总署编审中小学卫生教材。”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筹备工作资料汇编(第2集)[M].1950:42.执政党和政府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因势利导编审了中小学卫生教材,使广大青年接受卫生教育,增长医疗卫生防疫知识,为壮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青年群体是壮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坚实的后备力量,动员广大青年学习专业医疗卫生知识,是壮大专业防疫人才队伍、解决防疫人才短缺的当务之急。1950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报告指出,医学教育划分为高、中、初三级,在发展高级分科重点制的同时创办中等医科学校,以便在短期内培养大量紧缺的医务人员。在壮大各地青年医学人才队伍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就地吸收动员、开办青年短期培训班、通过医学院扩大招生等多种方式,壮大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疫病防控工作之所以取得一系列成效,也得益于对青年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在疫病防控中,各地通过选拔青年积极分子,进行短期培训,配合医务人员做好血防工作;开办训练班,培养失业失学的青年人员;各省市著名医学院,采取专科重点教育,短期内培养大批青年医师和卫生人员。对青年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大大缓解了这一时期疫病防控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正是因为党和人民政府对青年医学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疫病防控中,医务人员和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给。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并逐渐蔓延整个湖北省,党中央果断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采取“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将大量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医药物资向湖北倾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据统计,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44]青年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与作为,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人员不足,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彰显了青年力量,激发了青春风采,为新时代疫病防控取得胜利奠定了卫生人才保障。

(三)青年动员须注重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防疫力量的协同作用

疫病防控不仅是青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和政府对各类疾病的有效防治,特别注重发挥卫生、教育、宣传、交通、行政等各相关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在党和政府大规模动员青年抗疫的背景下,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开展捕鼠灭蚤行动,注重发挥青年群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例如,《人民日报》1952年就针对“有的地方在运动中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还做得不够好”的问题,发表社论强调:疫病防控要“组织各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45]再如,1955年成立的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包括农业、水利、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涉及的群体也包括干部、青年、妇女等,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就包括多部门、多群体之间的协同配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疫病防控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成效,得益于青年与各群体、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可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是当时党动员青年参与疫病防控的重要经验之一,同时也为新时代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了经验镜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青年配合党政机关、基层社区、学校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联防联控、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使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共青团襄阳市委招募2640名青年志愿者配合公安干警、公交集团、消防特勤等防疫力量,坚守社区(村)开展防疫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全市人民构筑起生命防线[46]。新时代,我们要注意,对突发性重大疫病防控的处理要把青年团体、干部队伍、医务人员等防疫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制度优势,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依据青年特点制定青年动员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一直就注重依据青年特点有针对性制定政策。早在1953年,毛泽东便强调:“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47]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这一时期动员青年抗疫,也是依据青年特点,制定一系列动员政策。首先,依据青年精力旺盛、思想开放等特点制定灵活的抗疫宣传政策。对广大青年进行动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青年群体掌握疫病防控的理论知识,提高疫病防控的意识,并通过青年的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人人动手、户户动员”的良好风气。例如,1952 年,宁波市各学校对少年儿童展开爱国卫生教育,让他们一有空就帮助妈妈打扫卫生,甚至帮助烈、军属打扫,在全市掀起了扑灭“五害”的热潮[48]。其次,依据青年头脑灵活、创造力强等特点制定科学的组织策略,例如,浙江省以突击队、战斗组等形式开展动员,调动青少年积极性,创造了不少除四害的工具。很多地区还成立了青少年突击队,仅杭县一县就组织了一百九十多个青少年捕雀队[49]。最后,依据青年进取心强等特点制定奖励政策。青年在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等方面往往态度端正,抱有极大的热情,能够不大打折扣,坚决贯彻执行。针对这些特点,1952年《人民日报》公开发文表扬吉林省镇赉县学校青、少年学生捕鼠成绩显著,获全县捕鼠模范班的光荣称号,被同学们称为“除四害英雄班”。[50]这一时期,对青年的奖励政策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在发扬青年进取精神的同时又提高了青年的思想觉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共产党在运用以往青年动员政策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例如,在青年动员宣传政策上,党中央运用报刊、电视广播、警示标语等传统宣传方式基础上,还运用公众微信号、学习强国、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模式,增强了青年群体的责任感,号召青年以社会主人翁的身份积极投身疫病防控。在组织动员方面,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参与体温检测、病菌消杀、分发物资、人员疏散等一线防疫工作。有的青年还通过设立“脱衣区”,改装“小药箱”,“维生素+心理辅导”等创新方式方法,降低了传染风险,缓解了高压紧张的情绪[51]。在制定奖励政策方面,2020年9月,全国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青年抗疫充分肯定:“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52]”党中央针对青年一代抗疫突出表现,追授一批青年优秀分子“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抗疫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表达了党中央对动员青年力量的充分肯定。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依据青年特点,制定了宣传、组织、奖励等动员政策,激发了青年的抗疫热情。这种动员模式所带来的集体意识,促使广大青年在疫病防控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

五、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动员青年防控疫病,实现了从旧中国“民生凋敝、疫情肆虐”,到新中国“全国疫病防治取得重大成效”的历史性成就。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53]面对疫病这一巨大的历史灾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充分发挥青年力量,通过及时树立典型、大力宣传教育、科学制定策略,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疫病防控,取得疫病防控的历史性成效。由此赢得了广大青年的信任与认同,充分调动青年力量,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同时,各地成立了一系列青年抗疫组织和团体,有效遏制了疫病蔓延,改善了卫生状况,也改变了群众的落后迷信思想,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动员水平,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科学动员青年力量抗疫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积累的动员青年抗疫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新征程继续坚持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镜鉴。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动员疫病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