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研究

2022-02-27王冠中刘亚欧

青年发展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政治

王冠中 刘亚欧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斗争实践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在2020年9月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系统总结和凝练了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和命运与共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抗疫精神,并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伟大抗疫精神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血脉在新时代抗疫斗争实践中的赓续和延展。伟大抗疫精神的铸就,离不开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2]后疫情时代,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奋进新征程中的智慧和力量,广大在校大学生既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受众。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为使教育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显著效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群体特征等方面考察,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下若干重要原则有待思忖和深入探讨。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 号文件”)和2016 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简称“31号文件”),都明确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重视,被反复强调,主要是由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文件规定,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积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一)以抗疫精神内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2019年岁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严重公共卫生危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这场严重的疫病危机进行了殊死较量,涌现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年幼儿童的妈妈,以及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等抗疫勇士,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疫情斗争中展现出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等精神风貌,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在后疫情时代,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在伟大抗疫斗争实践中涌现的这些抗疫勇士及他们的崇高精神品格,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凝练,并将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

具体而言,在高校现在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都可以融入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和命运与共等教学内容。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在阐述“提高党把方向、防范风险挑战的能力和定力”的内容时,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范化解疫病风险为例,结合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统梳理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对该书第五部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五篇重要讲话[4],要进行重点学习和讲解,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内容更为充实。其他课程同理,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章时,可以新时代中国人民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为例,来解析“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和基因密码。

(二)根据弘扬抗疫精神需要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修订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例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修订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第十章第二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及时增加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伟大抗疫精神”等内容,使思政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其他还没来得及修订的思政课程,可以考虑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5]的要求,借思政课程知识体系更新的时机,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将伟大抗疫斗争中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充分展现,使相关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按照弘扬抗疫精神要求优化师资队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需努力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尤其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有关抗疫实践和伟大抗疫精神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思政课一线教师对伟大抗疫精神知识的熟练程度,增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各高校党委除继续组织校领导带头上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外,还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质和量上都有进一步提升。

二、照顾大学生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工作

照顾青年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施存统便于1923年提出,在学生中开展宣传,要根据青年学生天真烂漫等性格特点,“投其所需”地开展工作,“则必有多数人聚集于我们主义旗帜之下”[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6月,毛泽东专门发表题为《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的重要讲话,强调“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青年人具有“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跳跳蹦蹦”等天然群体特征,共青团工作“如果不照顾青年特点”,就会脱离群众[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青年工作“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9],“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10],这是青年工作赢得民心的核心和关键。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通过伟大精神的鼓舞,对青年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树立高尚道德情操,赓续红色基因血脉,使伟大抗疫精神这一当代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使此项工作富有成效,就必须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找准融入工作的切入点,并在实践中久久为功,真正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大学生奋进新征程的物质力量。

(一)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当前中国的在校大学生,“00后”是主体。相较于“80后”“90后”而言,这群被冠以“千禧宝宝”“421宝宝”的“00后”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例如,这一群体是在中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一出生,就与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无缝对接,受智能手机、数字信息技术和即时通信设备等的影响极大,理论界和舆论媒体也通常据此将其称之为“Z世代”“数媒土著”或“互联网世代”等。他们对信息技术的驾驭和对互联网的爱好需求,可谓自然天成。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这一群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政治行为(如网络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如网购、投资)等方面,更深入到思想文化观念层面。甚至包括对死亡的看法和见解,他们这一群体也大多来自社交媒体,而非家庭和学校[11]。再如,这一群体时常被媒体冠以“佛系”“躺平”等折射其社会心态的概念所标签化,且在其群体内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个体认同。这些“标签”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个体“暂时隔绝”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与批评,避开了因“内卷”而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这些带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群体特征,需要理论界深入研究和整体把握,这也是新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工作。

(二)找准融入工作的切入点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环节是要找准切入点,做到整体规划,有机融入。在内容上,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和命运与共等具体内涵,既可以结合各门思政课既有内容安排,有侧重点地给予选择性融入,也可以通过防疫“大思政课”的形式,进行整体融入;既可以结合抗疫实践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生成机制和时代价值等内容进行贯通式融入,也可以结合各高校、各具体课程实际,给予重点融入。重点是要使相关内容的融入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画蛇添足。在时机选择上,要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学龄阶段特点选择恰当融入方式。如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或研一新生,可在入学教育中加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介绍;对大二、大三和研二、研三的在校学生,可以校领导讲防疫“大思政课”等形式,进行系统性弘扬;对于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可结合高校所在地的防疫实践,聘请防疫专业机构人员进行有地域特点和操作性强的防疫知识介绍,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卫生防疫实践。

(三)在弘扬实践中久久为功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便可大功告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2]。让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人的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慎终如始,久久为功,方可见诸成效。具体而言,在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实践中,要将中国共产党人在抗疫斗争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凝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危机面前党领导人民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依靠科学应对疫病挑战的实践品格、与世界人民和衷共济的道义担当等精神品质利用好、宣传好,并根据宣传效果及时建立长效机制。

三、创新教育方法手段,使融入方式灵活高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且随着社会的愈加开放和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也会呈现出多样化和加快更替的趋势[13]。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6号文件”和2016年“31号文件”都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4]和“方法手段创新”[15]的重要性。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以更加自信、进取、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此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如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发展用了20多年,而从3G到5G则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诸多方面的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迫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此种背景下,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因时而化,将工作重点放在推进教育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积极搭建网络育人平台等方面,使融入工作灵活高效。

(一)推进教育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信息增速呈现出“滚雪球”式的几何级数递增态势。相关研究显示,2006年,个人用户数据量开始迈进TB时代,全球共新产生约180EB的数据,而到2011年,全球数据规模则达到了1.8ZB(1ZB=1024EB),可以填满575亿个32GB的存储设备[16]。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统计,到2020年,全球创造了大约64ZB的数据。到2025年,这一数值将会上升到163ZB。在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丛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就不得不及时推进信息搜集、处理手段的现代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快捷、低成本等优势,将抗疫实践中涌现的英模典范,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的实物、场景和故事等进行视频化加工和整理,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此外,在教育评估、效果反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注重提高相关信息处理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水平。

(二)充分发挥新媒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优势

新媒体通常指由新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媒体新形态,如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互联网新媒体、户外新媒体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手机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如微信、博客(Blog)、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手机电子杂志等。2022年8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短视频用户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从网民年龄结构看,10 至40 岁的青壮年占全部网民的5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17]在此年龄段群体中,在校大学生又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因此,极力发挥新媒体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积极作用,势在必行。运用新媒体优势使融入方式灵活高效,一方面要顺势而为,紧紧抓住网络搜索、手机阅读、网络平台人际交往等重要环节,在话题引导、情境创设、内容置入等方面下功夫,使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自然、真实,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及时清理网络空间,对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际情况不符的网络信息,对某些抗疫英模人物别有用心的诋毁之词,尤其是国外敌对势力有关病毒溯源的闹剧和试图将防疫政治化等错误言行,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8]的指示精神,依法依规开展整治和打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运用政策优势积极搭建网络育人平台

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要“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19]。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从搭建专题微信公众号、建设智慧育人平台和专题资源库着手,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大力发挥伟大抗疫精神铸魂育人的作用。在专题微信公众号建设方面,可以学生所在学校为单位,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方面的优质研究成果、文章、消息等,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全国各地有影响力的抗疫知识竞赛、演讲等弘扬抗疫精神的消息。在智慧育人平台建设方面,要瞄准智慧教育这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充分运用平台优势,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新媒体优势,发挥平台整合资源、协同各方和快捷高效的长处。在专题资源库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及时搜集、整理各地抗疫实践中保留下来的能够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的实物、文献、档案、场景等资料,在相关平台上开放捐赠和收集入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相关资料的电子化工作,要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等机构已经收集的抗疫实物、文本资料,适时转化为能够通过互联网快速传递的电子资料。将各地创作的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为主题、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的各类文艺作品,及时进行归类整理,收录入库。

四、坚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形成协同效应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群体自身多方发力,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多措并举,形成运用伟大抗疫精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一)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用好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要求“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按照这一指示精神,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如上文所述,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八个相统一”[21]的改革创新原则,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发挥伟大抗疫精神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文化通识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各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都肩负有思想政治引领和德育教育的职责,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渠道,通过在这些课程中恰如其分地嵌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成效和精神力量,做到让事实说话,更好地坚定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持走中国特色疫情防治道路的信念。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既要注意这两类课程之间的协同,同时还要注意两类课程内部各自在知识体系、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协同,如思政课程内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公共课之间的协同,也要关注课程思政中通识课与专业课等课程之间的协同。各类课程对抗疫精神的嵌入,切忌低水平重复。

(二)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协同发力

坚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利用好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专题安排慰问抗疫烈士遗孤及其父母,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和生活照顾;参观抗疫主题实物展览、图片和文艺作品展览;采访抗疫英模人物,邀请他们讲述抗疫一线的故事等。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方面,可利用校园内的板报墙报、文化廊亭等文化建设空间,宣传普及伟大抗疫精神,精心组织举办弘扬抗疫精神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同时依托网络信息科技,使线上线下协同发力。

(三)推动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大协同格局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相关主体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一心。为防止融入工作的简单化和僵硬化,一方面要探寻科学的融入形式。如可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机,在内容安排、实践基地创建、VR沉浸式体验场馆建设等方面提前布局、科学规划,使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能够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帮贫助困、排忧解难中找准切入点。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可行的路径,便是在对大学生开展生命和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有机融入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杀等问题愈加引发社会关注。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作为需要加大干预力度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22]对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时,可以抗疫实践中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抗疫勇士及其感人事迹为案例,以抗疫勇士们的高尚精神塑造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此外,在大学生健康教育和日常卫生知识传播中,可根据各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实践,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如借助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架构,为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大协同提供平台,将卫生防病知识传播与道德情操的陶冶融为一体。

上述四条原则中,强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是从融入工作开展的空间场域视角,回答如何在融入实践中区分主次渠道问题;强调“照顾大学生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与教育效果的互动关系视角,回答如何在融入实践中尊重教育客体问题;强调“创新教育方法手段使融入方式灵活高效”,是从融入工作配套技术手段运用方面,回答如何在融入实践中提高工作效率问题;强调“坚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形成协同效应”,是从融入工作局部与整体互动关系视角,回答如何在融入工作中做到齐心协力的问题。这四条原则既各有侧重,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回答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伟大抗疫精神对青年大学生铸魂育人作用的问题。这些原则不仅为在理论宣传和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供了参考,也为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其他伟大精神、发挥这些伟大精神的铸魂育人作用提供了启示。

五、结语

精神之力无穷无尽,精神之花绚丽夺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3]。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关键期,系统探析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有利于新征程中发扬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将青年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物质力量提供思想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政治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