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实践:儿童习作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
2022-02-27陈芳
陈 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而现实中,教师的教学偏重知识传授与方法灌输,忽略过程,忽视实践,忽视儿童言语发展规律与儿童生命成长的诉求。只有充分重视实践的价值,习作素养培育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一、实践对习作素养培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实践能丰富感性认识,为习作素材提供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具体、真实的实践让认知更清晰、更丰富。例如在春天,儿童想推荐一处地方去春游时,却往往无法说清楚想法和理由,这是因为儿童在实践中没有留心观察,没有学会有意识地询问和积累。留心观察、动手实践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习惯,时间久了,习惯也会成为方法与能力。阅读、观察、理解是一种实践;动手试一试,失误、修正,再做一做也是一种实践。丰富的过程、具体的画面、真切的生活实践丰富了儿童经验,成为儿童习作的重要资源库。
(二)实践能激活情感体验,让习作内容更具深度
作为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直接体验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哲学问题等。儿童对各种角色有切身的体会,才能激活情感与思维,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习作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书写儿童的所思、所想、所念、所盼。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等日常场景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任务情境,让儿童设身处地,唤醒、激活生活经验,重组认知结构。
(三)实践能促进交流表达,让习作沟通更具实用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儿童习作的目标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对象,进行恰当地表达与交流。教师应帮助儿童找到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共通点,促使儿童在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更多地进行言语表达。例如可以让儿童拟定一则通知,书写一份倡议书,介绍美丽的校园,还可以让儿童走上街头宣传低碳理念。儿童的言语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具体真实的场景中,通过表达、辩论、协商得到提升。
(四)实践能连接书本、儿童和生活,让习作表达更有创意
书本知识必须通过实践应用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实践是桥梁和中介,是儿童言语内化的吸收通道。儿童通过实践能够理解理性的知识,并赋予其主观色彩;同时因为儿童处于不同的实践场景,也让儿童习作语言得以外化运用和创造性地表达。
二、走出实践误区,挖掘习作素养培育源泉
当前的儿童习作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教师应关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梳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思考背后的原因,为儿童习作素养培育创设更好的实践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鼓励儿童自由表达与交流。
(一)实践内容缺乏多样性,导致习作题材单一
儿童习作素养培育应基于儿童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儿童产生不同的言语表达。而随着工业化、产业化的进程加速,儿童的生活节奏、学习过程被各种培养计划所裹挟,儿童的生活往往会被安排和定制,实践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和生动的色彩。儿童每天从学校到家庭,间或奔波在各类培训班之间,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学习,没有时间亲近大自然,没有体验奔跑锻炼的酣畅淋漓,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导致原本灵动的儿童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毫无意趣。
(二)实践活动缺乏主体参与,导致习作鲜有真实体验
蒙田在《论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及,“导师们总是一刻不停地对着我们的耳朵聒噪,就好像往漏斗里倒东西一样,而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重复他们说过的话。我希望我们的教师不要再这么做,而是从一开始就根据他所教导的儿童的心智特点,在动手实践、自主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展现儿童的能力。导师有时候要引导儿童,有时候则要让儿童自我引导”[1]。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总是会以“先知”“先验者”的身份来替代儿童的实践,试图以自己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去缩减儿童的学习过程,以期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视频制作得越发精良。原本该让儿童操作的实践,被很多老师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来替代。这样替代实践的做法在儿童与生活、自然、自我之间竖起了厚厚的壁障,儿童内心没有感受与体验,习作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实践体验缺乏反思,导致习作缺乏个性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许多实践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儿童对于书本的知识只是机械地记忆。没有与思维相结合的实践,就是重复的机械劳作。短时的观察、浅尝辄止的接触,使得儿童对事物或实践并无深入了解,想要写出有内容、有感受的习作十分困难,于是在习作中就会出现很多套话、空话。教师要帮助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与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的方法,在思辨中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儿童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内容可写的直接根源。”[2]儿童只有通过动手操作与反思性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用行动和实践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习作中才会不断有精彩观念诞生。
三、基于儿童习作素养培育的实践策略
儿童习作素养培育应从儿童习作时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出发。培育儿童的习作素养,需要让儿童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言语能力,去分析、表达,并解决问题。
(一)问题导引式实践
问题导引式实践是以儿童对自我、社会、世界的好奇为基础,在不断追问中,儿童主体自觉地参与,让实践更深入,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逻辑思维,提升习作素养。儿童生活中往往会冒出许多问题,教师要鼓励儿童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引发思考,展开讨论和探究,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大胆实践,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学会探索与梳理。例如小吴同学对“室温下钟薛高为什么不会化?”产生好奇,并思考:“是不是只有钟薛高的产品不易融化?”“为什么钟薛高不会化?”“不会化的雪糕还能吃吗?”小吴同学通过“相同室温下,不同雪糕融化情况”对比实验和仿制雪糕实验,最后写成了一篇实验报告——《揭秘室温下钟薛高不会化的微研究》,习作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观点表达有层次性、逻辑性。儿童围绕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深度实践,能够促使习作能力的提升。
(二)沉浸式体验实践
沉浸式体验实践是指儿童充分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各方面感官体验,进行具身感知,全面深入地与周围环境、他人、自我产生联系,从而丰富内心世界。例如儿童游览古色古香的“校史馆长廊”,在长廊中研究、探讨如何将校史排练成小话剧《力学1947》。他们查阅资料还原当年场景,揣摩创始人办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一幅幅老照片、一页页档案馆里的资料、一个个老物件都是真实厚重的资源,丰富的生活情境、沉浸式的体验让儿童的习作素养得以提升。儿童通过自编自创话剧的剧本,提升了故事的架构能力、人物言语的表达能力,而这些细节的丰富想象都源于儿童的具身体验。当儿童的意识、动机、行为完全处于沉浸状态,就容易激发正向的、专注的心理状态,习作自然会更生动,言语表达也更鲜活。
(三)综合性任务实践
综合性任务实践是指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儿童寻找问题,拟定研究项目,将研究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有序推进。儿童在综合性任务实践中,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去分析、思考、解决、体验,自然能够积累经验,产生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一课中,儿童进行了阅读分享、诗词朗诵、制作诗集、畅谈心愿,历时两周。儿童阅读红色主题文章《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狱中联欢》等,搜集了红色诗词,开展了红色诗词朗诵会,在吟诵中感悟深厚的革命情怀,感受许许多多革命烈士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怀,而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在阅读、诵读、制作诗集中浸润、体验,呈现了多样化的习作:有的写下了激情满怀的诗词;有的写下了研究小论文《擦亮红色故事中的文物》;有的写下了极富想象力的科幻文章,并提出“我会专注研究克隆技术,未来也许就是一个关于克隆的竞争时代,我不愿意中国被西方列强再次‘卡脖子’”。综合性任务实践促进了协作交往,点燃了儿童的表达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习作表达的多样性。
(四)无主题式实践
无主题式的实践是指教师暂不确定主题,让儿童在开放的状态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特长,自由选择主题并持续做一段时期的研究。我们所提倡的实践,并不是以学习或反复的练习、劳动去填满儿童所有的时间,而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例如学校设立“小先生开讲啦”活动,让儿童将自己实践思考所得、觉得很有意思的研究讲给大家听,短则5 分钟,长则40 分钟。有的儿童对航天服产生兴趣,深入阅读了《中国航天简史》《航天、人文与艺术》,观看了关于航天员的视频,特意买来一套模拟“航天服”亲身体验,还自己设计了一套“未来”高科技航天服,航天服的色彩更活泼,生理手环、相机、视频窗口都更巧妙,写成的文章——《我设计的“未来”航天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无主题式实践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尊重儿童个性,鼓励创新,促进了儿童习作的创意表达能力的形成。
习作并不是驱使儿童坐在书斋中“闭门造车”,而是引导儿童走进生活,用文字讲述来自生活的体验与发现、实践与思考,实践是儿童习作汩汩流淌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