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2-02-27曾超,郭慧
曾 超,郭 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的爆发严重牵制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协同联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防疫措施和政策的实施快速扭转了经济颓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韧性也明显高于其他国际著名湾区。在疫情平稳可控的当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对湾区产业经济发展、优质文化内容供给、港澳居民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程度同城市经济指标水平成正比,可分为核心圈和外核心圈。核心圈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这四座城市在电影产业基础、金融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明显,电影产业集聚区数量较多,且集聚区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外核心圈的东莞、佛山、惠州等地在电影产业的资助政策、园区建设、项目落户等方面持续发力,但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产业历史等方面与核心圈相比尚存一定差距。目前,以四大中心城市为引领,联动核心圈和外核心圈双驱发展,进而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的格局日渐清晰。
(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核心圈城市分析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历史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最为悠久,逾百年的影视长河孕育了 “港片” 及 “TVB电视剧” 这两颗璀璨夺目的影视明珠。但自21世纪后,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稍显迟缓。从香港本土来看,拍摄用地有限、制作成本过高、作品风格固定等缺点日益暴露。从内地市场来看,内地受众对移动端观影习惯的依赖、影视企业猛增电影供给量增多、欧美韩国际电影对受众的分流等因素严重冲击了内地市场对 “港片” 的观影需求[1]。为了推动电影产业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于2018⁃2019年分别向 “电影发展基金” 和 “创意智优计划” 注入了10亿港币资助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于2020年7月为 “电影发展基金” 再次预留了2.6亿港币资助金,采取多项措施扶持电影产业链各生产环节[2]。但仅靠政府部门的资助无法盘活香港电影产业的内在生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同创新为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整旗鼓的可能,湾区内腹地广阔、劳动力充足,可弥补香港电影发展用工用地的产业短板,亦可减少 “港人” 北上造成的人才流失。
澳门电影产业发展起步较晚。2011年北京大学与澳门文化产业促进会曾联合举办了 “澳门电影暨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 ,当时许多电影专家、学者从内容创作、产业融合等角度为澳门电影产业发展路径建言献策[3]。时至今日,回看澳门电影产业的发展,收获颇丰。在产业方面,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2019年 “文化产业统计” 数据显示,电影制作及发行收益和增加值分别为1.2亿元和0.412亿元,同比增幅为80.1%及57.8%[4]。在电影节展方面,截至2020年澳门国际电影节已经成功举办12届,荟萃了众多优秀影人,评选和展示了许多优秀华语电影,为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架起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为载体,培养一批批本硕博不同学位的电影学、传播学专业人才,为澳门本地及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建立了人才的 “造血” 机制。但同香港一样,受制于辖区产业用地有限,电影拍摄成本较高等因素无法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电影产业 “质” 的突飞猛进。
广州有着悠久的电影产业发展史,首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可追溯至1903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广州电影产业历经了 “萌芽期—发展期—黄金期—沉沦期” 四个阶段[5]。近年来,广州电影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信息时报》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拥有影视企业600多家,影院250余家,全年院线票房排名全国第4。广州电影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科学规划不无关系。广州在市级层面出台了《广州市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区级层面出台了《增城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分别从产业发展、拍摄制作、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了对电影产业的资助与奖励力度,吸引了博纳影业、英皇娱乐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影视公司落户广州。近年来,广州各区也开始结合辖区优势,特色发展电影产业。如:黄埔区在影视后期制作方向持续发力,借助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优势,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后期制作中心。
2015⁃2021年,深圳电影企业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涉影视类相关企业数量从300多家增至16000余家[6]。与此同时,深圳拥有与之匹配的电影消费能力,据艺恩网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报告》,2021年一季度深圳院线票房约为5.52亿元,排名全国第3。深圳电影产业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技术优势突出。深圳拥有众多市场化程度高、研发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尤以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特色。华为、腾讯、华强等企业的科技支撑为电影后期制作、播映技术的升级迭代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二是经济基础扎实。2020年深圳市GDP达2.77万亿,稳居广东省第一,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背景。三是产业平台较多。以深港两地影视合作为特点的T⁃Park深港影视创意园、以影视版权为主导业务的首个影视版权产业基地中视丰德版权产业大厦、以动作电影为特色的宝安大视界电影产业园等平台为电影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和孵化基地。
(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外核心圈城市分析
东莞、佛山等外核心圈城市也已开始布局和谋划电影产业。近年来,在企业主体、摄制技术、产业规模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2021年2月,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该报告数据显示,东莞全年票房2.5亿元,位居全国15名;2019年,佛山涉影视类企业数已达261家,并于当年举办了第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从整体上来看,外核心圈城市发展电影产业有以下途径:
一是政策引领,通过政府引导吸引优秀电影人才和优质电影项目落户。2017年佛山出台了专门针对影视产业的《佛山市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他地市的文化产业政策大多涵盖了对电影产业的资助条款,如:《珠海市文化繁荣发展专项资金(广播电视方向)实施细则》中 “重点支持开展影视节目制作、电影放映、影视基地建设等项目” 。二是搭建平台,筹建电影产业园区和影视拍摄基地,如:佛山南海影视城、中山影视基地、惠州罗浮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等。作为电影产业园区不仅承接了大湾区影视拍摄和制作的功能,还兼容文旅开发、企业办公、艺术展演等综合性功能。
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既是对十九大提出 “高质量发展” 的实践,又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一流湾区的有效路径。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具备了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诸如区域联动不畅、社会制度差异、国际影响力不足等。
在区域协同联动方面,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融合始终存在壁垒。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香港与内地城市封关已超一年多。封关期间的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暂时性的抽离状态,在湾区协同联动上略显迟滞。从区域共同体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 “迟滞” 不单只是疫情带来的结果,某种程度上它表征了文化认同在湾区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属特别行政区的澳门早于2020年8月与内地互相通关,与香港形成了鲜明对比,侧面暴露了港人对大湾区的主动融合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在社会制度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政策差异和文化壁垒。如:电影的分级与审查制度,香港采用1⁃3级电影分级制度,澳门采用A⁃D组电影分级制度,而内地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2001年)开展电影审查,审查机制的不同导致在港澳院线上映的电影不一定能在内地院线播放。此外,港澳电影作品的制作理念、文化取向及粤语语言等因素使得港澳电影在内地的传播存在一定制约。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相较于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其电影产业并未有与之相配的地位。纵观全国,北京、上海、横店等地凭借着自身优势在电影产业的 “赛场” 上驰骋向前,香港电影却慢慢淡去了昔日的辉煌;纵览全球,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名扬世界、享誉国际的电影作品少之又少。面对国内外发展迅猛的电影市场竞争,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出品及影响力逐渐式微。
三、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路径
在电影产业领域,区域协同是对辖区内产业发展要素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地再结构化过程,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城市群职能分工,实现大湾区电影产业要素的交互式共享,扩大湾区城市群联动增值效益。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应趋避同质化竞争掣肘,充分调动区域电影产业资源优势,深入推进融合发展质效,搭建 “点—线—面” 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其中,四个 “立足点” 将夯实人才、平台、内容等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的 “地基” ;三条 “发展线” 将架构城市主体、资本市场、政府引导等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的 “梁柱” ;两个 “基本面” 将涵括制度设计、文化影响等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的 “外墙” 。通过推进 “四点” “三线” “两面” ,以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的长效联动机制。
(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立足四个 “点”
一是以人才资源为 “支撑点” 。电影人才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的重点之一。只有不断强化湾区电影人才的智力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激发电影产业的内在引擎,助推湾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人才战略可从 “引才—育才—用才” 三个维度同步推进。 “引才” 方面,借助现有优势平台和产业项目的吸引力,以电影奖助政策、人才配套服务等优势广纳国内外优秀电影创作团队和从业人员,集聚一批在行业内极具影响力、创新力的电影人才。 “育才” 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早已开设电影类相关专业,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也已经开设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影视类专业,逐渐形成了不同学历层次的电影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学历教育培育电影科班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利用优质企业及教育机构开展成人电影职业技能培训,并在投融资、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制作等环节形成系统的全产业链技能培养机制。 “用才” 方面,着力打造区域一体化人才保障机制,优化湾区电影人才政策,畅通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流与沟通,打通湾区民生环节,提升湾区城市间公共交通便捷度,方便电影产业人才资源在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合理性流动;利用人才资源,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产学研发展,促进湾区电影产业人才资源转换为产业 “产能” ,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是以产业平台为 “着力点” 。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电影产业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加速电影资源的集聚、挖掘与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物理空间和交流平台。一方面,发展电影产业集聚区或创意园区,以政府科学规划为主导,防范 “二手房东” 园区运营模式,指导电影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与专业化运营,打造特色化、集群化、产业化园区,扩大电影产业在湾区的矩阵影响力。此外,还可探索电影产业园区共创共建的新模式,如:深港合作、广深合作等,利用产业空间、经济基础等优势,建设双城电影人才、企业主体的 “创新地” 。另一方面,搭建电影节展平台,扩大电影产业国内外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举办诸多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电影节展,如:香港金像奖、澳门国际电影节等。在充分利用现有电影节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湾区文化标识,强化区域特征,助力湾区电影产业影响力和辐射面的扩大。
三是以优质内容为 “关键点”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区域协同需要优质内容供给作为有力支撑,可从三方面优化文化软实力输出。其一,重视IP赋能。剧本好坏决定电影成败,而现行利益分配机制导致编剧创作精品力作的动力不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部门应将扶持力度向电影创作环节倾斜,从创意孕育和剧本源头把握主动权,提高产品文化和思想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力扶持原创,加强创意开发和剧本孵化。可探索设立扶持电影剧本专项基金,集聚一批核心创意和特色IP。其二,重视版权保护。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拍摄素材不胜枚举,如:孙中山、叶问、黄飞鸿等著名人物故事,港澳回归史、广深发展史等城市题材。随着IP内容形式与传播载体的创新,在现有版权产业基础上,推进电影版权产业的完善,在政府有序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第三方组织联合发力下,集聚一批具有特色IP和专注产权保护的电影企业,助力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三,打造精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 “守正创新” 的基本立场,恒定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不唯 “流量” 论,去寻找和打开影视市场的需求点,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
四是以科创驱动为 “切入点” 。电影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在丰富电影作品表达手段、画面剪辑、视听创新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默片时代走向有声电影、从黑白影像进阶彩色电影,从二维荧幕转向3D投影,科技成了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前进的动力之一。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借力大湾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的建设,将科技优势和平台载体拓展和延伸到电影领域。发挥科技创新对电影产业的核心引擎作用,运用深圳、香港等地科技优势抢占未来电影行业的技术发展制高点,率先建立现代影视制作技术体系标准,精研细分技术领域市场,借助高新科技的研发优势,升级迭代电影后期制作软件,提升后期制作质量与水准。
(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稳把三条 “线”
一是联动湾区城市 “合作线” 。电影作品的联合摄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已有长久的实践基础。其中,粤港合拍电影已逾70年历史,2016年至2020年,香港与粤地合拍电影仅9部,位列香港与内地省份合拍电影的第6位[7]。这一数据既反映了广东地区电影产业滞后于北京、上海等地的事实,又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区域协同有待大幅提升。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内联” 来看,可由中心城市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合作联盟,集聚湾区电影创作孵化、拍摄制作、宣传发行、资本市场等资源,为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影视剧拍摄制作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务,通过 “头雁效应” 带动湾区电影产业逐渐发展成国内乃至国际上电影产业的核心集聚区。同时,充分利用江门、肇庆等地广阔的产业腹地发展电影拍摄园区,扩容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拍摄、制作的产业空间。
二是激活资本市场 “经济线” 。电影投资是指制作单位为电影拍摄、制作、宣发等过程合法合规取得资金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经济行为;电影融资是指制作单位因资金匮乏合法合规向其他投资主体寻求资金的经济行为。因此,产业资金是电影生产的根本保障,搭建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将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风险投资最热门的区域之一,庞大的经济总量、开放的市场环境、活跃的资本市场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达使其在资金监管、供需协调、风险管理等专业领域更为成熟,这些优势和经验可直接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
三是辅之政府部门 “调控线” 。电影产业的发展除了资本市场外,还与政府层面的扶持和引导息息相关,进口电影的配额制、规范行业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从事专项资助的国家电影专资办等都是国家层面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离不开政府引导的深入推动,总体来看有三条主线。其一, “以活动强联动” ,通过跨区域文化部门联合举办活动,促进湾区内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如: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广东省电影局及创意香港联合举办的 “2021剧透行动——电影剧本深化计划” 活动。其二, “以政策促发展” 。如:好几座湾区城市制定了电影产业政策,从引进优质企业、推进产业集聚、打造电影精品等方面持续发力。其三, “以规划谋前景”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定位更加清楚,产业统一规划体系更加明晰。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在围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建设上发挥了政府规划战略核心导向作用。因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还需从政府层面加强合理性引导。
(三)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涵括两个 “面”
一是擘画顶层设计 “规划面”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容易因资源错配和本地保护机制产生隔阂。区域协同发展依赖于城市群之间的 “自组织演化” ,推进区域协同的核心在于建构 “自组织协调机制”[8]。为有效促进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首先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深挖各市比较优势,宏观规划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版图,拉动湾区合作内驱力,激发湾区融合红利。落实到具体层面,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先进性、指向性和引领性作用。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出台了一批电影产业政策,如:《广州市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宝安区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大而观之,此类政策的条款重合度较高,区别度更多体现在资金金额和奖励幅度的大小上,容易引发同质化竞争。目前中央已经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可对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进行引导,促进其在市场建设、功能布局、资本要素、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合理布局与有效整合。
二是拓宽文化影响 “辐射面” 。文化对社会力量的凝聚作用显著[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明晰了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方向和目标,提出了 “共建人文湾区” 的发展战略。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文化影响 “辐射面” 可从三个层面循序推进。第一层面,建立 “电影流派共同体” 。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来看,其因地缘相近容易形成文化共情,表现为审美认同,有助于深度挖掘本土题材,拍摄独具本地特色的电影作品。甚至在不断融合发展的将来,有望出现岭南派系或湾区派系的电影流派。第二层面,筑牢 “电影产业共同体” 。在湾区城市群内以电影作品为载体、电影活动为抓手、电影产业为契机,强化港澳同胞国家认同,从内容供给、社会活动、产业发展等视角完成文化潜移默化的认同功能。第三层面,传播 “电影品牌共同体” 。目前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小范围开展国际合作。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国际 “影人” 开展剧本创作、制作培训、学术研讨等线上工作,直至疫情稳妥可控后再将电影产业的布局触及全球,深入开展对外交流,集聚国际优质电影产业资源,加强大湾区优质内容的国际输出[10]。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在此背景下思考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既是落实好十九大重要精神的路径之一,又是加速电影产业对大湾区社会和经济双重促进作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基于此,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核心圈和外核心圈发展现状出发,梳理了其在区域联动、社会制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现存的短板,并提出了扎根湾区、辐射全国、对标国际的协同思路和 “点—线—面” 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以期促成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新局面,实现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