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系化:新时代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取向

2022-02-27叶忠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系化终身教育老龄

叶忠海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未来中国老龄工作,包括其中老年教育在内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将强有力地推动老龄工作、老年教育的发展。中国老龄工作、老年教育将迎来发展的新高潮,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老年教育而言,由教育部门牵头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后,体系化将成为新时代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取向。

一、老年教育发展体系化取向的意义和客观必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任何事物均以系统形式而存在和发展,系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对于作为特殊事物的老年教育来说也不例外。笔者提出或强调体系化发展老年教育还具有下列意义和客观必然性。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 “系统整体推进” 的要求

《通知》明确提出 “系统整体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并将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作为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首要的基本原则[1]。老年教育作为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贯彻落实。

(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

《意见》明确提出: “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2]这就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是母系统,老年教育是子系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到2035年中国要建成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3],这必然要求老年教育体系化发展。

(三)老年教育实践发展内在逻辑的反映

中国老年教育四十多来,历经初创期、推广期、发展期,已进入繁盛期,在教育现代化理念引领下,由理论探讨、实践探索走向系统构建。此外,为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群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要,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势必要求老年教育体系化发展,整体化推进。

(四)老年生命过程的规定

研究表明,任何教育均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其发展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老年期是人生运行的最后阶段,是人的生命老化的过程。要遵循老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低龄、中龄、高龄不同年龄老年人群的学习需要,必须要求老年教育系统构建。构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其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人本性的系统工程。

二、老年教育发展体系化的构成成分

在这里,我们从多序列的老年教育系统和多样性老年教育结构两个视角[4],具体分析老年教育发展体系化构成的成分。

(一)多序列的老年教育系统

在老年教育范畴内,老年教育体系可分为若干个子系列,呈现出多序列老年教育系统。

从教育规范度视角划分,可分为规范性老年教育子系列、非规范性老年教育子系列、自我导向性老年教育子系列。

从教育功能视角划分,可分为职业性老年教育子系列、非职业性老年教育子系列。

从教育模式视角划分,可分为老年人自主教育子系列、社区老年教育子系列、学校老年教育子系列、远程老年教育子系列、社会老年教育子系列等。

从教育空间布局视角划分,可分为城市老年教育子系列、乡村老年教育子系列等。

(二)多样性的老年教育结构

老年教育体系的每个子系列,均是由一系列相关要素通过各类结构所构成的。这种老年教育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1.层次结构

在老年教育体系内,各个层次教育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按不同的要素划分,组成不同的老年教育层次结构。

按教学程度划分,可分为低端老年教育、中端老年教育、高端老年教育,或具体分为老年扫盲教育、老年初等教育、老年中等教育、老年高等教育、老年大学后继续教育。

按年龄层次划分,可分为准老年期教育、低龄老年期教育、中龄老年期教育、高龄老年期教育。

2.形式结构

在老年教育体系内,各种形式老年教育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据不同的方式分类,组成不同的老年教育形式结构。

按教学手段划分,可分为面授为主的老年教育、电授为主的老年教育、函授为主的老年教育、自考考试为主的老年教育等。

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团队学习式、社区活动式、人文行走式、现场体验式、教养结合式、游学结合式等老年教育。

综上所述,老年教育体系是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

三、老年教育发展体系化的构建

(一)构建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原理

体系,即系统。老年教育体系,即老年教育系统。构建老年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为使该工程整体效益优化,就得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其基本的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用系统论的观点考察问题,已成为现代思维的常用方法。

系统,是系统论的最基本概念,指的是若干个相互有关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相关性是其首要特征或者说是其原理。所谓整体相关性,指的是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统一性。要科学而有效地构建老年教育体系,就得以系统论整体相关性为指导。

(二)构建的目标:整体优化

1.目标的本质和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节点

站在哲学高度,从事物发展过程原理来看,目标的本质则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关节点。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即是老年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关节点。其具有指向性、层次递进性等特性。就指向性而言,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影响和制约着老年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方向。就层次递进性而言,指的是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高层次目标是低层次目标的发展方向;低层次目标是实现高层次目标的阶石,构成了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递级系统[5]。

2.老年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递级系统

(1)第一阶递:老年教育体系内部诸要素得以协调发展,即老年教育体系内部各类型老年教育协调发展,如规范性老年教育、非规范性老年教育、自我导向性之间老年教育协调发展;各层次老年教育协调发展,如低端、中端、高端老年教育之间协调发展。

(2)第二阶递:老年教育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一体化,即老年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老年教育能纵向衔接,各类型老年教育能横向沟通。就纵向衔接而言,以各老龄期教育课程衔接为例,就要以老年人生命过程为主轴,以老年每个生命阶段发展主题为中心,对整个老年期教育课程系统加以总体设计,研究和探索具有生命规律性的纵向衔接老年教育课程体系[6]。就横向沟通而言,就要研究和探索老年人自主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学校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社会老年教育等 “五位一体” 的沟通问题。此外,就学校老年教育而言,还有办学系统与治理系统、保障系统一体化问题。

(3)第三阶递:老年教育体系与外部系统的协同一致性。老龄事业系统、终身教育系统既是老年教育体系的直接外系统,更是老年教育体系的母系统。作为子系统的老年教育系统必须服务于母系统——老龄事业系统、终身教育系统的发展;作为母系统的老龄事业系统、终身教育系统的发展,又必须以子系统老年教育体系的发展为基础。老年教育体系应在构建老龄事业、终身教育两大系统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四、老年教育体系化构建的思路和举措

(一)形成体系化发展的思想共识

要构建整体优化的老年教育体系,首先要形成思想共识。一是构建老年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二是作为教育系统工程所追求的是整体效益优化;三是要获得整体效益优化就得以系统论整体相关性作为理论基础,指引老年教育体系的科学有效构建。

(二)以系统观为指导立法和制定发展规划

应以系统观为指导,及早制定老年教育专门法规,将老年教育体系作为该法规核心内容,为老年教育体系化构建提供法制保证。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规定着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和任务,是老年教育体系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要以系统观为指导加以制定,将系统整体理念渗透到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各部分并加以体现,促使更有效保障老年教育体系化建设的推进。

(三)建立老年教育的成果认定和互认制度

建立和实施老年教育的成果认定和互认制度,这是老年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一项制度保证。有了该认定和互认制度,才能实现各层次老年教育的纵向衔接、各类老年教育以及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为此,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探索老年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老年教育成果的认证、存储和转换制度。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估和考试机构、各科目专业教师以及老年教育专家的专业作用。

(四)实验先行,积累体验逐步加以推进

如前所述,建设老年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是前人未经历过的具有人本性的伟大工程,因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就得走实验先行之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逐步推进该工程建设。为此,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研究,以实践深化推进理论研究,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探索,更科学有效地推进老年教育体系化发展。

(五)构建党政主导下的 “多力合一” 的推进机制

构建老年教育体系,既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民生工程,涉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要强有力的有效推进老年教育体系化建设,必须党政与社会共同发力,形成党政主导引领、教育部门牵头、市场供需调节、社会各方参与的 “多力合一” 的推进机制。

猜你喜欢

体系化终身教育老龄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