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2022-02-27黄一珊
黄一珊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199)
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建党精神”这一概念,它是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旗帜。这种伟大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闪耀着光辉、激发出磅礴力量。“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伟大建党精神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能,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奉献青春岁月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催生伟大的精神。任何一种伟大精神都有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伟大建党精神亦是如此,它是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中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在1840 年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独立主权遭破坏,完整领土被瓜分,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中华民族深陷危机。从那时起,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便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最伟大的使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面对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掀起了一场场救国救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各种主义、方案接续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华民族救亡运动何处去?那时的中国亟须先进思想来引领救亡复兴运动,亟须先进组织汇聚救亡力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先进性、科学性,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觉醒一代信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工人力量不断壮大。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代表中国先进力量的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力量。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召唤下,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需要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的组织来领导,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1 年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进行中虽然遭到法国巡捕搜查而面临危险,但是中国共产党13 名代表却不怕牺牲迅速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开完大会。伟大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宏胜利,百年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艰苦卓绝的斗争淬炼成伟大建党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高校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大学生牢记初心和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殷期望。
(一)加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前进的内生动力,它是支撑一个人不懈奋斗的力量。从一百年党史中不难发现,无数先烈无所畏惧、英勇向前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他们具有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理想信念如水无形,其力穿石。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视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大学生是强国中坚力量,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民族复兴使命,应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一百年党史证明,国家要独立、民族要复兴、人民要解放,根本在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在于走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党选择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黑暗中摸索、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才得出的真谛,是我们的底气和信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引导大学生在学思践悟建党精神中坚定伟大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绵绵发力。
(二)加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教育,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内忧外患中创建,它一经成立,就肩负着救民于水深火热、救国于风雨飘摇的使命,它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辜负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中国共产党的深厚人民情怀赢得了人民、赢得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最大执政底气。百年党史昭示我们,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要永葆人民情怀。大学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续奋斗者,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让他们明白党性与人民性的同一性,厚植为民情怀,保持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以人民为师,与人民心连心、同奋斗才有出彩的青春。
(三)加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教育,培育大学生敢于吃苦敢于斗争精神
百年党史是一部浴血奋斗史,是一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史、斗争史。为建立新中国、为人民解放,一批又一批革命者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和腥风血雨的社会环境,依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是革命者这种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取得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伟大胜利。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仍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挑战,党和人民更具有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当下不少大学生生活安逸,受挫能力不强,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矛盾的斗争精神。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及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需要一批又一批敢吃苦善斗争的奋斗者。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把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传承好弘扬好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
(四)加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教育,锤炼大学生坚定政治品格
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前途所系、福祉所系。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以昂扬姿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这个时候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当前,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扑朔迷离,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西方价值观渗透无所不在。青年人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取的主要对象,为此,要特别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使他们对党充满信心,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保持与党和人民一致的政治立场。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使大学生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的定盘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抵御西方势力的“防火墙”,从而立志投身强国事业,成为有志气和骨气的大学生。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高校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青春活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担当、不负党和人民的新时代栋梁之材。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启智润心作用,让伟大建党精神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汲取精神伟力,把精神力量活化为爱国情、强党性、厚民怀。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时,融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先烈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个人理想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融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把建党精神作为主线贯穿整门课程,使学生懂得伟大建党精神发挥的伟大作用。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讨论、现场研学等浸润式教学,借助视频影像、VR 红色实景、红色历史纪念馆、红色文化主题展等载体,让学生通过学史感悟建党精神,把伟大建党精神化为学习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二)开好、学好“四史”必修课,筑牢“三信”根基
习近平同志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经过28 年艰苦卓绝战斗、付出巨大代价赢得了革命胜利的斗争史;讲述了为了革命胜利,无数革命英雄、烈士谱写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新中国史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为了建设美好中国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讲述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不怕苦、不怕累,涌现出王进喜、钱学森、张思德、焦裕禄等一批批英雄的故事。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矢志不移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社会主义发展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大学生通过“四史”学习教育,从更丰富、更鲜活、更翔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理解党一百年来的伟大斗争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及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使他们更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自强、自立和自信,从而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坚守党和人民立场、践行初心使命。为开好、学好“四史”课,首先,要结合师资力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制定“四史”课开课计划、课程性质、学时和学分要求等。其次,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打造“配方科学、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四史”教育课堂,达到培根铸魂效果;专业课也要充分挖掘“四史”学习教育元素,营造全程浸润式“四史”学习教育氛围。
(三)着力讲好党的故事,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7]中国共产党立志千秋伟业,就必须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基业守护好、建设好,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不辜负无数革命者用牺牲换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都有万千“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他们的优秀事迹、高尚品质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牺牲、善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崇高品格,令人感动、令人崇敬。把这些鲜活的故事讲好,一方面,让大学生弄清楚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树立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立志成大才、明大德、担大责,发挥着激励、鼓舞和榜样作用。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首先,要营造讲党的故事热烈氛围。可借助LED、校园广播以及在楼道、宿舍、文化长廊等场所开展宣传,让学生浸润在党的故事氛围中;其次,要把党的故事融入课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发指尖资源、发挥融媒体优势等推动党的故事入脑、入心;最后,推动大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讲党的故事,如讲、唱、绘、演党的故事,鼓励大学生进社区、到基层、进中小学讲党的故事,通过学习、宣讲党的故事,读懂伟大建党精神,接受思想洗礼,实现思想升华。
伟大的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用伟大的建党精神培育大学生,使其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身许国奋斗报国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