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训展行”一体化教学平台培养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2-02-27黄兰椿刘雨萌

高教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艺术

黄兰椿,刘雨萌

(广西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为新时代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和改革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尤其是市场经济转型对大众娱乐文化需求空间的迅速推动,带来了高等艺术类专业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已达到了全国高校近80%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始,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及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充分表明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表现在传统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脱节、艺术专业扩招与专业师资结构不相匹配等方面。给各级各类高等艺术院校(专业)如何从实际出发,探寻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尖锐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应该怎样培养才能够适合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广西外国语学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以“学训展行”一体化教学平台,使四年本科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艺术展演和践行社会责任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立体循环的有机整体,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扰与问题

(一)高校艺术专业迅速发展引发的问题与困扰

广西民办高校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地方性、外向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机会,更是挑战。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相对灵活,开展教学改革具有广泛共识。但是,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困扰相对尤其突出,如果仍然沿袭和照搬传统的艺术类专业教育,显然已无法培养出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艺术专门人才,也无法确保毕业生在艺术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胜出。

(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够合理,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雷同,缺乏高校自身特色、没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制定方案时没有深入与各高校(专业)与来自行业(企业、社会、政府、相关协会等部门)的专家研讨做好充分的论证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严格根据各高校的总体部署和培养方案制定的进度安排。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

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部分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课程设置上,缺乏逻辑性,没有根据地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构建整体的教学体系,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师生简单互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因人设课的现象存在,教师教学内容脱离市场的需求,没有选择合适学生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也没有突出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1]。在教学模式上也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还是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专业教师没有广泛吸收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没有较好地充分利用学校引进的“智慧课堂”资源,让课堂教学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

3.师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始终应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民办高校艺术类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缘构成不够合理,存在年轻教师居多,老教授大部分都是已退休再返聘的较多,中坚力量教师比较少。青年教师求学与成长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社会大环境的功利意识影响,个人意识较为突出。高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占比高达80%以上,多为“80后”甚至“90后”,这一代年青人成长于社会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社会的价值观也不断多元的国家经济转型期。教师学缘大部分是地方高校艺术类院校毕业,除了个别是从外省聘入以外,基本上都是本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工作后继续参加在职就读硕士或者博士进行提升学位,但是为了方便工作,也只能申报本省的高校或者参加学校开发的硕博合作项目。这样,在人员构成上就造成清一色的局面。因此,虽然教师们学历都一样高,也均受过完备的高等教育,但整体上看,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相对突出、政治理论学习还有待于提升、岗位责任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鉴于此,如果仍然沿袭照搬传统的采用精英化的艺术教育模式,亦步亦趋的守成办学,势必难以培养出让社会满意和家长满意的艺术专门人才,也势必难以确保毕业生在艺术人才市场的期待与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综上,构建“学训展行”一体化教学平台,探索与改革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广西外国语学院培养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构建了“学训展行”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其有可操性和可维护示范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各专业分别开设专业模块。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中泰(英)双语主持训练、播音主持创作实践等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设计类专业开设民族文化图案应用设计、PHOTOSHOP应用设计等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表演类专业开设情景体验模拟训练、编创能力训练、东南亚舞蹈实践训练等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其他课程进行模块化、课程项目化、情景访谈训练,实践基地市场对接能力模拟、项目集训等。

(二)打造以专业技能为重心的课堂实训与社会实践工程

教学形式多样化,突出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强化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艺术专业特点出发,以训促学,学训相成,不同专业采取不同方式,较好地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挖掘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探索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的可能性。

(三)建设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多元化展演平台

每年举行一年一度的“学训展行”展演周、各专业课程教学成果展、专业汇报演出等。以展演促进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定期不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设计/美术作品展,朗诵、戏剧/小品、音乐和舞蹈教师汇演专场等,通过师生同台竞技,可以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相长。通过专业展演将学习/训练所得创造为可视、可感的作品/形象;对于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艺术(考)生,加强“知行合一,明德致远”情怀的引导和养成。

(四)实施以践行社会责任为宗旨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学生成长方案

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协同运作,学生全员参与;激励创新,锻造品格。坚持“知行合一,明德致远”的理念,通过学生会、分团委、大创团队、专业社团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协同运作,全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习竞赛和展演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日常生活、延伸到社会,以“凡我在处,便是艺术”的自觉勇于创新与实践,完善自我。

三、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确立教师学生为教改双向主体,教学相长

任何改革,思想认识是先导。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为改革原则,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分别在教师与学生中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为教改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形成了“走自己的路”,探索和创新高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教风学风的普遍共识,最终实现教学相长[2]。

(二)依托学校优势,走地方与东南亚文化双向交流的专业特色发展之路

充分利用学校具有较为丰富的东南亚各国语言文化基础的优势的资源,走面向东南亚,并强调地方与东南亚文化双向交流的专业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创新专业方向与模块,采用 “3.5+0.5”(国内 3.5+语言对象国 0.5)模式,凝练和打造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着力培养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艺术设计专业以地方民族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融合突出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应对能力、音乐/舞蹈表演专业强调中国(地方)民族民间歌舞与东南亚民族民间歌舞双向交流等专业特色,切切实实开展专业特色教学。

(三)加强“培养+引进+特聘+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事关教学改革成功与否。针对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积淀和经验缺乏等问题,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相对灵活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引进青年教师、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和相关行业专家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通道,特聘年届退休仍年富力强的教授或其他高校在职教授担(兼)任专业带头人,整合驻邕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系统等行业机构的资源,以双师型形式特别加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示范与指导,全面保障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顺利开展。

(四)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础,以教学团队为引领,全面推进与深化教学改革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学质量建设最根本的组织保障,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在学校既定的学校-学院-系部的教学组织架构下,创造条件,各系均设置了相应的教研室,通过教学的分类化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义务和责任[3]。教学团队则应具有促进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改革研究的重要引领和保障作用。各专业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有效引领了教改的深度推进。全面保障教学和教改的推进与深化。

(五)校企协同、校政协同、国际协同,全面深化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有效深化和拓展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内涵,切切实实磨砺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大力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加大校内外合作的力度,扩展校外合作的广度,彼此就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等开展务实合作,真正落实应用型艺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4]。充分整合地方地缘东盟以及具有较为丰富的东南亚各国语言文化基础的优势和资源,凝练各专业不同特点,坚定走专业特色发展之路。为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区位优势的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

(六)创新顺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把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艺术展演、践行社会责任的人才培养过程作为一个立体循环的有机整体来开展教学与实践,致力于打造一个独特开放、勇于创新、富于竞争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综合素质扎实、专业应用能力突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富有艺术情怀的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5]。确立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和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以往重技能轻理论基础、重专业知识轻人文教育的艺术教育弊端,强调艺术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艺术展演、践行社会责任这四个不同培养结构的贯通与融合,强调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养成,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艺术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艺术类专访心得
纸的艺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