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研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探索
——《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的开发与运用
2022-02-27唐忠义
张 英,唐忠义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021年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1]开发运用校本资料,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使用鲜活材料、生动语言编写和解读教材,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可行举措,也是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学好用好“四史”的内在要求。
一、开发《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的必要性
校本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实践的新事物。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即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教育教学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三是基于学校,即所展开的各类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出学校潜力,体现学校的特色[2]。由于国家课程和教材不可能全面照顾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以及所有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和学习特点,因而开展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资料、建设校本课程十分重要和必要。
校本课程和校本资料由于具有介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课程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向。目前,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有成功的尝试,高校推行的力度和范围还相当有限,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这虽然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权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由于多方面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比较有限,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取得的教学成效,特别是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除了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和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外,开发运用校本资料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开发运用校本资料,在国家课程教学实践中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其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更好达到国家课程的教学目的。
武汉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武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武汉留下了特殊的遗迹。武汉高校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大都开展了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等认知性活动,并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很少就此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资料。探究武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形成系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本资料,可促使学生在了解市史乡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国情党情,激发他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热情,培养他们正确把握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二、开发《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的基本思路
开发《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重在以近现代历史中武汉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出现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利用武汉现存的历史文物与遗址,再现武汉的风云历史和发展历程,突出武汉与中国革命的特殊关系,并从一个城市的故事、一个城市的足迹,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把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一)梳理城市变迁
把握几个关键环节,讲清近代武汉的沧桑变迁。一是西方侵略与汉口开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汉口开埠,西方殖民者纷纷在汉口设立租界,武汉由一个以区域交换市场为主体的内陆商业市镇迅速上升为开放的国际性城市。武汉地区出现近代工业,这些最先兴起的近代工业及相关产业均属于外国工厂、银行和洋行。据资料统计数据显示,从汉口开埠后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西方各国在汉创办的工厂近80个,外资银行共9家,外国洋行和商号则逾百家[3]。帝国主义在掠夺中国资源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此时汉口的繁华是畸形的。二是张之洞与武汉的发展。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实行新政,武汉开始由功能单一的政治中心或商业城市向复合型工商城市转型,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办、新式学堂的创办、新式陆军的举办,武汉也成为新思想传播的重地和革命力量汇聚的中心。三是大革命时期武汉的成名。1926年底,国民党武汉临时中央党政联席会议经过筹备,宣布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并组织管理京兆区的委员会,从1927年元旦起正式在汉办公。4月18日,武汉市政府正式成立。四是新中国武汉的新生。在谈判与军事双重博弈下,1949年5月15日凌晨,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在金口宣布起义,武汉和平解放成为定局。5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一八师进入汉口市区。5月17日,江汉军区独立一旅进入汉阳,四野四十军一五三师进入武昌市区。5月16日,成为武汉解放日。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武汉市委确立了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战略目标,把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地方工业结合起来,大力进行工业建设。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华中地区的工业中心[4]。
(二)展现革命记忆
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武汉保卫战、武汉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二七铁路大罢工纪念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中山舰纪念馆、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办事处等历史遗迹再现了武汉的革命历程。其中,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馆内现有3000余册藏书,10000余张照片底片资料,3000余份文字资料,1300余件复制(印)件,594件文物原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48件,三级文物266件,参考品273件。包括毛泽东1927年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农讲所编印的《规约》、学生佩带的《证章》,还有周恩来、董必武、张平化、伍修权等领导人的题字和题词,黄兴、邓演达、陈潭秋、夏明翰、包惠僧等用过的实物等,都是珍贵的革命文物。搜集整理这些历史遗址的文献资料,能生动再现宏大的武汉与中国革命历史场景。
(三)挖掘伟人资源
许多历史名人、革命家都与武汉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们在武汉工作、学习、战斗,流传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可以孙中山和宋庆龄对武汉的影响、毛泽东与武汉的情结、董必武在武汉的革命岁月、恽代英与武汉学生运动、郭沫若与武汉革命文化、从武汉走出的中共一大代表、在武汉牺牲的革命烈士、张难先与武汉的和平解放、首义人物记、武汉抗战英烈榜等为专题,由师生共同撰写历史人物生平和历史故事,运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使历史不再遥远模糊。
(四)阐释武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武汉成为首义之地,是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早期革命者的活动、张之洞湖北新政的影响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武汉在近代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武汉进行的革命思想传播、建立的革命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既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近代革命对武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座城市不再封闭、保守、落后,逐渐走向近代化。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武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校本资料应着力讲清楚二者的紧密关系。
三、《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运用与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校本资料的开发利用是创新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湖北武汉高校可以《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为载体,推进校本资料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实现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功能。
(一)推进《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运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涉及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长,所包含的内容繁多庞杂,因课时有限,如拘泥于教材必然会出现对很多内容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论,既无法深入,更缺乏吸引力,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可立足于统编教材,结合校本资料,设立专题,如中国近代社会的沧桑变迁、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张之洞湖北新政、首义英烈祭、中共一大的湖北代表、大革命时期的武汉、武汉抗战、建国风云、毛泽东与武汉等,以时间为经,以主题内容为纬,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在教学方法上,可利用校本资料更好地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可以武汉与辛亥革命为主题,请学生走上讲台,采用讨论与辩论相结合的方式,回顾历史,思考今日学子的历史责任。利用校本资料开展互动式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为师生寻找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汇点提供新平台。
(二)推进《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的持续开发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承载思想教育功能的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历史和相关理论的教育,不可能真正达到让学生深刻领会“四个必然选择”和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实际效果。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既补充与延展课本知识,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息,给他们一个走向社会、考察社会的机会,可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力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现实条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吃透相关理论的核心内容。师生共同研发校本资料,是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考察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武汉与中国革命为主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以5-6人为宜,围绕寻访武汉近代建筑、张之洞在武汉、武汉抗战、中共一大代表与武汉等专题,进行实地参观和查阅文献资料,最后形成报告。教师对实践活动报告进行评阅,并选出优秀报告进行展示、交流。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避免形式化和走过场,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推进《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的开发与运用。
(三)推进《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应成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中讲述许多志士仁人敢为天下先的故事,彰显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和参与开发《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能感悟创新魅力、培养创新潜能。同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校本资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校本资料是开放的,教师可激励学生参与到校本资料的收集、撰写中,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促使他们体会创新的艰辛并收获创新的快乐。
(四)推进《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与“四史”教育相结合
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民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是“四史”教育的题中之义。高校不仅是学习、宣传“四史”的主阵地,也是研究“四史”的主力军。《武汉与中国革命》校本资料的成功开发和广泛运用,不仅能为武汉地区80余所高校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开辟新路,而且可以为全国高校和地方大力开展“四史”教育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