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继续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径探索与创新
——以省属本科高校为例
2022-02-26王成玥孙晓玲
魏 岚,王成玥,孙晓玲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高等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工作技能及学历提升的需求,同时也承担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十九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教育不仅提升受教育者的学历,其主要任务更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往继续教育工作中,呈现出重规模、宽出口的特点,受教育者的能力提升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十四五”期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需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这也对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为高等继续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属本科高校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坚持运用新发展理念,解决高质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新时代思想特征、爱党爱国、有专业技能、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十四五”时期高等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等继续教育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人们对学历提升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学历补充;另一方面也满足人们对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校生数量也逐年递增,这导致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有些院校的继续教育成为创收的主要来源,背离了继续教育的宗旨。以省属本科高校为例,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距离高质量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1)学生思想教育环节薄弱、职业素养低。高等继续教育学生多为社会工作人员,学习处于非脱产状态,学生不能像在校全日制学生那样全面深入的接受思想教育,只能在学习课程阶段进行思想教育及职业素养培育;2)学生存在工学矛盾、学习资源匮乏与学生泛在学习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学生因工作繁忙不能保证线下学习出勤率,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学为主,不能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工作实际需求、个人能力提升有很大差距;3)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职业技能及实践能力不足,有学历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入职时难以适应实际工作要求,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4)继续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多是普通高校本科同专业的“缩版”,缺少与社会实际相关联的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开设不能保质保量;5)办学过程管理松散,教学过程中缺少制度建设依据。学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水平及服务意识较弱,不能及时根据国家出台的最新要求修订相关文件,工作效率低;6)师资缺乏,尤其是优秀教师资源匮乏,没有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优质资源整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量不能纳入学校统一绩效考核、教学酬金较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性较差等因素造成优秀教师不愿参与继续教育教学,更是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学校优质资源仅提供给本科教学,合作站点疏于教学培养,不能整合优质教师、实践等教学资源等。
2 “十四五”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习近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而创新的主体必然是人才。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技能人才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科技产业领域,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方面,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还大量存在卡脖子问题,具有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全面提高。同时,“十四五”期间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重大转变,从重规模、重数量向重素质、重能力、重贡献转变,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创新。“十四五”期间需要新增技能人才4 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1],这也为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1)提高继续教育教师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先进专业知识、掌握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2)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深入融合;3)提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要有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胜任力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注重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等。
3 高等继续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
为破解目前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为“十四五”高技能人才培养顺利实施提供基础保障,省属本科高校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校深挖办学特色和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构建蕴育“工匠精神”、“兵工精神”的思政育人体系;创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方位监控培养质量;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严把论文质量关,为学生提供精准支持服务;实施“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学校坚持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1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思政育人体系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继续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思政课程进课堂、进培训、“兵工精神”“工匠精神”进脑海的思政育人体系,加强学生思政教育,解决继续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环节薄弱问题。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充分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做到思政教育有内容、有深度。围绕“四史”学习、“兵工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建党百年等主题,积极开展专家为学生作讲座、参观红色基地、校园文体比赛等系列活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培养家国情怀。
3.2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全方位培养质量监控
学校积极构建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虚拟实验与现场实训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建立“虚拟教研室”开展线上线下全方位培养质量监控,形成闭环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学校依托“青书学堂”平台有序开展线上教学、讨论、答疑辅导、线下考试、毕业答辩等各项教学活动,以“线上教学+线下辅导”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聚焦学生学习全过程[3];学校、站点、学生三级学业预警的实施,构建了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保障学生培养质量。
3.3 构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依据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对标《本科专业质量国际标准》及《职业标准》,根据社会与行业企业需求,吸纳校外企业专家、校内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论证,构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4]。学校建设涵盖“通识教育基础、专业理论、职业技能”三大模块教学内容,开展职业素养技能课、创新创业竞赛、实践课、“1+X培训”等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丰富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未来潜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4 聘任与培训相结合,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校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学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把企业最需要的先进知识、最关键的核心技能、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加以提炼,融入学校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确保教学质量;培育高校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加强企业实践锻炼,增强教师责任心,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有丰富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出高质量高技能人才。
3.5 提供精准支持服务,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秉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校、函授站、教师及学生多元协同[5]。学校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审核制度、毕业设计质量监督机制、规范论文格式、本科毕业论文查重检测、答辩过程全程监督等多元并举,教师通过“线下面对面辅导、线上点对点辅导”多种形式全过程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严把毕业出口关,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实践表明以上措施有利于论文格式规范化,论文查重比率有明显的下降,论文研究内容更广泛更具体,论文写作质量在提高,参加答辩通过比率有所提高。
3.6 实施“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校开展专业创新竞赛和资格证书培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培养创新应用型创业人才。学校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培训考试认证”“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高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师”等全国职业能力培训及等级考试认证工作,使学生在毕业前具有从业资格,打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4 结语
高等继续教育的初心使命,是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满足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技能方面的需求。高等继续教育只有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方法,查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梳理优异的教学措施和成果,顺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以十四五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