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2-02-26凌小萍

关键词:学段育人思政

凌小萍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1]329,“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331-332。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力度与提质增效亟待回答的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统筹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建设进程。

一、以系统观念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56“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56思政课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传播过程,其育人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各学段思政课作用的发挥问题,更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多学段协同育人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乃至进一步研究各学段思政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其他要素(诸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容、方法等)的相互关联性与互动规律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建设努力适应新的育人环境要求,走出过去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以系统观念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多学段协同育人能力,开创思政课教学新局面。

自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学界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学者们以“什么是一体化、为什么要一体化、如何做到一体化”为逻辑主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回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内涵、要素、功能及各学段思政课的有效性等问题。

价值问题作为推动一体化建设研究的“元”问题,其研究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关于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也会有所不同。当前,学界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剖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就宏观视角而言,有学者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精神呈现,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3];就中观视角而言,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则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与关键[4];就微观视角而言,学者们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提出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立德树人”[5]。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一体化”是什么,学者们多从整体视角进行阐释。有学者认为一体化是“若干个分散的主体,由于存在共同的目标,通过某种方式、按照某种规律融入互相合作与包容的有机共同体中,推动学段之间层层递进、合理衔接”[5],其实质上是以系统思维把握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目标是建立一个命运共同体[6]。事实上,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把学校思政课视作一个跨多个学段的有机整体,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认知规律,统一部署、分类启动,形成铸魂育人的合力。正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差异性与关联性是正确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一体化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增强系统性、整体性与协调性[7]。

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素内容,学界主要从课程、教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概括,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关于课程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回到思政课课程体系本身是解决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根本之道,如何看待思政课课程属性、如何认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何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是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议题[8]。有学者认为思政课课程目标与一体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思政课的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是思政课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思政课课程应在根本目标、阶段目标、学科分目标上都一以贯之一体化,课程的设置、教学、保障是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目标落实的三重因素[9]。关于建设的主体,有学者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整体规划、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展四个角度出发,指出“思政课教师队伍应在价值观、素质、能力、管理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10]。教师队伍共同体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职业发展的一体化方能得以实现[11]。也有学者从教师数量、教师互动、教师管理、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课程建设目标指向、内容建构、交流平台[5]等问题。关于建设机制,有学者切分出了实现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推进的宣教机制、协统机制、培育机制、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障机制[5]。

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展开,学者们从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育主体的认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等多个方面开展一体化建设的困境研究,从创新与共享两个视角探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学者们认为,要用理念的创新与进步带动实践的发展[12],教材创新、教法创新、管理创新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驱动力,教师队伍、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则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联动力[13]。

综上所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时代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双重逻辑。已有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相当启发和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仍有进一步提升和挖掘的空间。首先,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有待纠偏;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亟须树立横纵结合的视角,以联系、动态的眼光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学段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以及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可能产生的演化及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亟待根植现实,从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方面精准把脉,锁定问题,对症下药,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

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已经有序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客观上看,具体实践距离理想的“一体化”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育人主体、育人保障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一)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尚待深入人心

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关涉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育人理念更新,同时也包含教育方法改革创新。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表现,具有内在合理性和发展的科学性。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落实相关工作的开展,以确保取得实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的立德树人系统。因此要以复杂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来看待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各学段打破边界心理,强化纵向思考与横向协同,并与其他学科一起生成育人合力。一体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机械叠加,而是相互贯通的有机融合。要“坚持学生中心”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学段“各自为教”“各自为研”“各自为学”的现象一直存在,甚至有的地区将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排除在一体化建设范围之外。民办学校中存在不重视、不参与一体化建设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各部门与各学校未全面系统地树立各学段思政课层层递进、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观念与意识。

(二)课程教育根本目标与阶段目标落实尚待到位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整的人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升学率指挥棒把中小学校、教师、家长的精力锁定在学科分数提升上,将升学作为终极追求目标。许多高校在就业率指挥棒指引下仅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见,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真正体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培养目标。

思政课在育人“教育链条上”没有年龄大小、学段高低之分,育人标准一致指向培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致力于为社会主义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体化,是整体把握各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统筹定位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呈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形式的一体化。由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理论水平与发展需求呈现差异性,为契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必须科学设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期不同学段思政课朝着统一目标奋进。从目前状况分析,各学段思政课的阶段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聚焦。由于思政课涵盖大中小学四个学段,课程内容庞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本学段的教学中心主旨的情况,整体、根本目标一贯到底难以达成。其次,由于各学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各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是相对独立的,四个阶段的目标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不出教学目标的进阶性,教学目标层次混乱[14]。学段目标的聚焦性与进阶性的缺失导致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成效碎片化,只体现阶段性特征,完成局部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思想建设的连续性要求。

(三)课程教材内容衔接性与精准性有待加强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有效衔接是实现一体化的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依据,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基础性工具。自2005年教育部有关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发展,在教材建设方面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内容重复性与交叉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提高了教学难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内容为王,将教材设计作为核心环节。

一方面,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已初步构建规范化课程设置与统一性教材体系,但在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和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中始终存在着重复性与交叉性的问题,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整合亟待加强。纵向来看,思政课教材不仅在初中与高中之间出现“我国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的问题、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等内容上都存在重叠的部分”[15],而且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之间也存在重复性问题。如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中《哲学与文化》主要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与大学思政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讲述的内容重复程度较高。横向来看,同一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也存在大量重复,如大学必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

另一方面,与不同学龄阶段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相匹配的教材内容体系尚未建立。教材内容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需求相连接,教材叙事在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层面的针对性与生动性方面仍需打磨。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要跳出课程非结构性的单一模式,确立广域的思政课内容;要超越知识中心,确立广谱思政课教学范式。

(四)课程教育评价标准存在片面性

评价事关方向,方向决定道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16]。我国教育评价存在的“五唯”现象同样见诸思政课教学评价之中。思政课教学评价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科学思政课评价标准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不如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评价出了问题。首先,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不全面。在大学阶段,对思政课教师评价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在中小学阶段,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唯分数论、唯升学论,考查其教导的班级学生思政课考试成绩、考试排名。其次,对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效的考查停留在考试层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进行“智育”的考试考查,用量化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习成效,忽略了思政课是培育学生政治素养、提升道德素质的课程,忽视了思政课最根本的育人成效在于“德育”的考查。再次,思政课教学成效评价主体单一化。党委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应该是思政课教育评价的主体,但是当前思政课的教育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必然导致评价标准的片面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指出,未来思政课建设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17]。思政课要构建以学生价值评判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法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甚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要求基础上进行构建。这当中亟须处理好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关系问题、知识性教学要求和价值性教学要求的关系问题以及过程性考核和基础性考核的关系问题。

(五)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程度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330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效,不仅与思政课教师道德情操和专业能力水平相关,而且也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实效相关。通过加强思政课教师内部的协同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合作,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从实际情况分析,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程度不高,协同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

1.表现在思政课教师内部缺乏互动

思政课教师总体数量庞大,其中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就“超过12.7万人”(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18]。日常教学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通常要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大学思政课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科研考核任务,如此庞大的工作量让思政课教师只能“各自为教”“各自为研”“各自为学”,因而各学段的教师相互交流不足。此外,由于缺乏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沟通交流机会较多,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动相对较少,各个学段教师无法形成普遍合作的意愿,有限的沟通合作更多地停留在较低层次、较小范围,协作形式也相对单一。

2.表现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协同不足

在“三全育人”并举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必须肩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任。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行动,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专业课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不足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基于专业教学的需要往往仅注重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的摄取与更新,对待政治理论学习不同程度地缺乏内生动力,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领悟不到位,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机会较少,思政课教师相对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在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方面收效甚微。

总体来看,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尚未形成广泛的交流意愿与合作关系,一体化建设尚未从根本上实现由单兵作战向协同团队作战的转变,各学段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享发展格局尚未呈现。

(六)课程一体化建设制度创新不足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整合是新时代系统性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大工程。2020年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迈出实质性步伐。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而言,制度创新不足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与成效。

1.管理机制的缺位

管理机制的缺位表现为党委领导制度的缺位和学校实施制度的缺失。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样需要发挥党在其中的全局性、协调性领导作用。然而,部分地区的各级党委没有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对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场地、资金、相关部门协作等问题没有起到协调作用。此外,部分学校对于党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配合度不高,不能满足一体化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制约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各地各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工作与做法多数是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以“论坛”“备课”等方式居多,各地各校协同实施机制和激励反馈机制均不健全。再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也未得到充分整合与对接,多元协作与综合育人优势发挥不充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互动交流的动力机制和外在平台相对缺乏。

2.激励机制的缺乏

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力量。建立思政课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丰富”[19]、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政课教师工作积极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成败。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还有待建立与完善。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思政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工资待遇侧重于向热门专业学科倾斜。在中小学校,相较于语、数、英等学科,思政课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培训进修机会、职称评定等方面位居弱势,思政课教师发展空间受限。

综上所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深化理论基础的研究,亦要“两头看”聚焦真问题。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困境的突破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一体化建设需要多措并举与协同推进。

(一)聚焦立德树人,落实学段目标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涵盖大中小学全学段,是一个系统大工程,其建设目标从结构上分析也呈现层次性特点,根本目标与阶段目标在其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根本目标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居于核心和统领地位,是思政课的初心与最终的落脚点。阶段目标是出于教育教学、思政工作、学生成长的规律而设置的,旨在服务于根本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实现思政课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贯穿于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具体学段目标之中,各学段思政课具体目标要朝着根本目标发展,并且具体目标之间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显现出层次性与递进性[20]。

1.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立德树人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学校所有教育者的共同使命[21]与最终目标。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政课都要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重新制订了学校评价标准,旨在纠正错误的教育价值观,让学校、教师、家长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思政课必须摆在首位,以落实育人目的为终极任务。

2.落实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由于受知识经验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针对这一特点,思政课的学习重点应该围绕启蒙性学习来展开,让道德情感在小学生心底萌芽。初中阶段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认知人生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在认知发展上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却又不够完善。针对他们认知上容易被表面迷惑产生片面性认知,思政课教师可采用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打牢初中生的思想基础。在高中阶段,高中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完成,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思维能力愈加成熟,而理论思维的转化尚未完成。针对这类认知特点,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应该偏向知识性学习,培养高中生的政治素质。与中小学相比,大学阶段学生认知的突出特点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推理归纳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注重理论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强化大学生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与担当感。

大中小学四个不同学段的目标既存在各自的特点,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性,需要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体化。作为有机整体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不同学段的具体特征,而且要达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连续发展的效果,进而达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

(二)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除了要做好理念先行方面的工作,更为紧迫的是推进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创新与教学评价导向的合理性构建。

1.在教材内容体系创新上,主要任务是减少内容的重复性

一方面,要在教材编写工作中降低内容的重复性。教材的编写要遵照有关部门对于课程大纲、教材体系、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编写部门与教材编写者要进行有效沟通,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全景视阈出发,整体把握与规划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尽量减少不同学段之间、同一学段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要在教材讲解过程中降低内容重复性。思政课教师要有一体化的意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要吃透挖深,明确在自己所教学段应该讲授哪些内容,避免与其他学段重合度过高。为了保证思政课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一些内容上的重复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些重复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意来阐释,达到旧题新解的效果,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课堂的兴趣。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高中与大学之间确实存在内容的重复,高中教师对此部分的内容讲授应该采取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结合时政热点、生活事例等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对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大学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解要注意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通过结合经典著作与学术热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理论与方法指导具体实践。

2.在评价上,应由单一评价转向多维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是改革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这也是破解思政课评价标准难题的科学导向。基于此,思政课教育评价破解“五唯”的关键就在于破解“唯”,即破除唯一性,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维度。第一,立党委和政府评价之维,把控教育评价根本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思政课评价的维度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绩效观,不得将升学率、考试排名等作为考核学校和思政课教师的主要指标,同时要因地制宜地确立符合实际的评价内容与指标。第二,立学校评价之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改正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对学生评价存在的分数为王、绩点至上等不良现象,对各个学段思政课学生的评价既要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思想道德水平达到的高度,将“智育”考试与“德育”考查统一起来。第三,立教师评价之维,践行教书育人根本使命。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科研能力或者教学水平上,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搞好科研的同时,还要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科研服务于教学而不能脱离教学。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不能仅看其教学能力、教学成绩,也应该注重培养科研能力,把前沿的知识观点带进课堂教学。第四,立学生评价之维,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思政课学生评价之维,首先要转变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导的单一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效果生成的过程性评价;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在大中小学阶段都要以德为先。鉴于各个阶段评价定位点的不同,要形成动态的综合评价系统。第五,立家庭评价之维,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将家长纳入德育评价系统[16]。第六,立社会评价之维,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首先,用人单位选拔思政工作人才要注重考察人的综合素质,而非学历、论文优先;其次,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鼓励、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之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

(三)强化融合意识,加强协同协作

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不同学段间的衔接和跨界意识不强。对此,必须站在铸魂育人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强化融合跨界意识,疏通不同学段之间的理念和行为隔阂,消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分工对立,强化协同协作。

1.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内部协同

实现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制[22]。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开展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培养出合作意识与整体意识,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达到对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认识与对各学段教学的具体认识。集体备课后,还要开展相互讲课、相互评课等活动,树立反思意识。通过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要积极建设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研究基地,搭建思政课教师之间一体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开创思政课教师教学一体化的新局面,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总之,通过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研习活动,在思政课教师之间树立起培养出一体化、整体性、衔接性的教学意识。

2.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协同,打造育人合力

专业课教师要有底线意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要有所了解,要关注世界、国家、社会,具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做到课堂教学有纪律与学术研究有自由的统一。课程思政并不是生拉硬扯,而是要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把握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专业课教师也要有育人意识,在传授本门课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开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做到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学校、有关部门也要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讲堂,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提升,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切实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

(四)提供制度保障,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思维的相统一,离不开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1.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履行职责

首先,完善党委领导的制度。各级党委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将其作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其整体格局的打造、教师队伍的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推动“大思政”的理念格局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营造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办好思政课的优良氛围[23]。其次,确立有关部门责任制度。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其他相关部门也应该明了自己在此建设过程中的定位与权责。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在总体上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政策和行政法规,并督促、检查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实施情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执行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并且要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计划,提供基本建设与教育经费的支持。再次,完善学校的实施制度。学校要严格执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有利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互动。

2.改进激励制度,激发工作热情

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改革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机制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建立健全合理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上进,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工资待遇。提升工资待遇是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他问题的基础。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地方政府部门与学校要根据实际设置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增加相应的绩效工资,以调动广大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其次,拓宽思政课教师自我提升的渠道。设置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教学活动、实践研修等活动的专项经费,增加思政课教师考察调研、开拓视野的机会;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晋升制度,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增加思政课教师编制数量,提高思政课教师职称评比与晋升的机会。

总体来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阶段性问题,化解问题旨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有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实践困境的破解需要紧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目标是什么”“教育内容是什么”“教育评价、方法手段是什么”等重要问题,并在一体化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猜你喜欢

学段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