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培育路径
2022-02-26杨林香林弼渠
杨林香,林弼渠
(1.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已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基因。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是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古往今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政治如何变幻,爱国主义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具有不同主题和特征,“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1]。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继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之后又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具有法规性质的顶层设计文件。面对“两个大局”,追本溯源,考述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源流,深入掌握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特点,理顺及廓清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逻辑路线,对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基础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综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史,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无不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进入新时代,之谓“新”,既强调与传统爱国主义的一脉相承,更彰显出与传统爱国主义不同的价值诉求、鲜明主题、本质规定及实践进路[2]。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系列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爱国主题论、爱国精神论、爱国教育论、爱国本质论、爱国视野论”五大模块[3],全面呈现出爱国主义的开放、真实、理性、担当的特点,其内涵丰富、结构完整、体系完善、逻辑严谨[4],是传统爱国主义与现代爱国主义的高度集合。
要全面、科学、精准把握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需要明了其逻辑理路与基本特点。作为思想旗帜和精神支撑,新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一是延续历史逻辑主线,遵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中的爱国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爱国主义;二是聚焦理论逻辑生成,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规定,作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三是深入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主要在爱国主义教育、完善制度机制、涵育先进文化三个方面[5]。现代化是描述现代社会整体精神状况与文化气质的抽象概念彰显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时代韵律[6]。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内形势看,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较之以往更为雄厚,以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为隐性特质突出党和国家的话语体系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志的作用更加凸显,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明确内容指向更加全面,法治、制度建设决定爱国主义行稳致远更加完善[7]。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冲击、资本逻辑对新时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挑战以及新媒体阵地的抢占,还有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选择偏差等问题,都形成了新的时代性挑战。
如何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学界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作为研究切入点。理论层面包括基本原则、基本要素两大领域。新时代爱国主义培育坚持基本要求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全面覆盖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结合[8]三原则。对基本要素的界定,四个维度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包括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9],以及“知—情—意”内化过程和“行”外化过程形成的完整逻辑环节[10]。在实践研究层面,第一类是从大方向出发,提出要立足历史筑牢共同思想基础、立足本土涵养全球文化包容的民族心态[11];第二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要思想引领激发爱国之情、制度构建保障强国之志、以文化人实践砥砺报国之行[12];第三类是从青年群体出发,关注点在青年群体对象特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平台基地、网络载体、长效机制等领域[13]。
综上,现有的研究主要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蕴意、逻辑理路、基本特点、内容要素、实践进路等五个方面阐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这对于高质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入脑入心具有重要作用,但仍留有一定的探讨空间。一方面,基本特点的归纳总结提炼不够,且缺乏对爱国主义政治属性的专门表述;另一方面,培育路径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研究补短、系统整合、创新探索为导向,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新的特征和培育路径,以期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二、四个属性: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爱国主义受到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的重要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 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
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诞生国家后出现的,是个体或集体对祖国的深沉情感的崇高精神表现,无疑它是一个政治范畴,具有政治美德的特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中国人民重塑、形成和发展爱国主义,为爱国主义添加了新鲜血液:“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爱国主义从此翻开新的篇章。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阅读《列强瓜分之危险》时发出“读罢,我感到十分抑郁,忧虑我的祖国的前途,开始意识到参与救国,人人有责”[14]的爱国心声。革命时期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15]520,体现了爱国情、救国志、报国行的显著特征,“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展现了跨时空的永恒魅力”。[16]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爱国主义的引领下,扎根华夏沃土,维护民族尊严的奋进史。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人,带领着全体中华人民共同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打击封建资本买办,彻底告别了中华民族自近现代以来长期被奴役的屈辱发展史,完成了中华民族独立统一,并引领着新国家逐步走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新时代爱国主义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任何抛开社会主义、离开中国共产党而空谈爱国主义都必将陷入谬误,国家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割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爱国主义的政治性决定了,它是一种责任之爱、义务之爱。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必然顺应世界的发展趋势,否则只会被历史抛弃。因此,坚持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我们将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辩证统一起来。一方面,必须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的主体性。国家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
(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丰富发展,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毛泽东同志曾言:“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15]520当今时代,国家的命运已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相连,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植于人民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才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标志,才能体现中国爱国主义的生命力,也是区别于其他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是在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凝聚向心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主旋律”[17],在这一旋律之下,各民族应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交流互助,形成相承相融的民族发展新局面。随着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已然走向世界的中心,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大国,同时,中国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只会愈加复杂与多变,“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18]。这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培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特点和实践发展要求、趋势。
(三)富有典型的现实理性
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它在被提升到普遍性的特殊的自我意识中具有这种现实性”[19],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基于国家、民族、历史存在等客观事物产生的义务与责任表现,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否认、自我牺牲的品格”[20],是一种超越主观情感的忠诚行为诠释,是个体对爱国认知、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具有现实理性的特征。爱国主义要求个体除对祖国强烈的、朴素的情感外,还需与现实中的政治关系、经济发展等实际存在普遍联系,形成变化发展的、客观全面的相关认知,表现出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行为与意识契合,并与基于情感冲动的、片面静止的、排他的狭隘民族主义划清界限。当前,新时代爱国主义要立足于“四个必须”,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尊重并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全球化发展的视角,注重民族、种族、宗教等群体差异,强调爱国主义开放包容的多元民族文化认同和较有明显倾向性的本国政治、法律认同取向,关注法治与民生建设[21]。“通过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机制,把个人与国家设定在不可分离的伦理关系中,突出国家普遍利益的绝对至上性”[22],深度强化、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秉承充分的开放特性
开放的基准点是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民族自豪,缺少民族情感,开放的结果最终是从众,被大国裹挟。反之,把握民族根基和底线的开放,是一种交流、一种共赢。民族自信的根基是爱国主义,这是一种强烈的信仰,是博大的、包容的、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诫我们,爱国绝不能狭隘偏执故步自封,更不能陷入民粹和极端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策略倡议,形成了处理国际基本矛盾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伟大发展成果。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互联互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拥抱世界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门敞开、吸收国外一切卓越文化与科技技术、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我们建设生产的能力技术与自信,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始终牢牢立足本民族国家利益不动摇,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注重培养辨别事物的能力,客观全面地分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开放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强化国家的利益与发展观,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尊重、理解、借鉴并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进步创新。
三、三个融合: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培育路径
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内涵,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3]新时代爱国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凝心铸魂的战略性工程,它基于对国家的理性认同,引导、培养理性的爱国者,以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彰“显”与蕴“隐”相融合
1.彰“显”。(1)内容要明“显”。新时代爱国主义须“显”于各场域,旗帜鲜明地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主旨,理直气壮地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与爱国主义活动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认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祖国繁荣稳定发展的最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加强对国家民族英雄事迹的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斗争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显”途径,“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24](2)方式要凸“显”。改进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引导受教育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内容要素及核心意蕴,坚持爱党和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听党话、跟党走。(3)渠道要映“显”。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爱国主义培育从娃娃抓起,将爱国主义全面融入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推动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学科)中,正面回应青少年的爱国关切“热点”,扫清爱国知识“盲点”,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拉近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少年的距离,使其真正落地扎根,枝繁叶茂。
2.蕴“隐”。(1)话语表达要以“柔”带“隐”。新时代爱国主义需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在“显”性的、直接的、有意识的教育中,加入柔性表达,以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方式增强爱国主义的实效性,即将爱国主义融入社会各领域实践活动中,达到“润物无声”之效。将爱国主义的精神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立足于历史与现实,融入理想情怀,通过典型的社会性示范事(如:抗疫期间社会各界无私支援抗疫一线的感人事例)激发群体性共鸣,让爱国思想深入人心。(2)氛围营造要以“厚”强“隐”。充分发挥舆论传媒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实际的优势,创建各式各样的具有爱国主义内涵的文化主题栏目、纪录片、宣传片等(如: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文化片《舌尖上的中国》《汉字英雄》),营造民族自信、自强的社会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3)实践活动要以“潜”推“隐”。广泛开展具有渗透式、植入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校的爱国主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观看革命历史博物馆、参与爱国文化仪式或礼仪活动等,无形中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意识。
3.彰“显”蕴“隐”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第一,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旗帜鲜明”与“柔性表达”相统一,坚持同向同行站稳守好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立场,创新异质异构形成表达方式的针对性、间接性与柔和性。第二,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灌输”与“实践创新”相统一,既突出理论教育的刚性、约束性要求,又创新各种实践形式,用刚性输入强化理论武装,用柔性力量推动实践活动反哺理论教育。第三,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与社会氛围“主阵地”相统一,既要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点”,又要把社会环境良好氛围营造的“线与面”相结合,形成点线面统一的新格局。
(二)通“情”与达“理”相融合
1.通“情”。一是教育主体要懂“情”。爱国主义是个体对国家、民族、文化、历史、乡土、同胞最质朴的“情”感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5]教育者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到既承担答疑解惑的基本功能,也要当好受教育者的引路人与指导者,帮助广大受教育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自身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带动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生成、根植。二是教育话语要真“情”。注重运用生动的教育话语,凸显爱国理念传达的亲和力,并借助历史影像或图像,以及相关的活动具化爱国精神的内容,让青少年在平等、愉悦、亲和的气氛中产生爱国情感的共振,以达到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三是教育方式要共“情”。新时代爱国主义须注重筑刻坚定的信念,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志向,通过VR技术或AI技术等信息科技或视频创设情景交融的爱国素材,透过具有冲击力、感染力的元素,让人们“零距离”体验浓烈的爱国情感、接受正能量的心灵洗礼。
2.达“理”。首先,教育主体要以“理”动人。广大教育者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持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用深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带动影响受教育者。实践证明,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深度、广度和宽度。其次,话语表达要以“理”服人。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个体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反映,更是其自然性的内在属性要求与社会性的外在理性表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不同民族与群体的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透彻的、严密的逻辑理论分析和全面、科学的思想价值观说服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正确的认知,引导其在爱国主义信仰下,正视自身的国家理性忠诚责任,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实现爱国主义与奋斗精神的有机统一[26]。再次,自觉行动要以“理”化人。在注重爱国主义情感激励的同时,强化社会实践教育与爱国精神知行合一,坚定学生以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为榜样,立足当下,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拼搏,将爱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安全战略意识,以长远、全局的视角看待国家发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理顺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关系,提升忧患意识。
3.通“情”达“理”,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坚持以情感人和以理化人相统一,是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二。第一,要推动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理论功底相结合,只有爱国主义情怀而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难以说服受教育者,只有理论功底而缺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无法与受教育者同频共振、心灵相通,只有两者结合方能启迪民智、开发民力。第二,要推动婉转性、潜隐性的情感话语与直接性、明确性理论话语相结合,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载体建设、环境营造增强话语表达的情理交融程度;借助理论话语,全面系统地为受教育者传授爱国主义价值观,毫不含糊、毫不隐讳,形成有温度、有力度的话语表达方式。第三,要推动“身临其境”的情景创设与“科学理性”的实践指导相结合,创新创设优质、高效、完善的教育情景,增强受教育者的体验感、认知感,引导受教育者在虚拟设置环境中达到真实感知的要求;同时融入具体、真实情境和场域中,科学理性指导实践,搭建受教育者乐于参与、乐于实践的平台、载体及创新各种实践教育方式。
(三)继“古”与开“新”相融合
1.继“古”。首先,爱国主义内容要以“古”贯“今”。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彰显“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等主题内容,加快推进传统爱国主义的当代传承创新与再创造,强化爱国主义的历史自信。其次,爱国主义精神要以“古”连“今”。“无古不成新”,爱国主义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民族精神内核,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问题本质,引导人民群众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和全面、整体地认识中国历史,绝不能割裂看待某段历史,更不能在未完全占有史料的前提下歪解历史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地看待问题,提高从历史经验中找到正确前进道路的能力。再次,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古”倡“今”。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性、发展性,大力开展四史教育,将其放在思想政治教学的中心地位,指导广大青年学生学好四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客观辩证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的经历与成绩,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继承而来,是中国共产党70多年的持续探索而来,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而来,惟有继承历史给予的财富,才能将爱国精神注入实践。
2.开“新”。一是立足“新”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系列重要论述为要点,扩展、优化爱国主题论、爱国精神论、爱国教育论、爱国本质论、爱国视野论的议题设置,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落实“新”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专项题材,融入教学课堂引导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扎根中国土壤、立志报效国家的信念,知行合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通过挖掘各种德育元素,开展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社会实践,诠释“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奉献精神,并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三是形成“新”合力。持续充实爱国主义的教育内涵,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德育素材研究,对全体人民群众深入开展有关国情、时事政策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发挥各人民团体(如工会、妇女联合会等)职能,大力宣传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内涵,凝心聚力,促进多方面主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合力作用。
3.继“古”开“新”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坚持古为今用和融通发展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一,要推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与当今爱国主义新主题相结合,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时代性、具体性与完整性,聚焦爱国主义中心点,画好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同心圆。第二,要推动传统爱国主义精髓与新时代内容与实践载体相结合,强化传统爱国主义新的时代群像和画面感,增强受教育者的历史认知与当代认同。第三,要推动爱国主义历史经验与新时代发展相结合,系统总结归纳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不断提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结语
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主义精神谱系,无不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考验面前的精神力量、价值选择、生动实践,是开创、继承发展当代创新历史征程的昭示,丰富和拓展了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底蕴,是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核与精华,是当代培育、弘扬、践行且赓续文脉的伟大精神谱系。进入新时代,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的政治属性、时代特性、现实理性、开放特性,深入理解、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内涵、本质规定、基本要求,让爱国主义旗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高高扬起。紧扣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使命,理顺彰“显”蕴“隐”、通“情”达“理”、继“古”开“新”的相互逻辑、递进关系,以高质量的路径推动爱国主义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夯实思想之基、行动之基。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在变、形势在变,爱国主义的特征与实践路径兼具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爱国主义内涵与特征的认识,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形成具有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中国特点和中国路径的爱国主义建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