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性问题对高职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

2022-02-26罗珊舒怀珠宋雪纯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开放性创造力创造性

罗珊,舒怀珠,宋雪纯

(1.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2.金华外国语学校,浙江 金华 321015)

创造力是个人能力提升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灵活性,以及应对工作生活变化的能力[1],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对未来的不可预测的需求。201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21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数学框架,将关键能力升级为“21世纪技能”,而创造力就是遴选出的8项21世纪技能之一[2]。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瞬息变化的新世纪,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科技的进步依赖人才的创造力。为解决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过程,重表达、轻创造性的问题[3],我国愈加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2006年,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强调通过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公民科学素质,增强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由此可见,创造力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础能力,科学教育是培养创造力,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创造力的内涵与评价

(一)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力是领域特定的,不同领域的创造力由领域知识、创造力相关技能及其他因素构成[6]。不同学者对创造力有着不同的理解。Welsch认为,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性陈述,几乎不可能达成一个统一和一致的定义[7]。尽管在不同的创造力定义中存在分歧,但仍能发现一些共同特性。Rhodes提出将创造力归纳为创造性的人(Per⁃son)、过程(Process)、产品(Product)、环境(Press)的“4P”观点[8]。

在探讨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质方面,Guilford认为,个人智能结构中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关[9],他提出创造者具有以下特质:对问题有敏感性、思路流畅、思维灵活、有独创性、有能力重新定义熟悉的对象和概念[10]。Williams认为,创造者的认知表现为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密性,情感态度方面具有好奇、想象、冒险及挑战等特质[11]。Helmreich等人指出,乐于接受挑战和困难任务、努力认真工作、习惯竞争以超越他人这三项人格特质与科学创造力有关[12]。陈昭仪对五名杰出的理化科学家进行访谈,指出杰出科学家多具有坚持力、认真、专注的精神,多半具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新问题,见解独到,具有批判力等创意特质。他将创造力定义归纳为三个向度,即挑战、新颖及独特:要挑战未知的科学世界,才能使科学有持续的进步;要能开发新颖的问题、领域,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规律或典范;有独特的见解及研究成果[13]。

过程的观点着重于分析产生创意的过程与阶段。1966年,Parnes提出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为发现事实、发现问题、发现想法、发现解决方案、接受所发现的解决方案[14]。Isaksen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过程的六阶段,即发现困惑、发现资料、发现问题、发现想法、发现解答、寻求接纳,并进一步归纳各阶段形成了解问题、产生想法、行动的计划三成分[16]。Torrance认为,科学创造力是对问题、缺陷、知识差距、要素缺失变得敏感的过程,经历界定困难、寻找解决方案、做出猜测或提出假设、重新检验这些假设并进行修改,最后得到结果的过程[17]。Stein提出,科学创造的三阶段:形成假设期、假设验证期、沟通期,假设验证期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试验,该三阶段是从建立假说的产生到产品的产出的过程[18]。洪文东指出,科学创造力是在归纳、演绎、假设、进行实验探究与验证,对结果进行批判,最终发现新事实、发明、新理论或形成概括性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19]。上述学者认为,创造便是特殊的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中需要运用创造力,将创造视为过程。

在界定创造性产品的标准方面,Sternberg和Luart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既能产生新颖的作品(即独创的、意想不到的作品),也能产生恰当的作品(如有用的、与任务相关的)[21]。Mumford认为,创造性涉及新型的、有用的产品[22]。科学创造性产品也需符合新颖且有效的特性,另外,科学理论的提出也属于科学创造力产品。

在探讨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时,Gomez认为,创造的环境包含领域(学术及文化)、场地(社会环境)、脉络(社会及历史)的前后关系[23]。王千伟提出,具有创造力的行为是种相当复杂的多变现象,受到个人经验、文化及社会的影响,是三者之间互动的结果[24]。有研究者指出,学生在民主的学习环境下,会有良好的科学创造力表现[25]。

(二)创造力的评价

目前,有关创造力的界定多元且存在分歧,创造力的评价工具也呈现多元化。董奇将创造力的评价方法分为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产品分析法及评定法[26]。Amabile提出,创造力测量的三种评价方法为创造力测试法、产品的客观分析法、主观判断法[20]。Hocevar和Bachelor提出的创造力测验的分类方式受到广泛的引用,具体为:发散性思维测验(Test of Divergent Thinking)、他人的评定(Ratings by teachers,peers,and su⁃pervisors)、人格量表(Personality inventories)、传记量表(Biographical inventories)、态度与兴趣量表(Attitude and interest inventories)、产品评判(Judgments of products)、自陈创造性活动或创意成就(Self-reported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杰出人士研究(Eminence)[27][28]。其中,用发散性思维(Test of Divergent Think⁃ing)描述创造力是研究创造力较为广泛使用的方法,常见的评价工具有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

二、开放性问题的定义

不同学者对开放性问题(Open-ended prob⁃lem)的界定有所不同。宋洁等认为,“开放性问题是一种答案不固定、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形式,具有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开放性问题重视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29]。俞求是认为,“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显著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30]。张远增,等认为,“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指向只有原则性要求的一题多题式问题”[31],原则性要求指不需对解答问题所需的具体知识、能力做出要求,一题多题意为一题开放性问题可以转化为多题封闭题。Pui Foong等认为,“开放性问题通常被认为是结构不良问题,因为它们缺乏明确的表述,缺少数据或假设,并且没有固定的程序可以保证解决方案的正确,例如,设计一个更好的时间表则属于开放性问题”[33]。Mi⁃hajlović认为,“如果没有确切地说明任务的开始或目标情况,就说任务是开放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开放性问题可以是多个解决方案的任务,也可以有多种找到正确答案的方法,如画出周长为16厘米的不同的长方形”[34]。戴再平将具有完备条件和固定答案的习题归为封闭性问题,将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习题称为开放性问题[35]。郑毓信提出,开放性问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法,能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36]。刘学质将问题分为四类,分别是综合题、数学模型、可发展的问题和开放式问题[37]。他认为,开放式问题是指有多种正确答案、结果开放的问题,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新规则,创造新方法。

笔者赞成俞求是的观点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显著特征是答案的多选择性(多层次性)[30]。

概观众多学者关于开放性问题的定义,按解题时的思维划分,可将开放性问题分为思维发散型、项目分析型、知识迁移型、科学探究性、问题解决型[38]。或者根据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划分,可分为操作型(如实验技能)、表现型(如艺术表演)、论文型(如科学研究报告)、问题解决型(如论述题)[39]。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在课程环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我国大学生教育中关注的重点[44],是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

(一)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开放性问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探索

Torrance(1972)发现,CPS模式(Creative Problem-Solving,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成功率分别91%[45]。国内许多学者将CPS模式运用于教学中[46][47][48][49][50],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方式被证实能促进学生概念的学习,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方法。有研究表明,适用于CPS模式的问题须为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接近真实的生活,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方案的提出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1][3]。

以市政工程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如何解决城市内涝多发问题?”“海绵有哪些特征和特质?”“如何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接近真实的生活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展讨论,最终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促进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经课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设计多种简单且易于融入常规课程教学的开放性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该课的课程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课程知识点掌握程度也超90%。

另外,就“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开放性问题,在本校学生中举办了“海绵杯”寝室设计大赛。在设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不断思索、集思广益,不断优化设计,最终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绿植废水盆,和用于冲厕的简易阳台雨水收纳器脱颖而出。可见,对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开放性问题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以该方法来提升学生创造力是适当且实用的。

(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开放性问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探索

实验项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何借助实验课程提升创造力也是教育研究的关键。臧玲玲、唐俭欣梳理了美国两种影响力较大的创造力实践活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未来问题解决计划(Future Problem Solving Program,FPSP)[52]。在实验室课程中使用PBL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3]。

在实验课堂中,以市政工程中的水质处理实验为例,提出“如何让浑浊水体变清澈的方法有哪些?”这一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在该情景下,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石头过滤,联想到是否可以用其他材料来加强过滤,或者添加药剂等方式进行水处理。可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思考、决策的机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知识,有利于提升创新思维和技能。此外,由于创造力通常与“新奇”“个人参与”“自我导向”等概念相联系,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满足了促进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需要[54]。

(三)基于创造力培养目标,结合开放性问题优化教学

一是树立创造教育理念,加强课程组织系统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提升自我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自觉提升将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强化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加强课程组织系统建设,借助开放性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力教学引导。

二是重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积极营造开心、开放与合作的课程氛围。在课堂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三是运用创造力评价体系,检验创造力培养成果。教师以学期为单位,通过创造力评价体系,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进行综合评分,进而对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做出科学的评价,以此判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四、结语

创造力培养是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借助开放性问题,将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开放性问题应用于高职课程实践中,营造“开心、友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并运用创造力评价体系,检验创造力培养成果。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中开放性问题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和自觉,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开放性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