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2022-02-26盖顺谢统义
盖顺,谢统义
(广西教育学院教务处,广西 南宁 53002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应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五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激发思政教育创新活力,构建“大思政”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要走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教学规律为依循、以古今资源为依托、以教师队伍为主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2]。
复旦大学徐珂提出,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科学精神和专业伦理,从“要我做”转为“我要做”,从“做过了”到“做得到”再到“做得好”进行转变[3]。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是对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师范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突破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界线,形成协同效果,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课程思政不仅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还要在课程方案、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提高教学效果、育人效果。
(一)结合师范专业特色,修订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师范生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德育知识与技能。高校应结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统筹推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题研究、作业、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考核等各环节,突显育人的中心地位。
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三度”,即广度、深度和温度。由优秀教师带头,采取“个人-团队”的方式,逐步将课程思政常态化。每个学期可组织课程思政公开课,组织各专业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并在学年末开展课程方案验收工作。
(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课程思政
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师范生,不仅要懂得基本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如何开展道德教育,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能够巧妙处理中小学生的突发情况。
因此,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师范类专业特有的实验实训平台,如微格教学、中小学实习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师范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将知识不断内化。如将师范生组成不同的教研团队,以中小学课本为依托,用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通过说课、试讲等方式展示其设计成果。
(三)加强师范类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教材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之一,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形态和品德。教材要以课程知识为基本内容,“因课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5]。教师可以自编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研讨的形式,结合国际国内教育热点、中小学校常见问题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德育水平。学校要做好教材内容、数字教材的审核以及意识形态的排查工作。应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及正式出版的、含有课程思政要素的专业课程教材。
(四)抓好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身为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用正确的言行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促进教师德育专业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有师德,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教师要根据师范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教师教育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学习专业的德育知识与技能。
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教师既传播知识,又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既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高校可以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不断提升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将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二、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的指挥棒,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导向性、引领性作用。师范院校注重为人师表,更应注重师德素质的培养。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管理创新,应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成效与教师考核评价相结合[7]。
(一)注重即时效果、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即时效果主要是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思政素质等,多体现在课堂氛围、课堂测试、小组活动及课后作业等方面;短期效果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客观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效果需综合学生在中小学实习实训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也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后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追踪表现来进行。
即时效果、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不仅要考虑到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后,不同时期内学生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还要考虑到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良好师德和报国理想,使学生政治强、情怀深、有担当。
(二)注重认知方面效果和观念方面的效果
认知(cognition)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8],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8]。教师在认知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政意识,具体落实在学生的解题能力、迁移能力、对事物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对民族文化、国家荣誉以及德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观念方面效果侧重考察学生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能够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体现在师范生中小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的计划、决策和总结等,观念清晰且能正确表达其家国情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客观地分析与评判事物。如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能对时事热点、校园突发情况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评判,引导中小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看法。
(三)注重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师德素养是师范生的基础要求,也是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对课程思政的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进行评价,能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课上关于思政主题的专注程度、参与程度以及课堂气氛等方面。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进行评判,如成绩、专业技术资格证的通过情况,以及学生在中小学实习实训中的表现等。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上,可对学生暑期“三下乡”、义务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日常行为规范与否进行观察评判。
(四)注重课程思政协同效果和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9],课程思政的效果也应综合考虑“三全”的协同效果。协同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在义务家教、暑期“三下乡”、红色主题活动等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表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综合运用效果,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师范生技能比赛等竞赛的情况,以及在创新创业中了解国情、民情、教情以及锤炼意志的情况等方面体现,既加深了学生对教育的认识,使学生不断提升专业自信和教育自豪感,又让学生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要实现师范生守根基、有师德,就要求学生在课程思政后能够文明修身、勇于担当,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互联互通。
三、新时代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提升学生的家国意识、师德素质和文化自信等,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知识的互通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加上国家实行全科师范生的培养,师范生的平均年龄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从教育专业角度对网络新闻、热点短视频等进行解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做好“翻译”,即将政治话语“翻译”为专业话语,打破学科壁垒;做好“桥梁”,帮助学生从教师的专业角度了解、认识教育,让学生在进行德行培养的同时,走近教师、走进教育。
(二)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的专业性
课程思政是一个课程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使各专业课程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整体[10]。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团队建设,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导向;在协作基础上形成技术或技能方面的互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不等同于专业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应注重跨学科院系、跨专业团队的建设与交流,将知识融会贯通,也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迁移。
课程思政的团队建设可以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选培一批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中须有一名思政课程教师,保证德育知识的专业性;将课程思政团队进行项目化建设,以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促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提升。同时,跨专业团队中也可以加入中小学优秀教师。根据教育的需求,开展专业教育、进行课程思政,使师范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政素质、促进德育的专业化。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检验,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工作的向导,要有科学性;师范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师范生师德素养、家国情怀的效果体现,也是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德育素质和德育专业性的教育指引,要有创新性。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除了从立德树人成效与教师考核评价方面进行,还需要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课程思政的开展综合评定。立德树人成效方面,在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测、评定、反馈、巩固功能的基础上,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实践情况,如实习实训、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定性评价,并与学生的成绩、资格证书和学科竞赛情况的定量分析相结合。教师考核评定方面,除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外,可增加教师专业课程中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课程思政元素点,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项目、研讨等的量化分析评价,以及课堂上课程思政融入情况的定性评价,如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专业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课程思政进行中小学教学设计的能力等方面。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创新性根据师范生必备的宽博知识为载体,结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对学生的文明养成习惯、综合教育教学体系的掌握情况、德育专业性以及学科间知识迁移创新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教师教育方面,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开展特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展师德主题课程或内容,加强学生的德育专业性等。学生素养方面,引导师范生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在教育实践中,能根据课程内容和中小学生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并能进行各专业知识与技能间的迁移;灵活、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等。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之一。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不仅要从课程方案、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不断细化,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思政效果和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注重师生间知识的互通性、团队建设的专业性,以及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并能进行专业化的德育,实现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做过了”“做得到”到“做得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