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以广西桂林为例

2022-02-26杨公银姚航斌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桂林思政民族

杨公银,姚航斌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和国家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从中央到地方组织下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中组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都为高校做好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1]针对广西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将广西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积极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当中,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活度和活跃度,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广西地区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一、广西桂林民族资源特色

广西是全国唯一一个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令人称奇的喀斯特地貌,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使“八桂壮乡”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广西区内各类型高校齐全,形成了教育文化与民族特色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这是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坚实基础。“民族地区特色资源是指能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极具民族地区特色的历史、人文、自然和发展资源的总和。”[2]我们要充分结合思政课的实际,紧紧依靠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将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效融入。本文以桂林为例,细分资源概况为以下几种,分别加以开发利用。

(一)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民族地区特色资源

桂林地区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特色资源主要有:

一是新型新农村资源。随着2021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3]桂林市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完成,村容整洁、村貌文明,处处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喜变化。如桂林恭城红岩村,一个围绕“柿子”发展起来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获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桂林六塘镇岚岩村,村貌整洁,民风淳朴,较早就通过了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考核验收;被誉为“广西新农村建设第一村”的兴安黄茅坝,较早搭乘党的致富顺风车,如今不仅村景怡人,更是致富领先。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新农村去开展实地调研,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为农村、农民、农业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发展、新理念;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还可以形成一些数据翔实的调研报告,作为当地政府解决“四农”问题的参考。

二是民族地区特色城市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视察期间,反复叮嘱当地负责同志:“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3]。桂林是中国融贯西南、华南、中南最便捷的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门户城市、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作为广西民族地区的标志性城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早已闻名世界,但是在一些老旧城区也存在着诸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城中村改造推进缓慢、治污环保工作艰巨、山间建城地域限制、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等问题。通过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走进桂林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桂林之美、感受桂林发展之快的同时,充分了解广大市民的生活状况,启发学生对城市发展的新思路,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的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地区特色企业资源。桂林不仅是一座有着雄厚老工业基础的城市,而且是一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城市,有着品牌众多的特色企业资源,如以西瓜霜系列产品为代表的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桂林金顺昌食品公司、桂林吉福思罗汉果有限公司、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一线参观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知晓企业的发展历史,思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本地经济,还可以促进学生寻找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前补足短板。

(二)以文化为主体的民族地区特色资源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与人文、历史、民族、风俗习惯都有极大的关系,是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百宝箱”。这类资源主要有:一是桂林历史文化遗址资源,如甑皮岩史前人类文化遗址;以灵渠古代农业水利文化遗址;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遗址、桂林庙岩遗址、秦灵渠遗址、秦城遗址、古民居群和民族传统建筑群、全州燕窝楼遗址、龙胜广南巡检司城门遗址、兴安严关窑遗址、恭城古建筑群等。二是桂林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古代有“名实相符之士,艺文俱美之人”[5]的唐代状元赵观文,有体恤民疾、针砭时弊的吏部郎中曹邺,有明朝弘治、正德两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的蒋冕,有古雅淳厚、清廉不阿的吕调阳,有著作甚丰、撰写《五种遗规》的大思想家陈宏谋等;近代有民盟主要创始人、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有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教育家马君武,有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的黄现璠,有被称为广西的“御史监军”的行政法学家白鹏飞,有“青春戎马,晚节黄花”[6]的民国代总理李宗仁,有勇猛过人、睿智儒雅的三十八军首任军长李天佑等。四是桂林红色文化资源。桂林是一块呈现着无数革命斗争与英勇传奇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旧址、觉山铺阻击战主战场遗址、红军长征老山界旧址等。五是桂林民间文化资源,如以“三月三”为代表的壮族传统文化,以龙胜梯田为代表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在笛篙歌、山歌、龙船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桂林民歌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桂林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当中去,既有利于桂林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发展,又有利于培育在桂学生的爱桂情怀。

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不断创新路径,把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开展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第一,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融入将促进高校思政课“火”起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变得更为隐蔽和多元,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资本异化的价值取向、商品拜物教式的生活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和腐蚀。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融入,可以改变思政课被误解的“冷冰冰”“干巴巴”“不温不火”等印象,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火”起来。一方面,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融入能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运用新颖的方法路径,将民族风俗、历史沿革、红色传承等巧妙融入教育之中,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具民族特色、更符合民族地区发展形势、更有助于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在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论认知与现实的统一。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融入能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由于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理论内容较多、理论思维常新,加之缺乏更多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得一部分学生觉得思政课枯燥乏味,出现上课“人到心不到”“到了不抬头”“抬头不思考”等“假学习”现象。将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与民族特色资源实现“零距离”接触,可帮助学生更为真切地理解思政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充实自己的头脑,进而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上思政课程。

第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融入将促进高校思政课“活”起来。“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4]将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使思政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到课率和课堂“抬头率”。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程实际相结合,把政治理论活用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的内涵、外延,激励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宣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红色之旅等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进行知识重构,可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知识。

第三,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融入将促进高校思政课“获”起来。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十分重要,它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5]以国家需要和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将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打造一个学生喜爱、老师愿为、社会认可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差距,锻炼自我,提升素质,努力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成,满足学生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师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将自身所学在实践中展现出来,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收获满足感、自豪感。

三、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创新性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要独具特色,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将民族地区绚丽多彩的特色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展现出来。其次,开展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实践教学要有实践路径的选择要争取接地气、有活力,实现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与实践教学无缝对接。这既是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也是实现思政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在融入的路径和方法上推陈出新、开辟蹊径。

(一)将特色社会服务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桂林地区各高校思政课的设置与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是一致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展。这时候,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等一系列人生课题都摆在了他们面前。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大环境,使学生始终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以多种方式开展社会服务,可以帮助他们破解这一系列人生难题。如在新生入学后,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与校内志愿者协会、学生党支部等团体联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民族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精神宣讲、乡村振兴政策解读,以及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四帮”服务等活动,特别是注重选拔一些会讲壮话、客家话的学生,方便与村中的留守老人交流。壮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里的瑰宝,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组队进入村寨,与村中的赤脚医生交流学习壮医药的相关知识、相关技法,以及如何辨药、采药等知识。艺术类高校学生则重点挖掘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展演、文艺汇演等。桂林地区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特色资源。各高校在暑期进行的“三下乡”活动中,可以创新实践体制机制,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网络直播、带货等形式,帮助民族地区人民宣传传统手艺技巧,展示民族魅力,提高农民收入。活动结束后,加强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使其能够量化,比如要求学生为参加实践的其他同学打分、写评语或撰写实践心得等,并将以上结果作为思政课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将桂林地区社会服务这类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紧紧依靠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处理好生活与学习、道德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理想与现实等多方面的关系。

(二)将桂林地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参观考察是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历史事件、人物过往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要遵循先烈的足迹,以踏铁留痕之势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结合桂林地区较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桂林历史遗迹和革命场馆,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参观考察结束后,可以通过撰写观后感或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检验和巩固实践教育成果,进而使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民族自信,领悟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参观了解唐代状元赵观文、明代户部尚书蒋冕、“三元及第”的陈继昌、连科状元王世则等,增强学生对桂林地区人文历史的了解;通过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全州觉山铺阻击旧址、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桂林兴安烈士陵园等革命圣地,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信仰激发学生的爱桂林、爱祖国情怀。

(三)将桂林地区特色实业调研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10]。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穿百姓鞋、走百姓路,站到地头、坐上炕头,站稳群众立场”[11]。通过采取以思政课教师为领队、以学生为小分队成员的形式,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者周末等时间,组织学生到桂林的特色工业城区、特色地方企业等地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重点内容拟定一定数目的调研选题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自选题目),指导学校撰写调研报告,对调研报告的格式等进行统一要求,并开展安全教育和行程培训。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制订调查问卷,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发放调查问卷。

(四)将特色微电影创作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高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传媒、计算机等学生的专业优势,通过拍摄微电影等形式,将桂林地区的名人轶事、山歌文化、运河文化、抗战文化等,以现代化的手段展现出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微电影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爱桂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抓好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可以从学生所熟悉和成长的地方着手。广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特色资源,将民族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需要,更是传播当地特色资源、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采取多种方式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为建设壮美广西、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桂林思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桂林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民族
乐!乘动车,看桂林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