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2-02-26丘小维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中职

丘小维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的灵魂工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1]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如何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分阶进行精准施教,培养高素质的职教人才,是中高职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课题。

一、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界定

所谓中高职是指中专、职高、技校学生通过对口或单招考试、推荐、联合办学等方式升入高职学习,以“2+3”、“3+2”、“3+3”等培养模式衔接形成的、以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为导向的教育过程。近年来,中职升高职渠道的畅通,促使形成初、中、高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材体系等一体化衔接,使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相互承接、相对分工又不重叠的有机结合状态[2]。

所谓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即依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知识结构整体规划,从打牢思想基础、提高政治素质、强化职业素养、增强使命担当的阶梯式目标出发,统筹推进体验性与常识性、实践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使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学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符合思政课整体性安排。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包括不同学习阶段的纵向衔接,侧重于强调学段和全程的关系,推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手段一体化建设;也包括校内外、课内外和线上下的横向贯通,侧重于强调不同学段中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与手段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育人共同体。

(二)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思政课课程设置连贯性不足

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德育课名称改为“思想政治”课,课程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皆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经济政治哲学常识、职业道德等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突出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两段课程的设置各成体系,部分教学内容重复、脱节、倒置,衔接不顺畅,层次区分不明显,衔接思路不够清晰,难易程度与学生的理解水平不相匹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弱化了教学效果。在课程管理归属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属教育厅思政处、高教处负责管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属各市县教育局负责管理,管理归属不同,难以形成中高职思政课的有机衔接意识。在课程目标上,高职思政课以普高生为基础,其教学目标、教材、课程标准、教学管理与本科保持一致,部分高职与普高生和中职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高职学情,教学效果不明显。

2.中高职思政课理念与实际融通性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偏重操作与技能培养,高职思政课地位较低,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必要的尴尬地位,思政课理论教学开展不透彻、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缺乏深刻认识,学习兴趣不高。在评价上“唯分数”“唯升学”,重诊断性与终结性评价,评价断裂,对是否做到立德树人、是否关注学生成长等关注不足。在现实中,思政课教学导向与企业、社会经济利益导向冲突,德育理想化与生活现实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矛盾,学生不愿从事苦累的工作,对到一线实习存在抱怨、抵触情绪,职业认同度低;部分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比较薄弱,政治热情表现不足,对时事政治缺乏关心,关注个人利益得失,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奉献意识、担当意识均有待增强。

3.中高职思政课课程教学合作性不足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后,中职升高职的生源逐年增加,中职生的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理解能力均较为低浅薄弱,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以普高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教学效果不佳。现有的教学内容忽视学段性要求,没有把握好思政课的内在逻辑,教学内容难以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高职部分教学班级实行混班教学,生源多元化、知识储备不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众口难调,影响了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活力不足,课程整体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中高职思政课都在积极探索有效教育方式,但由于教学任务不同、时间空间等阻隔,缺乏统一的管理与交流共享的机制和平台。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沟通渠道有限,衔接和协作不畅,各自专于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各自为营。

二、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理念

(一)坚持以生为本,立足立德树人,占好主阵地和用好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3]。答好这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关于如何推进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一,要科学制定总目标和整体规划分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立足立德树人。总目标上,突出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从顶层理清育人目标,加强内容规划,根据职教实际,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如终身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第二,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占好主阵地和用好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职业教育全程、学生成长全程、思政教育全程,通过一致培养目标、统一育人思想、梯度性内容方法,构建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师资的联动系统机制,实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主动占好主阵地和用好主渠道,上好思政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为重点,开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精神,着力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政治感、历史感、使命感,培养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的精神,让学生致力于在平凡的岗位上,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二)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好学段层次衔接

解决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难题,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好学段层次的衔接。第一,着眼于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同学段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要求,深入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思想困惑和生活问题,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层级递进过程,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导作用,把是非问题讲明白、把理论问题讲透彻,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切实将思政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思想情感世界,将国家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准则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第二,做好不同学段层次的衔接设计,整体规划教学内容,构建每个学段的方法体系,实现有机衔接和整体推进。一要明确思政课的管理归属,建立统一领导制度,这是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要求。二要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改变现有的各自为政的局部思维,制定系统整体的课程标准和方案,参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模式,编写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三要编写和完善教材体系,统一中职教材,设计并做好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参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容,研究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切实体现思政教育的层次性、梯度性、系统性。四要构建与各学段层次相契合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阶段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形成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通过学分认证、选修课程、网络课程等融通方式,完成可以相互承认的不同阶段课程。五要协同育人,形成校内外、课内外和网络上下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企业家、校友、家长、社会协同一体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全程育人格局;搭建平台,畅通交流,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建立中高职联盟,开展课程系统、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研究,实现中高职思政课科研交流常态化,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程都强调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4]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发挥各个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以“四个结合”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首先,构建科研激励机制,激发思政教师的科研意愿,强化思政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改变高职思政科研薄弱、教改成效不明显的现状。其次,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遴选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突出的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的牵头人,发挥专家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手拉手”备课,构建职教思政教师一体化备课的示范性机制,让不同学段的教师相互学习、启迪互进;建立网络备课平台,完善思政教师学术信息资源和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教研水平。最后,建立稳定的沟通平台和渠道,采取学习观摩、专题研讨、课题联合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研讨,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与信息,互派学术骨干进行实地考察和研修。

2.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高职要开好必修课和开设选修课,在加强两门公共必修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依托区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优质课、优质资源的供给;通过充分挖掘本土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教学资源,系统编制特色文化教材、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开设特色课程,如地方党史教育、工业文化史等选修课程;开设“四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选修课程,帮助基础理论比较弱的学生掌握历史与理论知识,增强思政教学的效果。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注人的活动,引导人参与社会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联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网络平台,推行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演红色戏剧、大学生说红色故事、大学生唱革命歌曲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真切体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历史观。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体验、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分享心得与成果,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亲身领悟和感受,实现知意信行统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运用融媒体技术,打造信息化课堂,有效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构建中高职各学段纵向衔接的网状资源共享机制,将课程章节知识、教学案例、美文赏析等材料上网,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最大化。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对思政教学的主题、内容等进行系统处理,开展专题化教学,吸引学生在线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一体化教学格局

1.加强课标与教改一体化建设

首先,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明确定位中、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素养标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边界和衔接点,科学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整体规划,形成科学、完整、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课程结构衔接设计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在中职的基础上,规划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以中职为基础,深刻把握中职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原则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要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体系转换为重点,建立由课程体系建设到教学体系转换的充分沟通渠道,在尊重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体系的转换,避免简单重复。落实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衔接,还要科学制定各级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规划,正确处理好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使用、评估等各个环节。

2.促进教学方法一体化建设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不仅承担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任务,更肩负着学生精神熏陶、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重任。因此,提升教师政治素养非常关键。应组织思政教师参与理论宣讲、挂职锻炼、社会调查、体验研修、调研考察等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提高政治素养,增强理想信念,明确责任使命,跨越认知和行动的隔阂,打造出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教师队伍[5]。其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中高职单位结对、教学团队结对、教师结对、学生结对等结对方式,加强培训学习、研讨交流,培养一批优秀的课程带头人,打造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最后,搭建各学段思政教师交流研修、备课、实践互动平台,深入开展不同学段教师的经验交流、教学合作、科研合作等,构建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讨机制,实现育人同向同行、资源共建共享。

3.完善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

完善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推动中职和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融合,对学生进行道德记录跟踪,掌握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导,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多维度、多元化、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打造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

(三)完善管理体制,形成一体化管理格局

探索中高职思政课管理一体化,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开展德育协同机制研究,完善德育管理一体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导、管理与规划。首先,完善领导决策一体化机制,加强课程领导、厘清领导决策的主体权责、建立一体化指导委员会,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统一管理、领导决策合力。其次,构建协调互动一体化机制,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各学段思政课协同运行、互通有无,实现各学段思政课建设规范有序。最后,构建考核评价一体化机制,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根据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发展实际,细化课程考核标准,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长效机制,统筹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推进思政课管理一体化衔接。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中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