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的实践理路探赜
——基于重庆市十所高校校长毕业致辞的思考
2022-02-26徐国平
徐国平
(1.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2.重庆工商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重庆 400067)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关心青年,对青年提出殷切期盼,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新时代青年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强国青年,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接续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一、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
时代是出卷人,青年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青年时代担当状况如何,需接受时代与人民的检验。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探究青年时代担当问题是回应历史追问,是新的时代性话题。
(一)“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
“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1]“两个大局”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现为机遇与挑战共存。
我们要抓住、利用好难得的发展时机,趁势而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迈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这样说道:“青春正当时,勇做弄潮儿!百年前,摆在一批优秀青年面前的是‘救国’的光荣命题;百年后,摆在你们这批优秀青年面前的是‘复兴’的伟大命题。伟大的奇迹需要新一代青年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召唤新一代青年去开拓。”新时代青年,要在深刻把握“两个大局”中怀揣崇高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本领能力,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培育合力不足的困境
当代青年肩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历史使命,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对培育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举例道:“隆平学长为什么能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是因为他始终以人民的需要和祖国的发展为己任,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生鞠躬尽瘁、奉献担当。”袁隆平院士勇于为国为民担当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去学习、去吸收、去转化。青年担当精神培育主体多样,涵盖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需实行差异化与一体化相结合的培育模式。但在现实中,因主体间地位不同,关系相对独立,且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培育整体合力尚未有效发挥,影响了青年时代担当精神的养成与践行。
(三)担当精神个人养成的缺位
培育的整体成效要转化到个体的内化与身体力行之中。个体“想不想担当”“愿不愿意担当”“为什么担当”“担当什么”“怎么担当”构成了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最根本的动力。
通过对重庆市1000余名大学生开展调查,结果表明,近89%的青年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担当意识,6%的青年大学生担当意识不明显,5%的大学生担当意识缺乏。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指出:“在这个‘内卷化’的时期,有人焦虑,有人躺平,终究需要积极应对。”如何引导“躺平者”不再躺平,正如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在毕业致辞中所言:“若想一直‘躺平’,可能就是‘躺平一时爽,长躺悔断肠’!”在这个躺平化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首先需要夯实个人养成。
二、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的逻辑把握
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具有前提依据与条件,要遵循培育的内在逻辑,把握运行规律,把握担当精神的理论内涵、担当精神的价值意蕴与担当精神的终极指向,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与服务青年。
(一)把握担当精神的理论内涵,厘清“何为担当精神”的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3]青年作为“类”存在物,规定、使命、任务与担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目前对“担当精神”的内涵界定,学界存有不同见解。有专家认为:“担当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承担的对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责任。”[4]有专家从担当的内容出发,认为担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部分”。[5]其共同点是从宏观视角界定人或青年的担当所瞄准的客体与对象,即自然、国际、国家、社会与他人,但客体与对象存在重合与差异。因此,担当精神是青年或青年群体与生俱来的核心素养或优良品质,是青年或青年群体在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国际与自然等多维关系中所形成的责任认知、情感、意识与行为。
(二)把握担当精神的价值意蕴,明确“为何担当”的问题
“为何担当”体现为青年担当精神的价值意蕴或时代影响力。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6]马克思17岁时就树立了为人类独立和解放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并为之孜孜奋斗。中国共产党百年践行担当使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彪悍史册的人间奇迹。
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指出:“你只有担当作为,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人的本质不是单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个人担当精神源于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集体需要。个体价值外化为个体甘于担当、勇于担当与善于担当的态度、情感与行为,是个体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需要与集体需要结合起来,在铸就个人“青春梦”中实现“中国梦”,以“中国梦”激荡“青春梦”。
(三)把握担当精神的终极指向,规定“担当什么”的问题
青年担当精神的内涵界定了担当的具体指向。一是维系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建共享共荣的国际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培育时代青年广阔的国际视野、宽广豁达的胸襟、驾驭国际问题能力的国际担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国际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二是维系奋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国家、民族与人民担当。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一代代中国青年去努力实现。三是维系促进家庭民主团结、关系和睦、发展和谐的家庭担当。青年要明确家庭身份、家庭地位、家庭角色,直面家庭实际与现实问题,主动融入,担当践行家庭责任。
三、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强国青年担当历史使命要凸显时代特色、中国特色与青年特色,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社会运行逻辑与青年成长规律,力求历史现实相统一、知行合一相契合、“小我”“大我”相融合。
(一)注重历史关照现实,体现历史现实的统一度
青年担当精神是抽象性与具体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寄语青年大学生:“常思过去,才能明晰将来。丢失了历史,就丢失了方向。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培育青年担当精神。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9]伟大建党精神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时代精神的凝结与升华,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前,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青年具有深刻的引领作用,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为国为民为己而担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突出知行循序推进,揭示知行合一的契合度
“知情意行”深刻揭示了人们认识的目的、支配认识行为的动力等基本问题。正如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在2021届毕业生致辞中所言:“同学们顺利毕业,意味着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了处理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这是你们手里的工具,你们所将面对的不过是问题。”青年时代担当精神培育要遵循五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把握青年认知规律与心理变化特征,塑造青年形成正确的担当价值取向,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青年在肩负强国大任中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与僵化行动的藩篱,保持正确认知与清醒头脑,树立辩证、系统、战略、法治、底线与精准的六大思维,实现认知方式、思维模式的与时俱进。同时,新时代青年还应以认知转变为突破口,以真情实感、坚定意志与崇高信念为依托,展现“强国有我”的良好形象。
(三)树立辩证统一思维,把握“大我”与“小我”的融合
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应将“小我”主动融入“大我”,在优先服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中,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人多样化需求,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即在“小我大我化”与“大我小我化”的辩证统一中形成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行稳致远的磅礴伟力。
“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10]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提倡、主张个人利益要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11]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孟东方在2021届毕业典礼中以事例的方式告诫、勉励青年大学毕业生:“已逝著名学者张文京教授,一生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带着对教育特别的领悟和使命,开创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成为重师特教灵魂人物,其学术成果和为人风范也对中国特教界产生持续影响。”张文京教授凭借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开创并引领了一个学科乃至一所高校的发展轨迹,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最大化。时代青年要遵循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与准绳,发挥青年聪明才智,以“小我”激荡“大我”,以“大我”反哺“小我”,实现“中国梦”与“青春梦”的同向同行发展。
四、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要善于借力、聚力、发力,吸收共产党人敢于亮剑、勇于担当之精髓,以崇高的信念定力、过硬的本领能力、磅礴的奋进伟力与强大的培育合力,激发青年担当的驱动力、执行力、生命力与战斗力。
(一)树立崇高的信念定力,持续增强青年担当的内驱力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寄语青年学生:“点亮生命中的理想之光,让这一道光指引自己前进、奋斗,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和才干,让自己的价值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好、发扬好、保持好中国青年的优秀基因,永揣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成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时代先锋。
一是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长效机制。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标准性、重复性与经常性等特性,要求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方式与载体与教育规律、青年成长规律相适应,实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形态与模式的与时俱进。二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传导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引领青年思想、规范青年行为、凝聚青年共识提供多重场域,助推时代青年形成担当精神。
(二)练就过硬的本领能力,不断深化青年担当的执行力
过硬的本领能力是能做事、做成事、做好事的前提与基础。新时代青年要努力锤造过硬本领,增强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处理各种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一是增强青年政治能力。青年的政治鉴别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引领力是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与错误思潮的利器,能保证青年在使命担当全程全域中旗帜鲜明、方向正确与立场坚定。二是增强青年学习能力。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勉励毕业生:“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要有过硬本领,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青年要抓住时机,善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学习,夯实青年担当的条件与基础。三是增强青年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12]青年是年轻活力、朝气蓬勃的一代,是极具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一代。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强调:“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属于创新者的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新时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重视青年、关注青年、引领青年,展现新时代青年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责任担当。
(三)赓续磅礴的奋进伟力,始终保持青年担当的生命力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在2021届毕业生毕业致辞中分享“西政之士”的人生信条指出:“铭记自强不息,坚守奋斗精神,努力为母校加分,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新时代是奋进者的时代。时代青年要继承发扬奋斗精神,发挥典范传导效应,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以奋斗书写人生新篇章。
一是用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奋斗先爱国,爱国需奋斗。新时代青年以爱国情怀赓续奋斗伟力,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爱国典范宣传教育、文化环境熏陶感染等功能,使青年的爱国认知与爱国情感落实到爱国实践。二是用力发挥典范传导效应。典范、榜样为人们提供了成长过程中的行为示范,其要义在于典范对人的有效影响上。[14]要依托主流传播媒介,创新英雄模范、奋斗典范等先进事迹的宣传方式与传播渠道,以红、专、正的教育内容,发挥正向教育与示范传导功能。三是用功做好青年劳动教育。马克思指出:“那些为共同目标而劳动的人变得更伟大,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14]劳动教育以生命幸福为归宿,关乎个人幸福、社会幸福与人民幸福,它以教育、改造与重塑青年劳动观,培育青年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实现青年人生奋斗的使命担当。
(四)汇聚强大的育人合力,着力提升青年担当的战斗力
合力是将多种不同力量有机“捆绑”,以整体性输出、释放发挥“1+1>2”的优势。培育青年时代担当精神要破除主体间相对独立、缺乏沟通联动的状况,完善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四级育人体系,形成同心合力、分合有序的育人格局。
一是规范不同主体职责分工与角色扮演,做好“分”。社会应从制度设计、政策引导、资源挖掘与舆论宣传等方面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担当氛围。学校要从课程内容设置、师资队伍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以丰富的教学内容、高素质师资队伍、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第一、第二课堂联合培育效应。家庭要发挥示范效用,以担当的身体力行影响青年担当意识、情感与行动。个体要强化担当认知与情感,牢固树立“担当即责任”的崇高态度,增强担当本领与能力。二是把握主体间认知、责任与创新合力,做好“合”。第一,建立主体认知合力,强化主体认识广度与深度。各主体要在形势与问题中深化培育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达成认知共识。第二,完善主体责任合力,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各主体要严格责任落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托起青年担当培育的历史重任。第三,开发主体创新合力,激发主体创新思维与方式。各主体要利用、发挥新技术的强大支撑力,为青年担当精神培育提供新做法与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