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融入“大思政课”的角色定位*

2022-02-26马福运

高校辅导员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马福运 杨 繁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高校视域中的“大思政课”,是在聚焦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打破空间时间限制,贯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全过程的思政课。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规定》)则明确指出,专职辅导员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的特殊定位和“大思政”的特殊格局,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应进一步明晰思政课教师身份,明确融入“大思政课”的角色定位,从点滴工作入手,积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讲好理论小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打造网络云课堂,健全日常微课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一、课堂教学的兼职思政课教师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重要论断,强调了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为高校辅导员兼职参与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高校辅导员兼职参与“大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熟悉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的优势,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一)立场稳固是把准教学方向的前提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规定》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条件,要求其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从“入口关”保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具体问题,帮助他们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高校辅导员的第一职责,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两者目标要求高度一致,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大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二)学情明晰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学生需要是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高校思政课确立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3]辅导员工作一切为了学生、紧紧依靠学生、团结带领学生,有着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的天然优势,可以实现对学情“求同存异”的精准把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的联动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健康疏导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经验丰富是创新教学形式的基础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根据这些要求,思政课教学既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还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参与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能够积累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不断提升组织管理、教育引导、语言表达、新媒体使用等业务水平。在参与“大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他们可以就地就校取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故事、身边的朋辈榜样扩充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资源的可感性和鲜活性,也可以将党团日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成果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将辩论赛、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校友访谈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互动性。

二、实践教学的专职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4]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是高校辅导员融入“大思政课”的主抓手。在组织开展、过程管理、考核评分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

(一)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汲取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高校辅导员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亲身感受祖国的发展进步,从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汲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力量,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组织开展“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从中体悟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靠的是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意志品格;组织开展“红旗渠”走访调研活动,引领学生从中体悟“一锤一钎一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靠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革命气概;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慰问,帮助学生从中体悟我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靠的是上下同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力量。

(二)引导学生在学术科研活动中激发创新动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让全球瞩目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中,青年人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高校辅导员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举办“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科技创新竞赛,为青年人才搭建舞台,从中发现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理论融入实践,激发创新活力,用科学文化知识、科技创新创造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学校要与所在院系通力配合,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专业特色为依托,打造创新创业实验室、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组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创新实践平台,通过构建“专创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激励学生勇于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自主创新。

(三)引导学生在文体艺术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辅导员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举办课外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以体育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劳育人,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增强综合素质。开展学校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三、线上教学的网络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基于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特点的新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的新情况,高校辅导员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灵活运用线上教学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云思政”线上育人体系,融入“大思政课”网络教学活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用正确的思想舆论、价值导向和话语体系,确保网络思政育人不偏航、不偏向。

(一)整合云端资源实现思政课触手可及

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云端”思政教育,打造思政课“空中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云端”主题教育活动。除此之外,网络中逆行而上的战“疫”故事、平凡而伟大的扶贫英雄、百年党史蕴含的红色文化等都是“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高校辅导员融入“大思政课”线上教学,就是要广泛搜集整合丰富生动的网络思政教学资源、灵活使用各类网络思政学习平台,并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覆盖全员全时全域。专家学者“云端授课”,先进模范“现身说法”,师生党员“红色宣讲”,青年学子“线上互动”,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学生打开手机连上网络,便能随时随地走进百年辉煌的历史、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榜样楷模的故事中,共话沧桑巨变、同抒家国情怀,在耳濡目染中擦亮成长底色,激发奋进力量。

(二)探索云端党建确保党员教育始终在线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提出,要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党、团支部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党、团员教育的基本工作模式,党支部建设对于引领团支部建设、提升集体凝聚力有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将“大思政课”理念融入党支部建设,通过探索“云党建”新模式,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可以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实效。通过微信群、QQ群等实时通讯载体,把“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落实网上“三会一课”制度,从严从实抓好学生党员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云组织生活”“云党日”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不断档;通过整合打造一批可视化党课学习资源,将党课搬上云端,确保学生党员学习不掉线。

(三)加强云端宣传推动正能量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新形势下做好宣传工作的重点任务。“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6]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宣传工作的主战场。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将思政元素融入云端宣传,通过生动的新媒体话语和融媒体形态接近学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营造“大思政课”良好氛围。重视“两微一端”建设,着力打造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生产、视频直播的“融媒体”平台,进行日常正面教育引导;挖掘身边的朋辈优秀事迹,用校园正能量凝聚人心、鼓舞学生;创作一批主题鲜明、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表情包、微视频、原创歌曲等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发展正能量。

(四)开展云端服务使精准帮扶更有温度

将教育帮扶服务联网上线的最大优势,是实现实时性、高效性和交互性的统一。网络聊天的私密性使学生能够更加勇敢地表达观点和看法,高校辅导员可以打破办公时间空间限制,针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网络介入,第一时间传递温暖和关怀。高校辅导员开展线上帮扶服务,不仅有助于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还可以及时答疑解惑,进行思想引导。通过线上测试,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诉求,开展分类干预和辅导,将人文关怀融入心理疏导,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赋爱赋能;通过线上摸排,精准分析学生学情,面向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建档、咨询、引导、辅导等“一对一”精准帮扶,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坚定信心,助力学习成长;通过线上调研,分类统计毕业生就业意向,针对不同就业类型的毕业生提供线上精准对接帮扶和就业指导服务,为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

四、管理育人的日常思政课教师

《意见》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密切联系、相辅相成。高校辅导员担负着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应该把大学生日常管理作为“大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将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和人文关怀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全方位引领,在提升日常管理工作绩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和品位。

(一)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职业规划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职业规划指导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身兴趣和潜质,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并根据目标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其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就业观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获得广阔舞台和光明前景,创造美好人生,成就宏图伟业。高校辅导员在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要主动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高校学习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管理的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将示范引领教育融入评优评先工作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典型,及时发挥示范推动作用。评优评先工作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奋进勇气和争先干劲、营造校园良好学习氛围、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常用载体,也是“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好素材。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评优评先工作时,要注重思想引领与评定工作的有机融合,在前期申报评选中,营造“学先进、当先进”浓厚氛围,广泛宣传时代楷模、行业精英的优秀事迹,树立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在评选结果公示后,选树一批校内学生先进典型,用身边榜样教育感染身边人,引导全校学生对标先进,奋发向上,运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持续性宣传,营造崇尚模范、争当模范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见贤思齐、比学赶超蔚然成风,增强榜样引领教育成效。

(三)将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学生资助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党中央、国务院也作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学生资助工作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推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必须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主动把感恩教育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申请发放国家助学金时,着重培养学生励志感恩意识;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时,着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格;在评选发放奖学金时,着重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精神;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时,着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意志;在应征入伍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中,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将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作为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表现自我的重要场域,是进行自我教育、接受朋辈教育的隐形课堂,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气质品格养成的重要空间。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的有效载体。要把建设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作为“大思政课”教学场域的重要延伸。通过优秀宿舍评比、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运用宣传栏、宿舍群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大力培育集体观念,将宿舍建设成为秩序良好的“小集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营造温馨环境,将宿舍建设成为和谐包容的“大家庭”,引导学生互相关怀、共同成长;要构筑精神家园,将宿舍建设成为只争朝夕的“先锋队”,引导学生胸怀祖国、奋力拼搏。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