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与应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2022-02-26高静毅
高静毅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过程优化”主要强调“系统协同”“过程保障”“优中选优”“效益至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系统阐述了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和原则,在教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收到普遍好评。然而,当人们将视线转移到实践领域时,“最优化”的可操作性和现实适用性受到一定的质疑。思想政治教育既从属于人类一般教育活动,又具有自身特殊性。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思政课教学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以什么样的形态出场、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确认、探索。
一、“工作最优化”思想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工作最优化的思想来源于列宁的指示,应当学会“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成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1]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改造客观世界。事实上,“最优化”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追求,对“最优化”的追求促使人们不断深化认识、探索规律、提高能力。思政课教学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在改革创新中不断追求着更高质量和最佳效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长期关注教育教学问题,参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主张准备不同的、可行的教学方案,并从中挑选出效率最高、质量最优的方案,循之开展教学活动。[2]在巴班斯基看来,教学过程要在提出、选择、调整教学方案的一系列动作中不断优化,以逐渐趋于“最优”。为了研究和实践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提出“三个准则”“八个方法”,对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和路径进行基本概括,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思路借鉴。
第一个准则与“最近发展区”的指向相同,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受教育者在其成长阶段内可能达到的实际水平,当然,也要以国家对人才思想政治素养提出的标准为教学最低要求。第二个准则是教学要遵守一定的课时规定,教师应按照课程进度和教学任务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第三个准则主要是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有效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优化教学过程的“八个方法”,巴班斯基认为:其一,坚持综合与具体相结合,确定教学任务;其二,以教学任务为根本依据,构建教学内容;其三,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形成规律,设计完整的、有次序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准备、设计、开展、实施、回顾、考核等;其四,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优中选优;其五,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不同情况,选择普遍教育和个别对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六,多方面创造教学条件,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主观的、客观的;其七,有效设计教学实践,突出效率意识;其八,有意识地分析教学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依据。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理性确认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无疑将教学研究推向深入,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起了关注。学者们论争的焦点在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能否指导思政课教学”,这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审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能避开的问题,即对该理论的适切性进行反思和确认。
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能否指导思政课教学,学界现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难以实现”说。此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模糊的社会系统,涉及广泛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难以像其他物质系统一样进行精确性的量化,“整个教学过程从结构到操作都存在模糊性,这给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带来了致命的障碍”。[3]加之教学本身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必须以学生未来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最优化为衡量标准”,[4]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想认识等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有的东西在今时今日看来是最好的,但是最终究竟怎样却无法确定;有的东西局部看是最好的,整体看来却不是。因此,教学过程并不存在实质性最优化的意义。反观已有研究,人们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仍不够全面,现有的教学过程测评体系和机制尚不够健全,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巴班斯基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致使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前提难以得到满足,教学过程本身也缺乏“最优化”的基本功能。因此,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
另一种是“优化-控制”说。此种观点并不否认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缺陷及其在实操中的困难,但更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要素优化和教学过程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集优化组合教学目标、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变量,力求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功能的控制系统”,[5]“应该以系统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6]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更加凸显”,[7]在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提高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水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8]
综而论之,对待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全盘否定或者完全照搬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不理性的行为。我们既不能因为实际操作困难而完全否认其现实意义,也不能脱离实际地夸大它的指导作用,而要专注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本身,结合我国思政课教学实践去反思和探索。
首先,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强调将“最优”作为教学过程发展直接目标的同时,也并非完全没有顾及该理论的现实可行性。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并不是绝对的“最优”,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就一定标准和可能实现的教学方案来看,是“最好的意思”。[9]在这里,巴班斯基用了“一定的标准”,内含着对“最优”的相对性理解和指向。他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根本是“探索与比较各种方案的潜在条件,采用最好的教学方法”。[10]这实际上也隐含了现有条件下、现有方案中“最优”“最好”的意思。有研究指出:“凡教学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引领下,教育者对教学过程的调整和优化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这种优化不能脱离客观的教学实际。”[11]可见,如何理解“最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际应用。
其次,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核心要义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从战略高度反复强调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不同时期中央领导陆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12]“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而不可有任何削弱、必须创新而不可裹足不前”,[1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4]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最优化”思想。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和推进思政课建设,7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条件保障不断完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15]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体现着科学的“最优化”方法论。
最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主张实质上是吻合的。回望思政课建设发展和改革创新历程,我们历来强调“最优”目标。要求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层面上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实质上是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最优设定;强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要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实质上是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预期;呼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教书匠”,还要做“大先生”,自觉从“经师”成长为“人师”,实质上是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和境界的最高要求。由此可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思政课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场形态
在认识和确认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适用性之后,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指导思政课教学的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为了确保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行得通”,同时将其现实意义发挥到最大,我们要精准定位其出场形态,即“教学过程最优化”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思政课教学中,这是借鉴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关键。
首先要理性审视现有观点。关于如何借鉴和运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学界已有教学原则说、指导思想说、组织体系说、控制方式或程序说等。“教学原则说”和“指导思想说”认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的理论既有合理之处,又有局限与不合理之处,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或指导思想而成立”。[16]“组织体系说”强调从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全面体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体系构建,如教学要素优化、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方面的运用等。“控制方式或程序说”认为,“‘最优化’并不是作为宏观性的教学思想或指导原则提出,而主要是作为一种非常现实的东西,一种看得见、可操作的教学控制方式或程序提出来的”。[17]此外,学界也不乏只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价值意义和局限性,不提及其现实运用的成果。这些观点都论证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指导教学的实际意义,但对“如何指导实践”所存的迷惑也是不能遮蔽的。当我们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借鉴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时,需要从原则性、根本性、整体性的问题出发,将“最优”的理念、要求和目标贯穿到教学准备、组织实施、评价反思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一种思维理念。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发展教师本身的教育思维,加强教师选择最优方案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过程中始终秉承探索、比较、择优的理念。一是强调思政课教学的效率观念。“进行学校教育管理应争取最佳的效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一切决策、计划、措施等都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有效地运用信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争取最大的教育效果。”[18]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一切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教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无效的,不恰当的教学活动甚至可能增强学生的厌学心理,在大学生正确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负面”效应。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树立效率意识。教学效率意识体现在课时安排、活动秩序、学情分析等诸多方面,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开展过程中争取以较少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同样的时间内,更好、更多地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二是强调思政课教学的时间观念。思政课教学的时间观念内涵丰富,既包括以较少的时间投入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师生的工作和学业负担,也包括重视重大事件、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抓紧一切合适契机,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事实上,注重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是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和教育教学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大学、中学都要求加强思想、政治领导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削减课程,要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取消宪法课。”[19]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教学要重视时间观念,合理利用教学时间充分实现对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三是强调思政课教学方案选择的最优思维。教学方案的制定、对比与选择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准备中比较欠缺和薄弱的,有对比才有选择,有选择才能体现“最优”。优化思政课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学情分析、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设定出至少两种方案,在两种方案中选择更加贴切教学主题、更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更容易被师生接受的方案进行教学。另外,不同教学方案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有利于帮助思政课教师形成养成对比思维和习惯,从学理上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琢磨,一方面有利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理论研究的深化,另一方面也会在不断斟酌和完善中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一种教学追求。教学追求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影响方向和程度的坚持。思政课的教学追求由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要求决定,受教学实际条件的影响,随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要求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大学生思想热点、学习习惯、接受水平、思维方式的变化而调整,在改进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作为教学追求的“最优化”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本身的至臻至善。从一定意义上讲,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建设规律的探索,都是持续追求“最优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可循,相较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问题”则更需要深入考察和正确阐释。[20]正如我们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思政课教学过程优化并非提供了一条直接通向最好的、最有效的、最理想的思政课教学的路径,而是立足当时当地现有的课程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条件,着眼思政课教学目标,为教学条件、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等的合理组织、协调、管理和利用提供一种理论模式和支撑,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引导、理论教育、道德养成、信念培养功能。因此,思政课教学过程优化语境中的“最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最优”是追求,也是动力;“化”是关键,也是重点。二是追求社会主义人才政治素养的高效培养。虽说教育事业不是功利性的事业,但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包括思政课教学在内的全部教学活动亦不能忽视效率因素。巴班斯基本人也曾强调,创造最大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涉及的因素很多,从整体上讲,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投入适当的精力,并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份时间和精力利用到最大程度,便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有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很难以定量的形式预估和计算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其效率问题。在我国,思政课把守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政治关口”,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自觉提升教学效率,有利于减轻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负担,减轻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厌倦情绪,提升单位学时内师生思政课教学获得感和满足感。三是追求教师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和转化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学者们在研究中达成的共识。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调整者和监督者,教师的教学本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校应着重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一方面使他们掌握优化教学过程的各种方法,另一方面也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发掘自身的能力、专长,树立对教学本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
总体而言,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理论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许多挑战。我们要从整体上、系统地去考量思政课教学系统及其运行,从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中去把握思政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探索立体化教学空间的构建,以实现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