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2022-02-26吴放
吴 放
(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整体分析框架和行动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自觉遵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本质规定、实践路径,加强协同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工作的详细规划,构建了系统的育人体系。各项工作都有众多相关参与方,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建设,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能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交互协同产生影响的正相关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创新。[2]
一、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意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现代化的综合体现,是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伟大创新。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理论意涵,即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协同“是什么”的问题,是探究其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治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厘清各主体在集体行为中的权责关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推动治理。治理也更加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与相互关系,而并非权威制度下的强制关系。协同治理机制由协同治理环境、主体、流程、成效等综合构成。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正式或非正式制度通过持续协同互动,强调思政育人责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主体是一个全员的范畴。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支专职工作力量,还包括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师、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心理咨询教师、其他管理服务人员等。它还应当积极吸纳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共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种主体协同合作、同向同行。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在治理的制度保障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性、有序性,在发挥个人专业效能的同时,形成育人合力,获得集聚优势,提升集体效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要求
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发展,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构成。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网络舆论环境。各相关方必须适应把握当前形势,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方法,遵循协同要求,建立符合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贯彻落实治理理念,“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3],在育人过程中将他们的力量进行协同整合,形成育人合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协同。高校校内组织、宣传、学工、教务、安保等部门,以及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队伍等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协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意蕴
协同性和统一性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各环节,凸显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各方面,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向纵深推进,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基础。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协同理论的融合发展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系统性成为了新时代生产生活的主要特质。现代管理科学的不断进步也带动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方法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协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内部包含不同的工作子系统,不同职能部门工作主体之间需要探索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这就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方法体系予以指导。
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探寻具体的协同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与协同理论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呼唤协同理论,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能有效应对系统内部复杂的组成要素及运作机理,有助于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式。协同理论通过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可进一步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理论的创新融合。
(二)有助于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正确方向
从治理的角度看,通过协同治理主体、治理资源,设计协同治理路径,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主体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因此,协同创新也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着力点。
意识形态的一元导向也主张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统一性,体现了国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也兼顾了学生成长的个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也就有了方向指南和方针指向,学校的一切育人工作都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展开。目标决定系统运转模式,系统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目标体系是一种激励队伍治理的力量源泉。只有在队伍明确了行动目标后,才能调动其潜在动力,激发整体队伍的凝聚力、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使其尽力而为,创造最佳成绩。协同创新是通过以集体目标为基本路线,为协同治理的各主体提供协调集体行动的方向。各主体以集体统一的目标为导向,引导组织成员形成统一协作的新格局。
(三)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需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协同理论的应用更多集中在细致的管理问题上,对协同的运作机理及协同效益关注欠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不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更需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内在规律,探索其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动力,构建持续发挥作用的动力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应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内在着力点和生长点,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蕴涵等途径,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内生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持续发展。[4]
(四)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质量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协同创新的核心主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需要同步加强队伍的角色担当、核心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同时也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动适应协同创新生态,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满足协同创新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协同创新,有助于厘清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责,解析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创新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同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高质量发展。通过协同创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岗位职责标准、职业准入标准、工作评价标准、成长发展标准,从制度建设和职能职责各方面出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质量标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要求,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平台、培训内容应更加科学完善,以此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素质能力提升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专业化、现代化协同创新能力,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三、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进路
(一)明确各参与主体权责界限,加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作为一种教育新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提高认识,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构筑协同创新生态下的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贯彻协同思维,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思考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5]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基础,通过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参加业务培训等途径,加强工作研究和自身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质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组织保证。另一方面,治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应当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素质要求,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所要求的更开阔的思维、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更全面的协同沟通能力。只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念与素质完成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才能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走向现代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突出质量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治理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要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全过程,发挥质量评价的激励和反思作用,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瓶颈。[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科学的评价目标,从思想上明确开展协同创新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关键过程和环节、主要机制、教育协同结果评价,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协同创新工作的评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应充分展现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以持续的质量评价不断适应大学生成长需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推向新高度。
(三)构建“三全育人”协同联动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等特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科研处、院系等多个部门。高校要积极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沟通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多个环节,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此外,社会相关部门、家庭等各方面应在治理思维下协调参与、协商合作,结合自身优势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协同不同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介体,打通“三全育人”系统运作渠道。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各方承担各自教学和管理职责,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活动。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会贯通,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余课程同向而行,实现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同轴共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线下同步共育,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四)构筑互联互通的监督体系
高校要建立健全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相适应的监督体系,协同开展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及时监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度,重点核查相关协同创新环节和内容是否完成,对于运行偏差及时进行纠正完善。同时,要以事后评价机制为核心开展事后检查,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问题,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只有协同开展事中过程监督和事后效果监督,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偏航、不脱轨。此外,高校还应以治理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主体有机协同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水平及尽职程度。此监督过程并非单向完成,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互联互通,强化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协同,从根本上贯彻落实监督意识,实现监督效能最大化,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