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四重维度*

2022-02-26夏宝慧

高校辅导员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史建党中国共产党

夏宝慧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从历史维度上看,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内容同根同源,两者都根植于中国人民奋力摆脱近代屈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从理论维度上看,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互为依托;从价值维度上看,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使命共担,两者都承担着为实现中国梦育人育才的时代责任;从实践维度上看,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互融互通,两者都以高校思政工作为实现路径。

一、历史维度:伟大建党精神与四史学习教育同根同源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前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伟大实践中熔铸而成的,是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国家蒙难、民族蒙辱、文明蒙尘的斗争现实,民智渐开、真理至上、文化至善的理论根基,为国为民、救亡图存、不惧生死的使命担当,从现实、理论和实践三方面为建党精神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土壤。

(一)国家蒙难、民族蒙辱、文明蒙尘呼唤建党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从“天朝上国”跌入谷底,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国门。从此,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的,建党精神萌发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以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开始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但俱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思想指引救亡运动,需要新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1921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对多条道路进行慎重筛选比较之后,选择了创立中国共产党。从此,精神之源指引千秋伟业,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世界。

(二)民智渐开、真理至上、文化至善孕育建党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理论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便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在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坚定实践、人民至上精神引领下找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尚仁爱、重和合、求天下之太平的精神理念具有内在契合之处,颠扑不破的理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与五千年熔铸而成的民族精神交相融合熠熠生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科学理论和文化积淀的理论背景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铸就了建党精神。

(三)为国为民、救亡图存、不惧生死熔铸建党精神

建党精神不仅刻录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更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用为国为民、救亡图存的理想和实践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正如李大钊呼吁:“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4]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历史使命的召唤下披荆斩棘,推动着旧中国逐步走向光明复兴的伟大征途。政党的特质是由一个个成员的精神风貌共同熔铸而成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众多心怀赤诚理想的青年就立志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接续奋斗,革命实践和精神特质交相融合过程中建党精神的内涵也日趋丰富。

二、理论维度:伟大建党精神与四史学习教育互为依托

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于中国的落地生根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鼓舞全党不断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内涵进行深刻总结,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全党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伟大建党精神分别从理论、品格、特质和灵魂四个层面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历史过程中熔铸而成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总结凝练,深入阐发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于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伟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真理定道路,坚守理想明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起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一经选择,便未曾放弃,并且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愈发坚定。自李大钊在中国最早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寻中国方案、开辟中国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矢志坚守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柱。无论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中国道路。

(二)践行初心谋幸福,担当使命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作为具有高度历史使命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复兴的重担扛在肩上,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民族命运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奋斗目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在不断实现阶段目标的过程中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不怕牺牲为信仰,英勇斗争成伟业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在创造辉煌事业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无数艰辛。“不畏牺牲、英勇奋斗”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艰难困苦的历史变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付出无数的艰辛努力。据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查的革命英烈达370万人。李大钊英勇赴义、乔年延年踏血前行、江姐一曼宁死不屈……无数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才铸就了今日强盛之中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定不移、英勇奋斗,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5]

(四)对党忠诚立誓言,不负人民兴华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对党的宗旨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根本宗旨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正如聂荣臻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的:“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危急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在长期斗争中,我们党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价值维度:伟大建党精神与四史学习教育使命共担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强大的自信和恢弘的气魄带领中国人民在无数艰难险阻中破浪前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在推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在此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了精辟概括和深刻解释,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好百年赶考路明确了精神之源。鉴于此,需要在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一)涵育党员政治品格,为国奉献鞠躬尽瘁

作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新时代征程上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党员需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实践本领,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自身政治品格,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身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由无数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熔铸而成的,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具有内在契合之处,也是对共产党员身份属性的内在规定。基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四重逻辑,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治品格可以阐释为“马克思主义者”“民族复兴者”“革命英雄”“先锋模范”,新时代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都应当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在为民族复兴实践中锤炼品格,成为建党精神的代言人和先行者,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有识之士的行为参照。

(二)激励社会复兴伟力,党员群众风雨共担

伟大精神激发行动力量。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抽象的行为概括,而是将党员和群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精神力量,在党带领群众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具体实践中发挥着强大力量。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更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走好第二个百年赶考路提供强大支撑。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开展理论学习和精神宣传,打好学习建党精神的群众基础,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党史留下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6]

(三)内蕴民族大同命运,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也是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大事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共产主义社会描述成为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在建党精神的激励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致力于中国发展壮大的同时造福世界,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现已成为领导14亿人口大国、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党员的大党,具有重大的全球影响力。在世界文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在牢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落地生根。

四、实践维度:伟大建党精神与四史学习教育互融互通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青年学子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四史学习教育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四个自信”进而实现“四个伟大”为目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归属性以及价值理性层面上的一致性。四史学习教育的德育功能只有在真切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真正融入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当中必须做到注重第一课堂,抓住老师这一关键要素重视课外实践课堂,关照学生个体化需求;将现有科技成果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四史学习教育当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在学思悟践中走深走实。

(一)第一课堂为主,抓住教师关键因素

第一课堂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体系,要使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互融互通,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一方面,从教师主体出发,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党精神与四史学习教育融合程度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当前部分高校在融合过程中出现有关老师历史知识匮乏,无法满足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情况。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教师的集体培训形成学界广泛共识,即肯定四史学习教育的社会价值,丰富教师本身的四史知识,在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中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鉴于当前四史学习教育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呈现的碎片化和显性不足的客观现实,加之伟大建党精神是最新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提升教师素质应当从加强对教师伟大建党精神思想理论培训着手,用全新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二)实践课堂为辅,重视学生亲身体验

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教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以青年学生为对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需要符合学生心理接受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励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连接课本理论、历史观点和社会活动三者之间的纽带。因此,在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完成实践课程的目标任务。

一方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兴趣源于现实和历史关联,对于历史的学习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一般顺序,往往需要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因此,重视实践课堂意味着教育主体要立足于社会现实问题,以研讨或者课堂发言的形式启迪学生自觉投入历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当中。另一方面,问题意识是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发展,课堂教学理论灌输多于价值引导、教条背诵多于理解廓清,也恰恰是因为这些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四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需要教育主体在把握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重视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追溯历史进而眺望未来。

(三)智慧课堂为新,增进主体互动互信

知识传授的形式和媒介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桥梁和中介。随着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智慧课堂模式开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但是不难发现,目前在线教育辐射范围有限,形式同质化严重,呆板的视频录制缺乏原有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个人魅力和讲授感染力。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上课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一方面,教师要将“四史”故事根据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进行个性化定制与搭配,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实践插入图片、视频和虚拟现实技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色文化遗址,让他们在近距离感悟和学习中了解先辈们的革命事业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研读“四史”经典著作和伟大建党精神背后的典型故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于主题、主流和主线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推动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实现。高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和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要在科技经济领域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更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回应着时代对于具有鲜明政治性学科的期待和要求。与此同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为民育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教学体系调整、教师队伍培训、教学课堂联动等路径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可以促使青少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励青年学生积极担责、脚踏实地承担时代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少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四史建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