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构研究——基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
2022-02-26陈永庆罗丙中杜国胜
陈永庆 罗丙中 杜国胜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构研究——基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
陈永庆 罗丙中 杜国胜
[东北电力大学]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成为高校安全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基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总结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新特征以及建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面临的困境及逻辑审视,探讨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构的基本遵循,即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主体、保障、手段等方面充分考量,建构涵盖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管理队伍、教育培训、应急管理、运行管理、考核问责、持续改进等多方位于一体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工作体系。
高校校园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管理工作体系;建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在国家宏观政策推动下,加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也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1-2]早在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3]中就明确将“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重要板块写进发展规划,其中将“创建平安校园”作为优化育人环境中的一项基本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诸多学者围绕着“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内容开展了广泛研究[2]。然而,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作为高校治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却鲜有学者开展高质量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总结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新特征、建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面临的困境和逻辑审视,探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构的基本遵循。
一、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研究现状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安全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管理工作体系这一顶层设计。[4]健全完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科学谋划学校各项安全工作在清晰的框架下科学、规范、有序运作,是提高高校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在现有相关研究中,有关学者多从高校校园安全中的单一领域开展研究。例如,贺占魁和黄涛[5]、黄林玉等[6]探索构建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史天贵等[7]以及王斌、杜映锦和张兴博[8]基于安全生产视角,论述了高校安全生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王智军[9]从安全治理理念角度出发,梳理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多元成因;赵丽丽和申怡添[10]以北京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结构视角,研究了安全防控组织结构体系的建构转型等。从上述相关研究内容来看,这些研究多是针对研究者所在高校的经验做法开展的案例研究和总结性研究,缺乏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主体、保障、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呈现出新特征、面临新的困境,建构与时俱进的、符合高校治理体系基本遵循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就尤为必要。
二、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新特征
(一)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涵盖内容多样化
高校校园安全与社会公共安全必然产生紧密的联系,是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0-11]在以往的公众认知中,提及到高校校园安全,首先在意识层面会与安全保卫相联结,认为校园安全问题更多是由于疏于防范所引致的高校安全事故、针对高校师生成员的暴力伤害等刑事、治安案件等 。[9]然而,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渐走向成熟完备,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职能的扩充转变使得高校安全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安全保卫,安全生产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高校安全生产不仅涉及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生产活动,还涵盖了为之提供配套保障服务的消防、治安、校园交通等方面,以及医疗卫生、饮食服务、网络运维、建筑施工、水电气暖、危险物品及其废弃物、特种设备使用与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等高校师生员工赖以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安全事项[7],另外,国家安全、政治安全、保密安全等意识形态下的安全领域亦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1]。
(二)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类型多样化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涵盖内容多样化必然带来校园安全隐患类型的多样化,隐患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当前高校校园安全隐患多,无论是一般隐患还是重大隐患,都是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素。高校校园安全隐患存在于包括消防、治安、交通以及宿舍、实验室、公共设施、学生活动、社会实践[12]等在内的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各个领域,也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内容之多的客观表现。此外,大风、雷电、洪涝等自然灾害亦成为近年来威胁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隐患来源,需要客观正确应对。高校校园安全隐患治理的核心在于安全责任制的落实[13],明晰校园各单位、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将安全责任层层压实到人是解决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关键所在。
(三)高校在校人员数量和结构多样化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职能,也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围绕着人才培养职能目标的高校必然将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来,由于扩招、引进等因素,使得高校在校师生数量和结构不断攀升[14]。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国内高校教职工人数为266.87万人,较2017年增长9.24%,在校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人数达3599.26万人,较2017年增长19.28%[15],高校校园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长。高校内人员结构呈现多样化,既有学生、教师、职工,又有建筑施工、外来参观学习等的临时入校人员;高校人员流动性较大,每一年都会有新生加入,有老生毕业离校,这些都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四)高校安全工作责任主体多样化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涵盖内容呈现多样化,导致高校安全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随之增多。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逐渐趋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在高校外部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市场等参与的多元治理网络[1-14],在高校内部治理中包括学院(系)、保卫、后勤、资产、学工、组织、宣传等职能部门以及其他基层业务部门成为高校安全工作中的责任主体,共同承担校园安全工作的安全职责[16],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三、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建构困境
(一)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观念滞后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现实情境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观念并不能满足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和标准,无论是从高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还是督导层。[17]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观念滞后,首先表现为意识层面的校园安全观滞后。高校在决策层面就没有足够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也没有将高校校园安全作为社会安全系统或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加以考量,缺乏建立高校大安全观。[18]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于,高校内部治理中,无论从领导层面还是普通教职工层面,人们的观点依然停留在“安全工作谁分管,安全就由谁负责”的观念上,认为只要涉及到安全,就应该由学校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只要发生事故,相应的处罚就应该由安全监管部门和分管安全工作领导来承担,而忽视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特性。[7]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多注重事后管理,习惯于对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结果追责问责,而疏于“重在预防”的安全工作理念。
(二)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对高校安全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校中安全保卫部门承担了校园安全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安全工作重心不再是传统的安全保卫,而逐渐转移到安全生产活动中来。然而,高校安全管理职能的变化使得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并不能与高校安全监督管理所需要的素质相匹配,造成安全管理工作的被动。此外,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理念逐渐从管理向治理转变,而现实情境下的高校安全工作不只是从上到下管理的能力不足,而且是多元、平等、协调的治理能力不足 。[14]因此,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更应当满足于高校安全工作发展需要。
(三)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不足
在高校外部安全管理制度上,多元主体参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设计不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校园安全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对高校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在顶层设计上的指导。在高校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关教学、行政、学术、监督权力等方面的安全工作考虑不足,没有将安全因素作为其中一个部分纳入到高校发展计划的整体形成“共治”局面,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分工不清、安全职责界定不明确、缺乏制度约束等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安全职责边界模糊;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其他二级单位对自身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相互推诿;教职工、学生等人员对安全工作缺乏重视等。由于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师生员工安全意识的成长速度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的快速发展趋势,对于组织的各项安全检查、自查自纠流于形式,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尚缺乏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部约束力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四)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多元共治的缺陷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寻求安全工作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14],要求学校内部各有关单位、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责通过有效沟通和协调分工,共同对高校校园安全进行管理、监督,以期落实校园安全工作多元主体责任[16]。但是,多元共治下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会存在责权边界模糊、工作效率不高、内部治理不健全等缺陷 。[16]例如,由于高校中不同单位、部门间的部分业务工作的交叉、管理权限的模糊、管理目标的不统一等,使得这些单位、部门对于安全职责的认知和定位也存在差异,其安全职责边界难以划分,容易产生工作和责任推诿现象,影响了安全责任的落实,降低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四、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构逻辑审视
“现代化”含义本身表明高校治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发展、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高校治理体系的主体、客体、过程、方式以及制度等要素是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9]基于此特征,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既是对既往工作体系的完善和超越,又要遵循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架构,注重安全管理工作基础、主体、保障和手段的发展完善。
(一)安全责任制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安全责任制成为界定参与高校安全工作的多元主体职责边界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基于责、权、利统一的安全责任制,明晰高校内部各单位、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建立全员岗位安全责任制度,以此确保人人尽责、人人守责、人人担责,实现安全职责从校级主要领导到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再到各基层业务部门直接工作人员层层落实,达到校园安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形成从决策层到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全局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17]
(二)多元主体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核心在于达成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目标。在高校外部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消防救援机构等部门联合形成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外部治理力量。在高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中,学校安全监管机构、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直至基层业务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内在驱动力,在安全工作中各司其职,明晰职责。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形成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主体责任的多元化,使得各责任主体既是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更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有力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制度约束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
健全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是高校内部安全监管部门、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治校的保障,是敦促高校师生员工形成安全责任意识、履行安全职责的依据,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制度建设是高校安全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建设需要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等过程性保障。[20]在决策执行中,需要通过激发主体参与、创新激励考核制度、建立督查制度等方式,全面提升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在高校校园安全主体责任多元的情境下,还应不断强化制度约束,将安全职责层层压实到人,以期形成工作理念,从以管理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从管理为主到治理为主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14]
(四)信息管理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手段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事前、变临时应对为防治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增加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的便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校园安全防控工作中,人防、物防、技防等防控措施的建立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增强技术手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校园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等一系列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办法和新举措,实现高校校园安全工作监督管理的透明化、便捷化运转,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形成有效监控预警,真正从源头上消除各类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构更需符合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遵循,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主体、保障、手段等方面加以充分考量。在建构上,应建立涵盖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管理队伍、教育培训、应急管理、运行管理、考核问责、持续改进等多方位于一体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安全工作体系,达到高校安全工作中的责任主体从学校职能部门单一主体为主走向各单位、部门协调合作共治,责任制度从实践探索走向完善创新,文化形态从被动的外部遵从走向主观的自觉能动[21]的效果。因此,基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建构切实可行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才能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稳步推进提供更为良好的安全环境。
[1]郑少南. 坚定不移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20(02):35-37.
[2]姜朝晖. 中国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要求[J]. 重庆高教研究,2020(05):1-9.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 [DB/OL],2017-1-19[2021-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4]张继明.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及其优化[J]. 现代教育管理,2020(06):7-13.
[5]贺占魁,黄涛. 综合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1):4-7.
[6]黄林玉等. 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1):155-160.
[7]史天贵等. 高校安全生产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6):1-5+18.
[8]王斌,杜映锦,张兴博. 高校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6):302-306.
[9]王智军. 安全治理理念下高校校园安全的协同供给[J]. 江苏高教,2016(06):71-74.
[10]赵丽丽,申怡添. 北京高校安全防控组织结构转型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02):71-79.
[11]安春元.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9):64-66.
[12]孙少平,王洪斌,王新伟. 高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13(02):10-12.
[13]王勤. 基于“五位一体”安全管理体系下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路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7-10+14.
[14]瞿振元. 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J]. 高教研究,2014(01):1-4.
[15]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6]张奇峰. 多元共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路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3):183-186.
[17]王杰.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148-151+170.
[18]毛建平,陈韶成. 大安全观视角下高校安全文化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112-113.
[19]舒永久,李林玲. 高校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逻辑、困境及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2020(06):1-6.
[20]贺祖斌.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20(08):41-43.
[21]徐晓东,赵幸.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反思与重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18(09):24-2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2021年度“高校保卫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BWYB004)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