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可能与基本路径*
2022-02-26徐晓仪朱丽华
徐晓仪 朱丽华
(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我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指引方向、坚守信念、开拓智慧。2020年2月,党中央立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专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为党史学习教育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加强和完善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发展。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具有融合发展的共通点,因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既是回应党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做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必然逻辑
根据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要求,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实践性,而高校劳动教育正好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同时,党史学习教育正好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汲取历史经验的发展要求,这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必然逻辑。
(一)高校劳动教育应合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要求全党同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只有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效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力量,才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这就指出了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学习、认识的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也明确指出:“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4]可见,党史学习教育要重点突出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即既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经验和力量,更要把这些智慧、经验和力量运用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劳动实践为依托,应合了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践教育平台,不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性,引导教育对象把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到的思想、智慧、经验等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
(二)党史学习教育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汲取历史经验的发展要求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展现生命、复归自我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发挥,并在劳动过程中锤炼、完善和超越自我,不断走向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指出:“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5]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式把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战略部署和系统规划。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我党历来重视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和时代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劳动教育经验。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正契合高校劳动教育汲取智慧和经验的发展要求。因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必然性,是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可行机理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可行机理就在于两者具有共通之处,包括教育目的耦合、教育内容相通、教育对象一致。
(一)教育目的耦合
党史学习教育是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历史经验来教育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其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深刻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铸魂育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6]党中央号召在全国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这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本质需要。
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创新能力和劳动品格,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我党展开劳动教育的目的一脉相承。毛泽东同志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7]1978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8]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9]由此可见,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耦合的,具备融合发展的目标基础。
(二)教育内容相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懈创造的劳动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0]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劳动事迹和独具中国特色的劳动精神,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这些精神高度凝练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无数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劳动者的精神操守,成为高校劳动教育重点挖掘的精神资源。同时,在百年党史中涌现出许多劳动人民的先进事迹,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鲜活案例。概而言之,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相通的,具备融合发展的内容基础和内在条件。
(三)教育对象一致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1]这一论述明确了做好新时代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青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后继有人的人才战略资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庄严使命。同时,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节点,对青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能使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基因、培塑价值观、充盈精神世界。党史学习教育之于青年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因而要抓好青年这个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大学生,与党史学习教育有着相同的教育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12]以此阐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对象,具备融合发展的对象基础。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机融入,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合理实施路径,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是促进大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
(一)课程融入:以课程思政为依托
课程融入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主渠道。要以课程思政为依托,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当中,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大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
在课程融入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党史学习教育,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讲好共产党人的劳动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和历史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此外,党在百年奋斗历史中培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精神,如南泥湾精神、北大荒精神、新疆建设兵团精神等。这些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精神浓缩,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另一方面,要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党史学习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能为各门专业课程提供历史底蕴和经验。各门专业课程要从厚重的党史中挖掘历史素材,如在经济学专业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经济建设的初心使命、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等,以此教育大学生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
(二)文化融入:以文化熏陶为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对劳动的崇尚从上古神话时代就有作品口口相传。《书•大诰》指出:“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左传》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些都是在劝勉世人勤劳肯干,劳动不仅能带来丰衣足食,还能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文明内核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因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要重视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当代转化,从中国传统劳动文化中汲取文化力量,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文化融入过程中,要加强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营造对大学生产生感染熏陶力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要依托高校线下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横幅、宣传栏等,大力弘扬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劳动文化,为大学生全面认识百年党史提供正确的劳动视角,为大学生学好劳动文化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涵养劳动品德提供文化动力。另一方面,要用好高校线上宣传平台,把中国传统劳动文化创造性转换成为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和信息接受习惯的内容和形式,如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中国传统劳动文化转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电影、微漫画等,从而使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涵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成就和经验蕴藏的劳动因素,强化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劳动自觉。
(三)实践融入:以实践育人为抓手
百年党史辉煌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矢志奋斗的历程,书写着宝贵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党史学习教育主要通过挖掘党史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引导人们以实践的形式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创造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要将雄伟蓝图变成现实图景,唯有脚踏实地付出劳动。因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抓手,通过实践育人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劳动教育。
在实践融入过程中,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学习接受能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使大学生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构建校内校外有机衔接、资源共享的教育机制。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在不同院系和年级开设结合专业特点的实践课程,不仅促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尽快确定发展方向,也能激发大学生不懈劳动的内生动力,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根据专业和学院的资源平台,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培养。为此可主要通过宿舍劳动、志愿服务、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等实践,给予方向性指导,引导大学生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