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2-02-26胡小娱

高校辅导员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高校学生高质量

胡小娱

(华中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抓好教育的根本前提,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学生党建高质量发展是高校整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准确把握其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以党的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校立德树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效,比较突出的是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培养规范性不断增强、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不断创新。但同时还应看到,目前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问题。

(一)政治性有待增强

2019年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党的基层组织要着力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不断增强,但与新时代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仍然存在政治性不强的问题。在党员发展方面,虽然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教党〔2017〕8号)中明确指出:“要深入考察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是否端正,对党的认识是否深刻。”但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等属于隐性指标,且难以量化,因而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往往为了操作简便、看起来“有说服力”而将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忽视了对发展对象政治觉悟的考察。在组织生活方面,当前很多高校将主题党日活动作为学生党支部创新组织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学生党支部不同程度地存在主题党日活动与团学活动混为一谈、对主题党日活动内容理解肤浅,导致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化甚至娱乐化倾向。有的直接用班级、团支部活动代替主题党日活动;有的主题党日活动就是“台上书记念念文件,台下党员写写作业”;有的多个集体学习任务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完成;有的党支部在民主生活会中奉行“好人主义”,开展“走过场式”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问题弱化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制约了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二)专业性有待强化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文件的印发为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学生党建在专业化、制度化、具体化程度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应该看到,高校学生党建在队伍建设、党员教育培养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在队伍建设方面,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辅导员往往工作年限较短且身兼数职,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缺乏经验和精力,与党建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校院(系)组织员为离退休人员兼职担任,在程序性较强、步骤较多的党员发展环节参与度不足、把关不够,加上学生党支部支委流动性强、培训力度较弱,支委的党建工作基本功薄弱。在党员教育培养方面,多数高校现有的党课教师为学校管理干部或辅导员,师资数量不足、流动性大,没有形成集体备课机制。少数参与党课讲授的年轻辅导员对党的知识了解不深入,备课不充分,授课效果难以保证。同时,一些高校的党校往往只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开设系统课程,而对于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教育培训则交由各院(系)分党校安排,而各院(系)由于资源所限,在党员发展教育培养方面难以进行专业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培训安排,因此,在党员教育培训的专业性上往往会打折扣。此外,在教育培训内容组织方面,没有做到适应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等各个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往往各个阶段党课教育内容重复,零散而不成体系,尚未能建立起党员发展各个阶段教育培训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吸引力有待提升

虽然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形式的新探索给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注入了新活力,但当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仍然存在理论性太强、说教味过浓、脱离大学生实际、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大背景下,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主题一般都由院(系)党组织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进行安排,每月的主题党日都有上级党组织规定的学习主题,且以讲话精神和文件等理论学习为主。有些学生党支部缺乏主动创新意识,被动应付理论学习的“规定动作”,理论学习形式单一;有的党员依照讲话或文件原文来就理论谈理论,或是将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作为自己发言的内容“照搬过来”,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党支部理论学习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个别党支部甚至把主题党日的学习任务变成党员“轮流摊派”,学生党员参与支部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党支部组织生活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不足,这也导致了组织凝聚力不强、学生党员身份意识弱化和学生党支部建设虚化问题。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为此要在深刻认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把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从守正、规范、创新、精准、协同等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守正:突出政治功能

守正就是要守住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属性,突出其政治功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第一,要提高政治站位。高校要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政治建设,探索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新路径,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崇高理想。第二,要加强政治引领。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大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政治引领夯实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根基,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政治素养。第三,要强化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是对每一名党员的思想和行为要求。高校要注重发挥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支部委员的领头雁作用,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第一位,把提升党员政治能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作为工作第一要务,在增强党员政治素养上主动担当作为,带领党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二)规范:提升专业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确保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有力手段,以此来提升学生党建工作专业化水平,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要推进队伍建设专业化。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专兼职组织员,提升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稳定性,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务知识培训,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培训机制,推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第二,要推进党员教育培训专业化。高校要加强党员发展各阶段教育培训的统筹谋划,在党员发展各阶段开展规范有序、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教育培训。应选优配齐党课师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课,注重从优秀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中选任党课教师,分专题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建立稳定的高素质授课教师队伍,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课程教学内容。第三,要推进党员发展工作专业化。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要严格遵循培养、预审、公示、谈话、审批、接收和转正的程序,院(系)党组织书记、副书记、负责党建工作的组织员和辅导员要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并主动接受监督,确保程序到位、过程规范,确保学生党员的档案齐备、规范。

(三)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客体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只有重视、关切党建工作主客体的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工作机制创新是从源头上激发党建工作主客体内生动力的有效方法,只有建立完备的运行机制才能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动力。第一,建立党建工作队伍激励机制,激发党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创新学生党建工作队伍选拔、培训、激励机制,各高校要制定党务干部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落实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为学生党建工作者开展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第二,建立学生党员骨干培养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党支部骨干的内生动力。探索建立学生党员骨干常态化、规范化、立体化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整合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资源,设计一套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走访调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更好满足学生党员骨干对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需要。第三,创新学生党员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党员的内生动力。探索建立一套融合支部党员评价、组织生活参与、学业成绩、志愿服务、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表现的积分制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激励学生党员全方位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精准:增强工作实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何克服供需矛盾、优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实效,这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要紧紧抓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大核心点,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选择教育方法。[3]第一,精准识别教育对象。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并分析不同学段的学生党员、处于党员发展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要,加强分类指导,科学精准施策。第二,精准供给教育内容。高校学生党建要在准确把握不同群体学生党员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发展需要适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让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得到精准滴灌、精心栽培。第三,精准选择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有效传递的中介,合适的教育方法有助于精准传递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的感染力,提升教育实效。高校学生党建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群体恰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让教育方法既适合教育内容的准确有效表达、又符合教育对象的接受特点,全面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协同:汇聚育人合力

“协同学”理论的奠基人赫尔曼•哈肯指出:“协同学意为协调合作之学。”他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要发现系统结构如何,还得明白各组成要素如何协同协作。[4]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个由多种育人力量相互作用构成的大系统,只有统筹各种育人力量协同协作,才能使党建工作整体效果得到提升。第一,要充分激活不同主体的育人力量。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靠院(系)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组织员、辅导员等专门队伍的力量,还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优秀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要创新他们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机制,充分激活不同育人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要提升育人主体的育人能力。针对不同育人主体开展常态化、规范化、专题化的教育培训,定期举办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员培训班,教师党员骨干培训班,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培训班,帮助学生党建工作主体增强育人意识,掌握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第三,促使不同育人力量协同发力。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同频共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助力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与第二课堂党建引领协同协作、互联互通,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强大合力。

三、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使命,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为实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健全三类制度,为规范化发展赋能

制度是一系列规范和标准的总称,它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组织的良好运行提供了行动遵循和效果保障。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党建工作制度体系,为各项具体工作提供基本遵循,提升规范化水平。第一,建立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创建主题党日制度,在制度文件中明确每项党内组织生活的开展规范,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第二,建立健全发展学生党员制度。高校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文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细则,促进学生党员发展过程规范化。各院(系)党组织要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学生党员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行、现实表现和综合能力,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将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乐于奉献、能力突出的优秀分子吸收进党组织。第三,建立健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在评价层面,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院(系)学生党建工作考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积分制等考评形式,促进党员个人党内表现与党外表现一致,平时表现与关键时刻表现一致,政治素质与学业成绩、工作能力同步提升,为学生党支部建设提供规范标准和努力方向,形成各院(系)学生党建工作“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在激励层面,建立健全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制度,科学合理使用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作为学生党务工作者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激发学生党员和学生党务工作者的内生动力。在管理层面,建立流动党员、出国(境)党员管理制度、党员党组织关系转接制度,扩大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

(二)建强三支队伍,为专业化发展助力

要树立“大党建工作队伍”理念,提升多种育人力量的育人能力,凝聚起共同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第一,建强学生党务工作者队伍。学生党务工作者队伍由院(系)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组织员、辅导员等组成,是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专门力量。探索建立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制度,学校党员管理干部、院(系)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同时,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专题研究,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常态化、专业化、体系化培训,提升学生党务工作者指导学生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建强党建学生干部工作者队伍。持续做好从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支部委员工作,建立科学的选拔标准和规范的选拔程序,把“政治素质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大学生党员放在党支部关键岗位上历练。探索建立学校、院(系)两级“大学生党建”类学生社团组织,负责学生日常党务和党建活动组织等管理服务工作;探索建立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建工作兼职辅导员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政治素质、增强党务工作能力,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后备人才。第三,建强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兼职队伍。专任课教师作为重要的育人力量,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课程思政立项培育计划”,指导其他课程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探索建立优秀思政课教师担任党课教师、其他课程优秀教师骨干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教师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充分发挥专任课教师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筑牢三大阵地,为高质量发展强基

阵地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情境和场域,是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阵地建设要从扩大辐射范围、增强实际影响、有效发挥作用等三个方面重点努力。第一,筑牢组织阵地。创新大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以学科专业为依托设置党支部、以科研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在学生团学组织中设置党支部、在优秀青年群体中设置党支部、因地制宜组建功能型党小组”,[5]确保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的全覆盖。第二,优化场所阵地环境。环境与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合适的环境或情境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高校及各院(系)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党员活动室,并进行党旗等红色元素的布置和投影仪等硬件设备的准备,为学生党建活动开展营造舒适良好的场地环境。第三,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高校学生党建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利用短视频、漫画、表情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利用直播软件、社交软件、会议软件等技术突破学生党建工作的时空限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做到组织生活不断线。探索建立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大学生智慧党建,全面提升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此外,还应在学生党建新媒体阵地上加强议题设置、传播主流价值、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真正把网络这个最大的变量变成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高校学生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