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实施增效的管理对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

2022-02-26刘灿忠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游学江苏省学习者

刘灿忠

(扬州市职业大学 扬州开放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引言

自2013 年起,游学项目逐渐进入了我国社区教育视野,成都社区大学以实验的形式在部分社区学院开展了市民游学,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2016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 号),要求进一步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1]。2018 年,江苏省设立首批游学项目,2020 年,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下发了《关于做好省级游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社教指〔2020〕31 号),着力促进游学项目内涵建设工作,推动省级游学项目高质量持续发展,同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游学”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游学项目规范化建设。研究游学项目的实施增效管理对策,是贯彻新时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游学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的要求,也是加强社区教育文化建设,助推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举措。

一、游学项目实施增效的现实意义

(一) 项目质态提升需要

自2018 年江苏省公布首批游学项目到2022年3 月,全省共设立了35 个游学基地。在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在各级开放大学等机构的支持下,各地对游学项目的培育、申报和建设也越来越重视。4 年来,江苏省社区教育游学项目的实施,丰富了各地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各地社区教育工作中靓丽的文化名片。这与各地在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采取的运行模式及实施经验是分不开的。不过,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项目遇到了社会关注度不够高、线路特色不明显、教学产品供给有待优化、项目持续性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学项目的实施效果。

(二) 提升学习效果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体验性、互动性和情境性的重视,为社区教育从课堂式、集中式学习向体验式学习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开展社区教育体验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验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情境实践性和知识建构性的特点。”[2]社区教育游学项目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体验式学习的一项载体,游学项目因学习形式多元,学习设计灵活,可以让学习者在游中学、学中游,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感受。基于这一理论,对游学项目的管理与实施作出更加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有利于学习者在游览性、情景性的体验式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最终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江苏省社区教育游学项目的实施基础与现状

(一) 在内容选择上,善于就地取材,重视“文化”元素

选择学习内容是游学项目设计的最初环节,也是项目管理和实施主体对确定游学学习目的的一个关键性选择。自2018 年首批游学项目设立至今,江苏省游学项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地域资源和文化资源两类上,在35 个游学项目中,有13个地域资源类、20 个文化资源类,这充分说明各地十分善于在当地特色资源中提炼教育元素,并且突出了项目的“文化性”。

具体来说,以地域资源类为主题的游学,包括洪泽湖古堰游学、“走运之旅”游学、木渎古韵风情游学、江南美凤凰游学、“龟山古村、乡愁记忆”、东海水晶之恋、“鹿野仙踪、亲麋之旅”、仪征捺山地质游学等项目,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或建筑等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游学线路。这类游学项目在地域资源已有名声的基础上设立,相对来说知名度较高,学习者的尝试兴趣也比较高。

以文化为主题的游学项目内容主要包含地方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类型,如天目湖茶之旅游学、吴文化游学、农耕文化游学、震泽桑蚕丝文化游学、盂城“邮”廊游学、文脉任丰里游学、“昆曲源头、文化巴城”游学等,在这一类型的游学项目中,有些地方还注重在地方文化中保护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如“沙家浜红绿新学堂”“茅山红色文化游学”“水西精神红色游学”等红色文化游学项目。在2018—2021 年的35 个江苏省游学项目中,地方文化类游学项目共有20 个,占57.14%,为占比种类最高的类型,其中涵盖了茶文化、渔文化、运河文化、邮文化、汉文化、诗文化、陶瓷文化、昆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例子充分说明各地在打造游学线路时,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并在其中植入教育元素完成线路设计,是一个较为常用的手段。

(二) 在线路设计上,主题突出,重视学习体验

为了让学习者寓“学”于“游”,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游学与旅游、参观区分开来,在线路设计上,学习的主题一定要小而明确,以点串线,用明确的主题将学习的相关元素串联起来。游学区别于课堂教学,在线路和场地上有天然的空间优势,但如果空间过大、教学点分散,会使得教学效果不佳。例如,有的地方文旅资源很丰富,山川河流、美食人文众多,在游学线路设计上,如果任何元素都想兼顾,那就可能会导致游学学习与旅行团观光旅游的体验相似,游学课程也会笼统得如宣传片一般,游学线路就难以形成不可取代的特点。

在游学项目设立时,江苏多地优先考虑的往往是整合现有资源,从中提炼教育元素形成教育课程,在游学项目的起步阶段,根据各地实际探索合适的项目设置路径,但各个教学点在拼接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形“散”神也“散”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江苏省游学项目在设计时大都能较为充分地给予考虑。比如常州的“天目湖茶之旅”就涵盖了茶树品种、白茶采摘制茶工序、品鉴白茶等全面的茶文化教学,学习体验伴随着游学线路层层精进,经过这样主题明确的游学,学习者就能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和较为精进的知识积累。在游学实践中,江苏省游学项目坚持寓“学”于“游”的初衷,在线路设计时舍弃过多的景观体验,围绕一个“小而精”的主题,让学习者能够在单纯的主题中沉下心来,获得良好的沉浸式体验。

(三) 在教学供给上,灵活开放,重视针对性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成员,涵盖各个年龄段的范围。当下,社区居民中,青少年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年人则需要加强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文化引导;老年人需要加强温馨文化生活关怀。因此,游学项目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目的,充分挖掘社会人文元素,发挥教育的教化功能。”[3]为此,近年来江苏省社区教育活动在教育形式和服务模式上,逐渐显示出灵活、开放、针对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课程建设上,一些游学组织者针对实际学情构建了多层次、可选择、各具特色的游学课程体系,利用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等打造了“菜单式”游学基地,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游学团队可根据不同需求和时间安排,采取点单式预约制,灵活组合游学路线。有的项目坚持因人施教、因需施教,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互动交流、现场体验等多种方法,让学习者强化学习体验。在教学服务上,有的项目利用了社区教育多级服务模式,将诊断教学、陪伴教学、跟踪教学等服务结合起来,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服务体系,让游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增强。

三、江苏省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增效的管理策略

(一) 在内容选择上要进一步提高主动性、寻找差异性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社区教育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自2018 年设立首批游学项目后,江苏省游学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在稳步增长,但江苏省游学项目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内容上有待进一步拓展。

1.要系统规划内容

根据对江苏省游学项目的分析,现有的江苏省游学项目总体上有偏“文”轻“理”,偏“古”轻“今”的特点,在类型上呈现出以地方特色、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征。可以说江苏省游学项目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和“古”上,涵盖传统文化的较多,而如“工业游学”“生命奥秘游学”等涉及工业、科普等元素的则较少,这一方面体现了各地在打造游学项目过程中,能较好地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的游学项目在内容上还相对单一,各地在运用和提炼现代化元素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内容的确立上要进行系统规划,避免出现内容单一的现象。

2.要拓展教育元素

在申报游学项目时,由于各地组织申报、主动培育的资源还不够丰富,大都会选择从现有的且已经较为有名气的资源中进行凝练。基于游学项目自身发展及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在社区教育实践中,要提高发现社区教育元素的主动性,把本地的自然资源、旅游产业、特色产业、文化遗产等多种资源纳入视野,为游学内容的选择提供更多可能。同时要善于结合游学的特点,对发现的重点资源及时进行凝练和提升,以满足游学项目的教育需求。

3.要形成特色典型

游学项目在内容选择上还应有典型性、差异性,因为各地重点资源的相对集中,我们在确定一个新的游学内容之前,一定要在全省、全市等范围内及时进行横向对比,在当地已经设立的游学项目中进行纵向比较,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及相似。可以说在每个城市内,“每条游学路线都应该代表一个方面的资源,具有各自精准定位和鲜明特色。”[4]在这一点上,成都市依托其地域文化和各类特色资源,创建了公民素养、市情教育、环保科普、运动健康、艺术修养和生活技能等类别的市民游学线路,其内容选择及科学分类可作为江苏游学项目的借鉴。

(二) 在线路设计上要突出“学”的元素、增强学习仪式感

如果以课堂教学的视角来观照游学,游学基地就是课堂,而游学线路就是教学设计,关系着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优化。正如一堂好课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一个好的游学也需要一个好的线路设计。

1.要突出“学”的元素

“社区教育游学课程本质上是以‘游’为手段,以‘学’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一切设计都应为学习服务。”[5]为此,要突出游学的特色,就要在游学线路设计上突出“学”的元素,通过设计“小而深”的教学点,把游学与旅游的体验区分开来。扬州开放大学在打造古城街巷游学项目时,为避免游学“旅游化”倾向,主动回避了东关街这个较为热门的旅游景点,选择了较为小众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将散落在街区上的剪纸工作室、古琴学会、雕版印刷工作室等文化小站串联起来,设计了扬派盆景、扬州木偶、扬州古籍刻印等一批沉浸式体验课程,以“文化”为脉络,把碎片化、分散的历史遗存、人文故事、市井生活等资源,通过不同的主线串连成“小而深”的游学线路,形成了具有特色学习元素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

2.要建立学习的仪式感

线路设计还要体现学习的仪式感。特别是一些在文旅资源中就地取材而建设的游学线路,通过特定形式建立独特的学习仪式感,可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从而为学习提供一种可视、可感的形式。扬州的“文脉仁丰里”游学基地设计的游学地图和通关文牒就是强化仪式感的一个生动案例,基地在游学活动开始时发放游学地图和通关文牒,让学习者跟随地图学习就如同在老师教学设计的引导下逐步进行深入学习,完成课程后凭通关文牒在每个学习点打卡,就如同获得了一份份“结业证书”,仪式感让游学从形式上直接与旅游参观区分开来,让学习者从内容和形式上均获得学习的体验。

(三) 在教学供给上要逐步丰富细化、提质增效

近年来,由于社区居民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社区教育活动在教育形式和服务模式上,逐渐显示出灵活、开放、贴心等特点,这也要求游学项目在教学供给上要逐步丰富内容、细化服务。

1.要细化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游学作为面向各年龄范围居民的社会学习形式,其学习内容应该尽可能满足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要形成多层次、可选择、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游学课程可以分为长期系统性游学和短期体验性游学,长期游学主要面向本地学生、夏(冬) 令营等,游学团队可以按照课程的形式系统地学习。短期游学主要面向外地亲子游、团建、学校游学等,游学团队可以根据游学的需求和时间,灵活选择游学路线。扬州“文脉仁丰里”游学项目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课程选择权,在非遗文化方面设立了10 个相关课程,每个游学点学习时长40—150 分钟不等,学习者或团队可根据不同需求和时间安排,采取点单预约方式,灵活组合游学课程。

2.要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游学因其体验性学习的特点,具有丰富的选择。在传统课堂授课形式之外,把学习搬到社区讲堂、创意集市、非遗传承基地、文化工作室等地,可以充分发挥讲授、表演、体验、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游学项目中的运用,以沉浸式学习模式调动学习者的手、眼、耳等多个感官体验,从而形成学习者对知识的全面印象。此外,还要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在深度挖掘课程特色的基础上,开发一批教育教学电子资源库,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要扩大师资力量

在师资供给上,要加大与文化学者、专业教师、技艺传承人等相关从业者的合作,为“学”的元素注入专业师资力量。比如,蒲江县甘溪陶艺文创游学引入众多文创项目及文创艺术家的加入,就形成了教育与产业互动、互促的良好社会效应,也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的师资力量。此外,还要培育一支热爱社区教育事业、能熟练从事游学项目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在江苏省社区教育多级服务模式的优势下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四) 在运行上要立足实际、包容开放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八大基本理念中,强调教育要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6],为社区教育游学项目进一步走向包容开放提供了制度支撑。

1.要鼓励多方协同

社区教育的组织实施一般是在基层社区,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街道和社区在资金、教学规划、教学管理、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是难以兼顾的。游学项目在“学”的元素上,如果有学校等专业教育机构或相关从业者的加入,会让教学活动在课程建设、教学规划、教学管理等方面获得专业力量的支持。因此,江苏省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在各地管理部门的谋划指导下,要注重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主阵地的组织实施作用,同时欢迎社会力量的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项目实施,形成开放、协作、富有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这样才可以确保游学项目在资金投入、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等方面获得良好的机制保障。

2.要形成高效管理

游学项目建立后,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的发展进行长期规划,明确其发展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要逐步建立学员分层学习和管理平台,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知识层面的居民实施分层、分类管理。要探索将学习成果纳入江苏省学分银行考核体系,设立激励机制,对优秀学员给予奖励和表彰。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制度,建立完整、规范和齐全的活动台账。力争在高效的管理模式下,通过游学活动,实现传播文化知识、凝聚社区共识、增强居民文化自信的良好效果。

3.要走融合发展之路

游学项目建设要放在提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来规划和考虑。要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政校企合作关系,走融合发展之路,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指导和服务。要强化与文化企业、文化名人的合作,为游学项目招引更多的文化工作室、文创产业等入驻,引导民宿客栈、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实现文化产业集聚,不断焕发文化新活力,将项目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区域发展动力。

四、结语

从2018 年设立首批游学项目至今,江苏省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已经在项目实施、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过,对于一些尚在起步阶段的游学项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方面,游学活动的实施增效需要与社区教育其他工作相结合,因此,本文既有针对游学项目提出的观点,也有立足社区教育现状而作的思考,希望通过对游学项目实施增效的研究来推动社区教育机制的优化,助力社区教育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游学江苏省学习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