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重点任务与对策思考*
2022-02-26杜钰娇
韩 嵩,杜钰娇
(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2.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职业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论断,并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服务学校育人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工作的推进中,三者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全员育人是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人力基础和组织保障;全过程育人内在蕴含着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客观要求;全方位育人既要学校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按照全过程育人的客观要求,挖掘不同领域中的育人因素、整合不同社会力量的育人功能及探索不同实践载体的育人方式[1]。当前,高职院校正着力打造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育人体系及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育人体系,“三全育人”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落实为目的,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党的教育方针[2]。基于此,明晰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重点任务,要充分发掘育人因素、整合有效资源、调动积极力量,服务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对接“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政策回溯
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系列文件的密集出台,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次大会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主基调,提出了“双全育人”这一概念。随之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此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并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从“双全育人”变成“三全育人”,标志着新形势下高校开始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并为高校构建育人长效机制提供政策指引。基于此,教育部开始谋划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施工图”,回应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切。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公布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抓手,并以“系统工程”为蓝图。这一“系统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形成“三全育人”格局。从《纲要》中可以看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不断强化,“三全育人”定位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将其作为新时代高校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内涵更丰富,格局更立体。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开始提上日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为基本思路。育人导向聚焦有效转化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推动高校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并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问题导向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板弱项,以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目标指向,通过“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打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提及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人才培养“育德为先”,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2021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进一步确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重点任务
新时代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要紧盯目标任务,把准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破解育人难题。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过程中,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强化“三全育人”的凝聚、引导和服务作用。
(一)强化责任意识,重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全员育人”中的“全员”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工,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学校的领导干部;二是学校的专任教师,主要指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三是学校管理、服务学生的人员,包括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还有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辅(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3]。高职院校“全员育人”要求全员围绕落实“立德树人”开展育人工作,通过全员参与学校育人工作,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明确育人职责、细化育人任务。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在校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此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高职院校要为这一青年群体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志存高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激励其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基于此,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要深刻把握“三全育人”的时代内涵。一方面,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做好对大学生“授理想之业”“解成长之惑”等方面工作;另一方面,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将学生培养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追梦者”。
(二)繁荣学校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一青年群体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着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的育人导向,既需要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需要隐性的育人环境的熏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营造育人氛围的前提,大学生处于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必然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在育人实践中,既要将学校文化融入学生课堂教学,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又要将学校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在精神文化上,新时代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加强工匠文化建设与宣传活动,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将工匠精神同本地区产业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文化因素,形成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4]。在物质文化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设施要反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创业精神等主题与内容。通过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景观、美化校园环境,发挥校园环境陶冶学生心灵美的功能,使其形成追求“向上”“向善”的品质的动力。在制度文化上,高职院校应以章程建设为统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人性化,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育人功能,并将其内化为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5]。
(三)挖掘各类育人途径,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关键要把握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构建育人体系,作为其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施工图”,围绕“十大”育人体系的相关育人要素进行挖掘,运用结构化的思维,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并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关注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群体及薄弱环节等方面,不断强化学校育人优势、补齐育人短板。
课程育人是课堂育人的主媒介,重在聚焦育人导向,要把课程育人作为学校及学院教学督导、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科研育人重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学生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实践育人重在整合各类实践资源,精心规划实践内容,强化现场教学环节,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文化育人重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浸润学生心灵。网络育人重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媒介创新,丰富教学形式,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心理育人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构建,发挥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院(系)层面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和心理辅导工作室。管理育人重在对学校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考核及培训,严格执行绩效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服务育人重在深挖学校各服务岗位的育人元素,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温馨的服务氛围及服务人员的工作状态。资助育人重在学校对学生家庭真实经济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按照相关规定精准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标准。组织育人重在学校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其他行政组织和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能,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对策思考
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要清醒地认识到,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要与各方进行沟通与协同,通过与其他育人主体的共建共治,最终实现“三全育人”过程和效果的同步最优化[6]。
(一)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重心就是聚焦“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其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成效要体现在学生高质量的成长成才上。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育人工作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三全育人”的核心在“育”,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三全育人”的实施成效。从育人格局上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在于系统性的课程的实施,学校的课程是育人的“主阵地”,包括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其中思政课程是核心,专业课程是必要组成部分,应坚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这一“主阵地”,以“学科思政”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重点,做到“双管齐下”。没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将失去人才培养的根本,而没有系统性的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将陷入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效推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育德修技”[7]。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当下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培养目标分类”和“培养过程分段”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课堂教学是课程育人的主要载体,可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带学生走出课堂,用事实教育学生,摆脱传统课堂沉闷的“说教式”教学,提高育人效果。
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要坚持育人初心,回归育人导向。首先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直面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和关注热点,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回应学生的疑虑和关切。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高职院校要依据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避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简单直接的理论灌输和一昧单向的价值灌输,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并在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自主发现问题,同时给予学生充分自我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实践参与和引导启发下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提升其社会参与感。最后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挑战性,这需要有专业的培训能力[8]。对此,高职院校要坚持共性教育和个性引导相互配合,摒弃“千人一面”的教育理念,让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身的需求和兴趣点,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做好育人顶层设计,明确育人具体实践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在教育领域的初心使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要将其作为逻辑起点。一是坚持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统一思想,推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有效联结,形成围绕学校学科、教学、科研、实践、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育人工作的研究谋划与协调协作的机制。二是制定“三全育人”总体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与原则、总体与具体目标、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组织实施等内容。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思维。一方面,校内应成立校院两级“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制定并完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建立相应责任清单,明确育人重点任务完成的时间表。另一方面,校内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要重点抓“三全育人”述职评议考核,确保“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贯通学校各层面。三是根据“三全育人”总体实施方案,精准施策,如学校可设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委托课题,或是定期对领导干部和师生进行思想动态调研[9]。
在育人具体实践上,当前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课程思政切入点的选择上,专业课程和育人元素有机结合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师互助机制,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结对,共同研讨并制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挖掘育人元素、确定育人目标,将思政元素、育人要求融入课程标准之中。同时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堂育人效果。聚焦“全程育人”的特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过程中,高职院校都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时时都有”[10]。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能够真实了解学生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工作的各方面和各环节的真实评价。基于大数据技术,高职院校可以分析影响这些评价的主要因素,也可以清晰判断某一个环节或者环节衔接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及时改进与优化[11]。
(三)育人主体积极参与,提升整体育人意识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提高对思政教师素质的要求,更要提高学校各部门和各专业教师的整体育人意识,做到教育主体、学生工作者、行政管理者、后勤保障者等全员重视、积极参与。这些育人主体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避免出现纸面上重视,实际上轻视甚至忽视的现象,要真正做到从言行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为学校教育教学保驾护航。高职院校应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育人要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并将育人计划合理分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即不同年级达成不同的育人目标,让不同年级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在思想上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引领。学校育人主体在组织育人实践活动上,应根据不同年级特点,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为契机,如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内容开展主题教育,实施价值引领。
高职院校领导干部和全体教职工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更好地提升全员育人意识,首先是校内育人主体要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领导干部要带头参与“三全育人”工作。学校还要制定出台有关“三全育人”的配套政策,加大对“三全育人”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三全育人”工作能够稳定有序推进。其次是高职院校教职工要提高政治站位,以知促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育人职责,明确“一岗双责”。在选聘教师方面,要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作为重要依据。在考评教师方面,要将教师参与“三全育人”的职责履行情况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三全育人”工作[12],同时还要将师德和育人成效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因素,真正体现教师这一职业教书和育人的价值。
(四)整合多方资源,打造育人共同体
全方位育人需要多方协作,多维度、多渠道开展教育。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社区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密切的固定伙伴关系,共享成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社区等方面互惠共赢。在这个过程中,各育人主体资源共享,在相互配合中形成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育人共同体,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构建育人共同体要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层面,一是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文件要求,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选齐配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员基础上,全面加强队伍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整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既要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其中学校教师在社会服务的实践中,要能够推进自身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持续深入,关注社会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三是深挖育人关键要素。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愈发密切,构建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要确立为区域产业服务的理念,开展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如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兴的高端产业发展方向的相应课程,充分反映企业生产岗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13]。
在构建育人共同体上,政府可以为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学校应通过对服务实践的系统性反思,为政府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作为产教协同育人的另一重要主体,通过校企合作能为高职院校师生打造资源丰富、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实习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方式,拓宽实践育人的教学场域和时间跨度[14]。在德国职教体系中,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基于自身需要来表达利益诉求,与学校共同探索育人模式[15]。社区可以为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各类与学校课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活动,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社区发展进行连接。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增强自信,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未来发展所需的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