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
2022-02-26沈士德
荣 玮,沈士德,戚 豹,王 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发展教育事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战略部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职教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也逐步从注重外延走向注重内涵,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的新阶段[1]。近年来,随着深入内涵建设,职业教育面貌虽有了格局性变化,但依然存在职业教育结构不平衡,供给侧结构发展不充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缺乏社会吸引力。在深入分析高职教育基础现状的前提下,明确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职教改革发展高速路,对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我是谁?——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方位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扩规模到重质量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办学定位、办学方略等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被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生源类型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找准自身办学定位、提升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通过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产业经济发展输出优质人才供给,已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包含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规模质量、培养质量、环境质量、试卷质量、实训质量、过程质量七个方面,各个质量环节相互契合,贯穿整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其中,结构质量、规模质量与培养质量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基础与成效表征。
1.结构质量
结构质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根本质量。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其纵向专业集群定位、特色是否突出,横向专业群布局能否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自身专业集群建设方面缺乏科学精准的顶层设计与办学定位,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未能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一味“贪大求全”,追求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校内整体专业布局混乱,办学过程中逐渐丧失自身学科特色优势。专业结构质量决定师资、软硬件等资源配置质量,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办学定位,结合自身基础与优势学科特色,构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对专业分散但高度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集中优化、重点建设,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须提炼、突出自身专业特色,以特色专业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打造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同时,对专业集中度高但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轨的专业进行调整转型,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端产业特色专业。对就业前景差或未能进入校内专业群,以及影响学校整体结构发展,服务产业需求效能较低的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或关停。
2.规模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先天性缺陷”。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传统的追求精英教育排斥大众化的思想观念使高职教育难以形成规模,更无质量可言。直至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3.0阶段,高职教育开始从重规模向重质量发展转变[2]。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最主要体现为在校生数量,在校生规模反映产出能力。合理的办学规模应以高职院校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结合专业结构布局,确定最佳办学规模临界值,并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而稳定适度提升规模数量。规模质量决定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循环质量,适度稳定的办学规模是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的最根本保障,稳中有升的办学结余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良好滚动再发展循环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高质量办学规模基础之上,规模决定办学效益。高质量规模促进校内结构优化,结构质量的提升促进办学规模稳定扩充,从而形成提升办学质量的良性双循环。
3.培养质量
在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出优质供给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质量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而学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点。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也是高职就业率领先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的产业需求优势。首先,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者。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通过挂职锻炼、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同时,应以专业为导向重点打造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优化双师结构。其次,还要构建“标准化”与“柔性化”耦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以生源多样化以及学生个体存在禀赋差异为现实基础,采用柔性化教学手段对个体知识、技能、素养进行结构体系重塑[3]。通过构建学分银行、采用弹性学制、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等方式,因材施教,提升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采用“互联网+”课程平台、MOOC课程平台等方式拓展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再次,教材建设标准须对接行业前沿。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及时将岗位行业新的技能、标准、要求等引入教材,确保供给侧人才输出技能素养符合行业、企业岗位要求。
(二)生源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历程,自2019年起,国家出台了高职“百万扩招”计划,生源的多样化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4]。逐年走低的录取分数导致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而低质量生源将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目前生源类别主要有普招生、提前招生、中高职转段、对口单招、中职注册以及社会招生,其中普招生与提前招生为高中生源,中高职转段与对口单招面向中专生源,中职注册主要招收中职生源,社会招生面向对象主要是社会下岗人员、农民工、无业人员、企业职工以及退役军人。由此可见,非传统生源在高职中的占比逐步扩大,生源类型多样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趋势。同时,不同生源类型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习能动性、学习诉求等差异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不分生源类型混合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诉求。
从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份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从1953年至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均增长率在不断放缓下降,这也预示着我国高职教育生源向着非适龄生源发展。到2025年中国人口将进入下行通道,人口老龄化也必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耦合共生。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动力与资源保障,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5]。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应建立在所属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水平基础之上。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规模稳定的高技能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消费水平提升,塑造良好人文精神等重要作用。
2019年以来,国家出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等系列政策,将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提升至历史新高度,对扩大高职教育服务的面向提出新的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面向主要体现为技术服务、社区服务与脱贫攻坚服务。
一是技术服务。技术研发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将科技创新的生产技术、理念运用到区域产业、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增值赋能。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推力,高职院校通过打造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面向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展技术服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以及产教融合深度等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是引领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是社区服务。2019年初,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等职业院校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提出新的任务要求。服务域包含了终身教育、养老服务、就业培训等方面内容,赋予了高职教育社区服务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应当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社区教育进程,完善相关执行政策,优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遵循社区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科学的专业设置,重视社区教育主体性的挖掘与培育。
三是脱贫攻坚服务。服务脱贫攻坚是党中央交给高职教育的重大任务,也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良好契机[6]。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服务脱贫攻坚过程中,高职院校呈现出新的态势,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行“专业支撑+产业扶贫”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服务过程中还是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发展悖论”瓶颈难突破等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应当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工作路径,在脱贫攻坚后续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去哪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立足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方位,精准定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是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与面临的新课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为产业行业培养高质量的供给侧人才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办学的高度自洽、服务的高效对接以及社会高位认同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优质路径。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为办学方向,为产业行业培育优质人才。
(一)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途径,注重于高职院校内部结构的优化与资源完善。通过提升内在品质、挖掘潜能,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式发展应当着力于内部要素的完善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相契合,其中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
一是强化专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专业集群以专业群或专业为节点,相比传统专业群更加强调区域统筹性,专业集群的质量决定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专业集群内的专业设置应以对接地方地方产业需求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科学设置专业群结构。专业集群内部应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线,培养符合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专业技能人才[7]。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及发展方向,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生源特点,柔性化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的师资能力将决定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定位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聘任企业、行业高技术人才兼任校内专业教师,推行专兼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高职教师来源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不足。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占比,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水平。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上述重点建设内容外,发展理念、校园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建设目标。
(二)特色发展
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名片,是市场辨识度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应当建立在高质量办学基础之上,没有质量基础的特色只是“包装”式特色。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内涵应包括精准的办学定位、鲜明的专业特色、先进的治理水平以及优质的人才输出,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体现在区域或产业独有的、超越同类院校、社会认同的办学优势。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一是独特性。特色发展的独特性是指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市场定位等方面的独特,独特性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要素。独特的办学理念是特色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引路人”。专业特色鲜明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积淀的优势专业与新时代产业发展相对接,逐步打造的特有品质,而“鲜明”则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所产生的高质量办学成效或社会影响,展现专业领域的特有优势。市场定位的独特性应能够体现高职院校所属的地域特色,以及人才输出的行业岗位独特需求。
二是稳定性。特色发展是在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特质,不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或学校内部变动而改变。对于学校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优势应当循序渐进地强化与完善,不应以单方面追求毕业生就业率或开设“热门专业”所改变,也不能因校内人事变动、管理制度的修订而消失。特色发展的稳定性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产业需求等因素办学,保持稳中有升的特色进化过程。
三是认同性。社会的高位认同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根本保障。特色发展的认同性,一方面体现在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优质特色人才,得到其所在服务区域范围内的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特色得到业内、社会的高度认同。特色是高职院校价值取向的表征,也是被社会认同的核心竞争力。
(三)错位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由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专业设置的趋同化、人才培养千篇一律等现象,导致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内卷”严重,同质化的人才输出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错位发展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契合时代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关键是“科学决策、取长补短”,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定位是学校错位发展的基本内涵。高职院校应当在错位发展战略下,明确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办学过程中的定位与错位。同时也要深化内涵建设,强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整合、优化学校现有资源,挖掘自身潜在优势,进而提升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错位实施人才培养。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所在的经济区域、办学特色等,根据区域产业、市场需求,明确细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定位,对人才实施错位培养,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错位开展科技创新。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8]。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所在的经济区域、专业领域、办学特色等现实基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研究领域的细分方向与定位,实现科技创新的错位发展。
三是错位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使命,涵盖了社区教育、精准扶贫、技术支持、岗位培训等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结合自身办学发展特点,集中优势资源,选取合适的服务领域或方向,错位开展服务并深入推广。
四是错位实施文化传承。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有文化是在其漫长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是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特征标识。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所处地域文化、校史积淀、民族传统文化等特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定位,错位实施文化传承。
三、如何去?——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略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职教研究学者与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不仅承载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使命担当,同时也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提供了顶层设计。职教20条印发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双高计划”等系列重大举措,从立德树人、三教改革、国际化视野等维度明确了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略,而“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将是贯穿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方略的主干线。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融入教学体系各个环节,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9]。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各方面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10]。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将落实立德树人内化于内涵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建立行业技术能手、省级、国家级工匠大师等兼职思政教师资源库,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形成立德树人的校内、校外双循环实施机制。其次,要注重对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各类型课程中增加职业素养教育占比,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融入学院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达成职业素养的养成,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再次,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凝聚各类校内育人力量,整合育人资源,促进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根据学生各阶段学习特征与培养要求,全程接力打造人才培养链。全方位发力,推动“课程育人”,促进“活动育人”,落实“实践育人”,提升育人效果。
(二)深化“三教”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革命,教师是主力军,教材与教法是质量革新的基础与路径。首先,在教师改革方面,要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强化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双师资格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考评制度,重点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优化双师结构,健全校企互聘兼职交流机制,融通校企人员流动双循环通道。其次,要夯实教材建设基础。教材建设标准应对接产业前沿,以适应高职学生特点为基础创新教材形态,强化教材内容与高职教育技能实践培养需求相匹配。分层制定教材管理办法,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支持校企共著行业、岗位标准手册类教材或数字教学资源。再次,要推进教法改革。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生源多样化以及学生个体禀赋差异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实行柔性化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学分银行、采用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主阵地的深入融合,鼓励教师探索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三)以国际化视野推进“双高计划”建设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是“双高计划”的基本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是“双高计划”的建设目标。新时代发展格局背景下,高职教育应扩大对外开放,以国际化视野和格局行动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打造国际职教旗帜和标杆,参与世界竞争制高点。
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国际化视野,审视“双高计划”的教育质量、职教标准与中国特色,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品牌。首先,应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是“双高计划”评价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三个基本要素。高职院校应当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素养,推动高职教育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应当具有承接国际化项目的实力,科研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应具有国际化意识。以“鲁班工坊”建设为样板,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机遇,推动高职院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次,要以“世界一流”为标准。“职教20条”指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应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11]。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应通过引进融合输出符合本土化和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最后,以“中国特色”为“本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高职教育的最大办学特色,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屹立于世界职教之林的鲜明特征,高职院校应当在深化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深入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战略主线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党和人民对高等职业教育寄予的深厚期望,是我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高速发展过程中,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硬核要求。深入推进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战略,标志着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已迈入强化内涵建设、树立职教标杆、具有国际竞争力、以质图强的新阶段。
一是提质。高职教育应坚持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发展质量。高职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纵向体系中,承载着为产业行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时代使命,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三教改革”这一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专业优势从纵、横双维度精准设计专业集群架构,以构建多元参与的质量治理格局为核心,切实提升内部治理质量。
二是培优。高职教育应构建以地方区域、高校、国际化办学平台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架构,打造新时代中国高职教育特色品牌,提升高职教育辨识度与认可度。通过遴选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通过打造一批高职教育样板与特色品牌,引领广大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增值。高职教育要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价值,提升职教吸引力。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三全育人”为抓手,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把握住“如何培养人才?”的路径质量。高职教育应从招生制度、考试内容、考试组织等几方面,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充分考虑生源多样化与差异化的现实问题,确保高职教育具有面向人人的公平性与人人出彩的吸引力。
四是赋能。高职院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角色,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以提升职教服务贡献率为追求。首先,社会认同度的高低是衡量高职教育服务贡献率的效验表征,高职院校应将办学思路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契合,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服务高效对接,力争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能交流”的新时代高水平高职院校。其次,高职教育应体现职业教育在我国全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价值。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培训资源优势,深入履行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这一时代使命。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也要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向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方向拓展,通过优化服务资源,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增值赋能。